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佛国之旅:微笑缅甸。</h3><h3>2019 10 12 我们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原于我们参加了远诚国际旅行社组织的一个“微笑缅甸”产品推荐会。观看了一个名为“微笑缅甸”的影视纪录片,该片给了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缅甸:曼徳勒~多宝之城,最具代表的网红景点(百年柚木乌本桥)世界最美日落地之一;蒲甘~亚洲三大佛教遗迹之一,旅游博主打卡圣地(固都陶佛塔);内比都~(大金塔)、缅甸新首都;缅甸最大的马哈伽纳扬僧院,目睹千人僧饭……于是我们立刻作出决定:到邻国的缅甸去“作客”去游览,去感受一下微笑缅甸的美好以及独特惊艳的秀丽风光……</h3> <h3>缅甸西南临海,陆地与中国、印度、孟加拉国、泰国、老挝相邻,首都为内比都。面积67.66万平方公里,人口5300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经历了四个王朝。近代被英国侵占,于1886年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8年1月4日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h3><h3>缅甸据称有135个民族,官方语言为缅甸语,近90%人口信奉佛教。从事农业的人口超过60%,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h3> <h3>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用神秘之国来形容,并不过分。缅甸,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国家,也是著名的“千佛之国”,被旅行者赋予诗意的文字和美丽的风光千姿百态、金碧辉煌的佛塔使得缅甸成为人们朝圣般的旅游胜地。</h3> <h3>在缅甸,到处都可以见到佛塔,浓郁的佛教气息不输泰国,似乎还更虔诚。全国30多万僧人是最受尊敬的群体。在缅甸的穷乡僻壤,一贫如洗的高脚茅屋仿佛进入我们的从前,但是你会发现近处就有金碧辉煌、造价昂贵的佛寺。缅甸人宁可自己缩衣节食也要为佛寺捐款捐物,缅甸人修建佛塔的目的是为了积德,以便摆脱苦海,来世升入天堂,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h3> <h3>曼徳勒,缅甸的第二大城市,位于缅甸中南部的内陆,是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因背靠曼徳勒山而得名,是几个古代王朝曾经建都的地方(如蒲甘、阿瓦城),也是华侨大量聚集的城市。</h3><h3>曼徳勒,意为“多宝之城”,系雍笈牙王朝于1857年兴建的新首都(明东王于1857年命名)。因缅甸历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缅华侨称它为“瓦城”。</h3><h3>曼徳勒地区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可看的古迹很多。伊洛瓦底江从城市西边流过,城市街道横平竖直,以数字作为街道名称。</h3><h3><br></h3> <h3>来到曼徳勒的第二天清晨,在宾馆的房间里,推开窗户即看到一队僧侣出门去化缘。</h3><h3>在缅甸,每天拂晓,僧人穿着袈裟,排队离开寺院到附近的村庄或者城镇化斋,信佛的人都把米饭、水果、饼、鸡肉等送给这些僧人。他们相信这些施舍对自己未来前途至关重要。化斋后,僧人回到寺院进餐。从中午到午夜,他们不能再吃东西。“过午不食”,这个习惯一直沿续至今。</h3> <h3>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浸润下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缅甸人施舍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h3> <h3>清晨,我们在曼徳勒走过清静的街道,来到了一处民居。正巧碰上该民居喜庆的场景,主人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早餐,我们婉言谢绝了,由此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缅甸人民非常真诚,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微笑待人,这也与他们的信佛有关吧!</h3><h3>我们就此拍摄这些照片与大家分享!</h3> <h3>身着盛装的小男孩与他的家人。</h3> <h3>着盛装的美丽小女孩!</h3> <h3>离开民居,我们继续行走在曼徳勒的大街小巷,这里是曼徳勒城市街区的一处集贸市场。</h3><h3>有水果、鲜花、蔬菜、鳮鴨鱼肉等售卖……</h3> <h3>这里是曼徳勒城区街道边的一个修理铺。</h3> <h3>在入住宾馆的高层餐厅处俯瞰:曼徳勒城市景色尽收眼底。</h3> <h3>马哈伽纳扬僧院位于乌本桥头,是全缅甸最大的僧院。这里犹如一所僧人大学,学生人数接近2000人。每天上午10点,各国游客云集至此,目睹千名僧人同用午餐。</h3> <h3>我们就是那各国游客中的一员,在此耐心等待那“千人僧饭”的壮观场景……此情此景的我们,不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h3> <h3>缅甸是个小乘佛教国家,僧侣严格实行“过午不食”和“托钵乞食”,第一餐在4:00,第二餐在10:00左右开始沿街化缘,12:00以前回到寺院吃饭。</h3> <h3>我们也把准备好的糕点、食物和缅币赠予这些僧侣,以表我们一点微薄的心意。