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那抹红

莫默

<h1><b>  周末,趁着入冬未深,趁着阳光还好,和朋友相约出发了。初冬里的深秋,冬未寒,秋仍暖,树树叶子变得稀疏,但这个时间,叶片却是最红,也应初冬里的最后一抹红吧!朋友说:走吧!体验一下初冬入山的心情!<br></b><b> 早在朋友圈看到了婴心笔下的云端西顶……想此时还能抓住她文字中的一些小景的尾巴吧!于是,目的地:云端西顶。</b></h1> <h1><b>  车行至山里,风景便相继铺来, 一路层林尽染,每一处,每一个转弯,都让人惊叹,那绚烂而瑰丽的树叶将山顶山谷山腰间完全覆盖。层层叠叠向上伸展,如同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美不胜收。<br></b><b> 刚至施家沟,我们便被村口的一树红叶吸引住了眼球,那一团团,一簇簇,叠了片,成了团。于是下车移步,寻找角度,摆弄手中的镜头,此时只嫌自己太笨拙,拍不出那红色通通透透,拍不出那叶片玲玲珑珑,拍不出被红叶燃烧起来的初冬心情!</b></h1> <h1><b>  此时一抬眼,却见周边山坡绵延无尽,草木乍黄还绿,深绿浅绿尚未褪去,深红浅红尽管铺来,渐渐变变,丰富充盈。特别是隐喻在其中的红砖绿瓦,袅袅青烟,更激发了我们的强烈好奇心,于是决定在施家沟暂停。</b></h1> <h1><b>  施家沟村始建于明朝,房屋南北相对,东西大道,南北大街,阴阳搭配,十分和谐。房屋密集,结构多属脊房石木砖瓦两层楼房。房屋多为四合院建筑群,门楼雕工精细,楼高门窗小,院落正屋前皆有石阶,院中青石铺地,供有神龛。有的宅院仍留有土灶、土炕,古老气息很浓。<br></b><b>  到了施家沟才知道这里最出名的古院建筑是李家大院,李家大院共九个院子。</b></h1> <h1><b>  一号院属典型的五门相照大宅院。过石桥向南走,就来到李家大院一号院。一号院设有三道大门五个院,一座看家楼,一座养晦楼,一座看门楼。五个院落门楼因年久失修,半数已腐朽,但精细的雕工依稀可见。门楼横额为长条青石,上镌刻有“福缘善庆”等字样,其字宏厚一体,端庄大方,遒劲有力。 院落为石木砖瓦结构,方圆百里仅此独有,彰显了主人至尊地位。<br></b><b> 其他几个院落格局格局各具特色,都在修缮之中。朋友说期待着重建后的李家大院,到时候一定再来!</b></h1> <h1><b>&nbsp;朋友随手拍的照片,感觉甚好,赋诗一首:</b><b>初冬施家梦一沟,</b></h1><h1><b>几树红叶几树秋。<br></b><b>千古院落万般色,<br></b><b>村女石凳眉含羞。</b></h1> <h1><b>  恋恋不舍告别施家沟,驱车前往云端西顶,这个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民质朴憨厚,建筑设计别具匠心。缘于婴心的文章,就特别想看 这里的特色民宿,一路打听着来到接待中心,却无意遇到西顶的村支书,一位四十多岁很干练的女人。</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村支书先介绍了接待中心门口的洞房,这套小洞房,砌了一张炕,放了一张桌,摆了一套休闲坐榻,其他就只剩转身的余地,但是它却小得齐全,小得完满。<br></b><b>&nbsp; &nbsp; &nbsp; &nbsp;炕是用青色的帐子遮挡着的,要上床,须用手撩起它来,一条挽着喜庆结的大红布横亘在上面,表明着洞房的身份<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除了大红布和一个中国结,其余皆是以淡青淡蓝色为主,很轻易地透露出一股中国风的雅致与宁静。于是坐下来,体验了一把女主人的感觉,只可惜衣着打扮有些不合时宜!</span></b></h1> <h1><b>&nbsp; &nbsp; &nbsp; </b></h1><h3><h1><b> 小洞房门外便是观景台,只需踏出一步,便会俯瞰到广阔无边的山峦。山腰间矗立着三座青瓦墙砖的别墅,就是云端西顶的最贵的特色民宿了。李支书热情地介绍说:每个房间都有大大的窗子,外面的大自然,红红绿绿,枝枝叶叶,山山岭岭,都在窗子里凝成一幅画。</b></h1><h1><b> 居高望远,爽心怡神。畅想若是寒冬到来,早晨起来,恰下了一夜雪,拉开帘子,一眼望见,是怎样一种心情呢?</b></h1></h3> <h1><b>  </b></h1><h1><b> 初冬已至,乍寒还暖,回来的路上拐角处又遇那抹初冬的深红。朋友说:这也许是今年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抹红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