<h3 style="text-align: left;"> 10月22日,陈玉美老师执教的《四季之美》奏响了本次语文教研活动的主旋律。陈老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堂引人入胜,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深刻、发人深省的研课课堂。<br></h3><h3><br></h3> <br> 《四季之美》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写景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课文以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四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营造出了美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四季美景的喜爱之情。 <h3> 本次研课陈玉美老师把握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教学眼光聚焦在四季之美到底美在哪里?通过一句句“美语”的引导,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在乐学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四季之美。</h3><h3></h3> <h3> <b> 一、整体感受四季之美</b><br> 上课伊始,陈老师通过解读课题中的“美”字,引导学生联想美人,美事,美景,巧妙引出课题。为学生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美的感情基调。接着陈老师出示作者的简介,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感要素。有了这样课堂“埋伏”,结合陈老师出示学习要求,孩子们通过自由读课文,很快的抓住了本篇课文写作顺序、写作结构以及各段中心句。在学生汇报交流初步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基础上,陈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主要写四季之美的四句话,并恰时的在课件上出示这四句话。</h3><h3> 同时,陈老师不忘散文教学的朗读训练,在出示这四句话之后,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朗读,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不禁走进课文,植入感情。最后陈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认为四季之美和作者认为的四季之美有什么不同?引学生归纳出来作者的视角,作者着眼的四季之美是一天中四个不同的时间段,它的视角非常独特,而他着眼之处往往是我们在生活中容易遗漏之处。</h3> <b>二、感受春天色彩变化的美</b><br> 整体感知美后,还要知具体美在哪里。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陈老师为学生细腻地揭示了春天美的画面,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第一句“春天最美的是黎明”,细细咀嚼,体会黎明景致带来的美的感受。陈老师突破了这一自然段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笔下春天颜色的变化。从叠词“一点儿一点儿”“红紫红紫”解析,感受作者蕴涵的对朝霞的情感, 天空颜色的变化由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彩云。陈老师配合朗读与课件,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朝霞图,学生依据老师范读,想象画面,接着朗读感受春天色彩变化的独特韵味。 <b> 三、感受夏天萤火虫飞舞的美</b><br> 春天最美的是黎明,而夏天最美的是夜晚。夏天的夜晚美就美在萤火虫的飞舞。教学第二自然段,陈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夏天夜晚的美,作者写夜晚的美写了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和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两种萤火虫飞舞带给我们的场景是不一样的,但他都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感受以及喜爱之情。引导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品读美句,感悟作者善于去抓住这种平凡事物美的情感。一次一次的想象画面,一次一次的用朗读去贴近这种美好的画面,学生在这样的一种情感氛围之类,逐步的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以及夏天之美。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这种动态描写能够有一种景面美的感受。 <b> 四、感受秋冬景物的动态美</b><br> 这篇课文,作者在描写春天时用了静态描写的方法,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异彩纷呈的画面。作者在描写夏秋冬时,更多的是在写一种动态之美。陈老师在教学秋冬之美这个环节时,跟随作者的脚步,引导学生去感受秋冬的灵动美。<br> 陈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交流秋天最美是黄昏(第三自然段),解读这段话的重点写了“归鸦、大雁” ,感悟秋天的黄昏为两个时段,一是夕阳斜照西山时,二是夕阳西沉时。学生自悟自会,感受到夕阳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是 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中比翼而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叫人心旷神怡。(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风声,虫鸣突显各种声音之美。) 这样美的句子,陈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心中的感动。<br> 感动还未停止,陈老师继续引导学生交流冬天最美是早晨。这一自然段重点写了“雪、火”采用构式“当然…,就是在…,或是在…,只是到了…”,一个复杂长句因为这些连词一气呵成。陈老师前三段有情感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这一段的学习当中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抓住落雪的早晨是美的,连无雪无霜的早晨都令人觉得得温馨而美丽,与前面不同,此段中事物的变化与心情紧密结合起来的独特感受。