</h3> <h3>在缅甸,僧侣在社会上非常受尊重。</h3><h3>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被认为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从此可以“成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荣耀的事。只有这样社会才承认其已成人,还俗后才能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通常在10至14岁左右,这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入寺修行期间,主要学习佛学经典,如果不入寺修行,则会被视为天大罪恶。</h3> <h3>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h3> <h3>上千僧侣整齐地排成两排,托钵赤脚,目光保持在前方三尺,不可左顾右盼,手臂静静包裹在袈裟内,静默有序地缓缓向前移动。</h3> <h3>僧院的所有食物都是当地信徒提供,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语言交流,都是静静的。现在这个僧院的僧侣已经不用出去化缘,会有各地信徒轮流带材料来给僧侣做饭作为修行。</h3> <h3>这是马哈伽纳扬僧院僧侣吃饭的餐厅。</h3><h3>在院堂内,当地信徒开始给他们分发食物,僧人拖钵接受食物和进食的时候才可以露出右臂,然后走到餐厅或者回宿舍进食。</h3> <h3>千人僧饭,场面壮观,冲击视觉,震撼人心。</h3> <h3>马哈伽纳扬僧院附近的水果摊。</h3> <h3>缅甸的民族小玩意!</h3> <h3>作为曾经的缅甸都城,曼徳勒自然受佛教浸润的程度更深一些,这里的民众对佛教的重视程度更甚。在曼徳勒的马哈穆尼寺,每天都能看到人山人海的信众在佛前祷告,场面十分壮观。</h3><h3><br></h3> <h3>马哈穆尼寺始建于1784年,相较于蒲甘的佛塔来说,马哈穆尼寺还算比较年轻的佛寺,1884年时,不幸被大火烧毁,现在所看到的佛寺是经后世重修而成的。</h3> <h3>马哈穆尼寺金碧辉煌、璀璨鲜亮,就连塔拱上的雕塑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十分珍贵。</h3> <h3>马哈穆尼寺向来以灵验而闻名,这也是为什么马哈穆尼寺是曼徳勒香火最旺盛的佛寺的原因。缅甸人给金佛祖贴的是金箔,敬献的是鲜花。</h3> <h3>缅甸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一思维习惯在佛祖面前也不例外。每天清晨四点后,信徒开始排队朝拜,并为主殿供奉的金佛祖贴金箔,但这一佛事活动只能由男子来完成,缅甸小乘佛教规定,女子不能靠近佛祖,只能远远地祈福、上供。</h3> <h3>作为亚洲的经济欠发达国家,缅甸在宗教信仰方面十盆阔绰大方,即使生活困顿的人们也虔诚礼佛,也会向寺院捐献食物、善款、珠宝等。</h3> <h3>看到这很有亲和力的笑容,我们的心情很愉悦!这就是微笑的力量!</h3> <h3>一提一线一木偶,在缅甸真是体现到了极致。停车场的路边商店里也挂满了提线木偶。</h3> <h3>傍晚时候,我们坐着马车,沿着土路,穿行在乡间小路、大大小小的佛塔间,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蒲甘王朝的历史长河中。只可惜天色已晚,周围的景象已慢慢模糊,佛塔也渐渐看不清楚了,有点遗憾!</h3> <h3>阿南达寺,被称为蒲甘最优美的建筑,整个寺院呈正方形,象征平衡与和谐。寺院占地近百亩,院子正中心就是阿南达塔,塔座是印度风格的正方形大佛窟,东南西北各有一门,门内有一尊高约十米的释迦立佛。在塔座之上屹立着70多米高的塔身,非常高大宏伟。可惜我们到达时间太晚了,已是华灯初上,又遇上缅甸的点灯节,今年是10月13日,全国放假三天,因此进佛塔人流如织,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我们进入佛塔参观,四面走了一圈,寺内场面震撼、壮观。</h3><h3>顺便介绍一下:据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于缅甸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众神讲经,七月月圆的时候,释迦牟尼在众神的簇拥之下来到人间,缅甸人民便点上各种彩灯和蜡烛迎接。</h3> <h3>这是信徒和游客捐赠的善款,夺人眼球!</h3> <h3>寺内四方位各有一尊立佛,高9.5米,被公认的蒲甘最庄严美丽的佛像。</h3> <h3>大殿的墙壁上有好多“坑”,里面都供奉着佛像,有1034尊佛像,个个千姿百态,很值得观赏。</h3> <h3>虽说是蒲甘最美的寺院,但里面的佛像长得都差不多的模样,不熟悉的游客非常容易迷路或走丢,所以说在里面不能只自醉心于精美的佛像、壁画等,而要专心记住曾走过的路线。我们团内就有一位团友迷路而走失,幸好他找到一位缅甸摩的小哥,把他送回集合地,况且这位热心小哥分文不取,缅甸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品格在这一刻得到了体现。</h3> <h3>在缅甸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战火与地震的摧毁,保存依旧完整美好的阿南达寺,不知是不是真受到了寺院里佛陀的保佑?不管是与否,到这里参观一下缅甸蒲甘最美的建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也许这就是旅行最美好的享受!</h3><h3> 好期待明晨在蒲甘上塔看日出的梦幻壮观景象哦!</h3><h3> 谢谢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