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h3> 最后陈老师出示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靖哲对于这篇课文的评论,引导学生去思考本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怎样写出了这样独特的具有美的文章?这样的总结形式,让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有了更加深刻情感升华。</h3> <h3> 一场充满着美景美情的研课离不开陈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课后总结发言时,陈老师谈到教学的落脚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安排的课文有古诗,有词,有散文。单元导语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景物描写,多见于诗歌、散文,兼收并蓄的小说中也随处可见。所谓的静态美,即在某一个时空范围内相对静止的状态,突显事物本身的特点给观赏者带来的感受。而动态美则突显事物变化的情况给观赏者带来的情感冲击,包括行为或状态的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三首古诗词,作者通过动静结合,以境写心,了无痕迹,使得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鸟的天堂》一文表现出同一空间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之美 。《四季之美》不同的是,它呈现的是同一空间不同时段的变化,由此我在教学时尤其关注景象的画面美和情感的细腻美。</h3> <h1></h1> <h3>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9b54a">与教研,共成长。听课老师们也针对陈老师所上的这堂课发表了自己的感受,进行了评价。</font></h3> <h3> <u>姚香玉老师评道:这真是一堂“美”课,这堂课真是美中有情,情中有景。陈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动态美,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朗读去发现这篇文章的美景美情。陈老师关于散文教学的拿捏,值得我们去学习。</u></h3> <h3> <i> </i><u>谢林老师评道:陈老师上的这堂散文教学课真的是一堂非常美的课。我有四个方面的感悟:一是陈老师对于课堂的这种掌控能力非常的强,一堂课在陈老师的手中收放自如;二是陈老师课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他十分关注学情,引导学生体会到了散文学习的韵味;三是陈老师关注文本结构教学。四是陈老师对于课堂的预设做了很充分的功夫。</u></h3> <h3> <i> </i><u>坊主邓江山老师评道:陈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真是“宝剑配英雄,美课配美人”。由于散文教学的情感表达十分细腻,我们常常在思考散文教学到底该怎么教?陈老师的这一堂课做到了让学生把文本的感情和人生经验结合起来。</u></h3><h3><u> 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面的这四个大点。首先体味精准的语言,陈老师教学时注重捕捉文本个性化的语言,句式。比如在品悟学点点归鸦的时候,陈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的句式对于情感的表达有什么样的好处?其次,陈老师非常注重植入信息,课堂中他总是巧妙地植入作者的相关简介以及写作的背景,当然还有一些文学家对于这篇课文的评论 ,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快的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味到这篇课文的韵味,在教学结尾的时候,陈老师配上音乐进行总结,升华了学生的情感。除此,这一堂课我们能够感受到陈老师对于词的表达效果的解读。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对比读,找出关联词,体会关联词,找出美词,体会美词,反复读美句等多种形式去学习作者用词精准,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之细腻。最后陈老师还注重朗读,通过朗读来作为学生体味情感,开发生成课堂的支架。注重作者与我的情感共鸣,作者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体会到动态美,感悟到人生经验。</u></h3> <h3> <u>董校长评道:这是一堂朗读指导十分有层次的课。陈老师首先让学生读课题,初步感受美字,接着让学生品词句,细心体会美景,最后将落脚点放在了启示学生如何做一个能够发现美的人。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情感的分析让我们感觉这堂课设计得十分的细腻,也叫给了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不平凡美的感受。</u></h3> <h3><i> </i><u>前面的几位老对于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堂课的确是一堂美课。同时,我对这堂课有点思考和建议,分享以供讨论。陈老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让学生读出文章中的美景。这一点的教学,我通常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泛读,想象画面感受情感,或者说利用课件播放音频,让学生随着音频看着字去感受画面想象画面。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读的时候只关心读而忽略画面,学生也能够细腻地感受体会。</u></h3> <h3> <b><font color="#39b54a">怎样上好一堂散文教学课,怎样使课上得有特色,有韵味,有成效,并且让每个学生乐意接受,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与教研,共成长,希望老师们能博采众山之石,牢筑自己的城池。</font></b></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撰</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稿</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谭</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蓉</span></div><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配图 陈琳</div></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