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下,旧城改造,旧村改造、棚户区诸如此等的改造,举国形成热潮。当政者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民生品质,谋国之强,促民之福为要,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民生发展的全民运动。但到底怎么搞?各地有各地的认知和做法。保护传承文化,修旧如旧有之。大拆大建有之,且有更甚者。近日,在南粤行走,去了佛山的岭南新天地,广州荔湾区的恩宁路和越秀区的惠吉西、东为主的“旧南海县衙”片区,很受启发和感慨。它们以保护岭南传统文化,留存老城历史遗迹,修旧如旧,以商业经济思维,盘活资产,保护文物,进行液态管理经营,使得修耸后的街区既具文化文物性又具旅游观赏性,街区的文化生命和文物生命得到延续升华。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专程考察了恩宁路旧城改造片区,对其给于肯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六榕大厦旁走进旧南海县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旁一块重旧南海县社区地处广州闹市中心。历史记载清代以前的广州城,本身并未直接建署,而是分属于番禺、南海二县分别管辖。现在的解放路为界,解放路以东归番禺县所管,解放路以西归南海县所管。旧南海县社区曾是明清南海县衙所在地,如今惠吉西路附近的居委会还是叫旧南海县社区居委会。她东临清将军府遗址,北靠千年古刹六榕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沿着新铺的花岗石路,右边是高楼《六榕大厦》,左边映入眼帘的是《三家巷》黄铜浮雕。《三家巷》为著名作家欧阳山所著。他以旧南海县社区惠吉东、惠吉西一带为《三家巷》的原型地,被选作电影《三家巷》外境拍摄地。六榕街党工委、道办事处专门请专人设计,动用500多公斤黄铜,通过四幅长2.30米、宽1.40米的浮雕,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三家巷内周、陈、何三家的变迁及其社会地位等,生动反映了大革命时期风云变幻的社会状况,展现了当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斗争场景。铜雕工艺精致,人物、建筑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旧南海县社区的建筑精华是在惠吉东、惠吉西的建筑。这些闹中带静的华侨老房子,是目前广州市内保持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西式建筑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很多华侨回乡置业,当时惠吉东、西路的南面惠爱西(今中山六路)和惠爱中(今中山五路)都是商业中心区,北面则有着宽阔的田野、起伏的山丘,旺中带静,是个居住的好地方。所以很多华侨选择此地建房,这里已形成了一个华侨居住区。据《广州市志》对惠吉东、惠吉西路的介绍,称“1930年华侨置业公司购清代右都统署地建成。因在惠爱街北,兼取吉祥之意,故名。东段为惠吉东路,长156米,宽5.3米。西段为惠吉西路,长156米,宽8米”。因此这一带旧房子距今已有近80年历史,而且是统一修建,所以整体风格划齐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惠吉东、西华侨楼房,多为三层楼高,红砖墙、钢花窗、小阳台、水泥梯,檐门、围墙或屋顶楼均有琉璃瓦剪边,中西合璧,岭南特色浓厚,是一片文化氛围较浓厚的民居群,她集富有岭南、西式特色的竹筒楼,既可以看到很明显的西方建筑艺术风格,也留有广州旧式民居的痕迹,而且规格比其他地方要高档,还从西方引进了抽水马桶、浴缸、地砖等。也有个别庭院式的别墅。不管是路,还是坊,均可以驶入小汽车,可见当年繁华的盛况。有人说,当时的居民多属新兴小资产阶级,所以这一带当时被称之为“小资街”。周边人们又称之为“红楼”,与沙面的西式建筑群有类似之处。但沙面当时是租界,多是作为办公用途,而惠吉东、西路以小型公寓为单位,也有个别庭院的别墅,大多是华侨、侨眷、侨属居住。当时,不少华侨还从国外引进了抽水马桶、浴缸和花阶砖等建筑、日用材料。独特而统一式的竹筒洋楼房群建筑调谐更匀称。原先居住此地的不少是文化界人士。欧阳山也以这一带为背景写出了名作《三家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三家巷》就是在这里拍摄的。由于年久失修,这里的外墙立面残旧破损,道路坑坑洼洼水浸街,给居民出行造成困难,居民缺乏像样的文化休闲活动场地,街容街貌显得凌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旧南海县社区的文化底蕴是在惠吉西华侨房北面的文化墙。她是广州市社区中最长的壁画历史文化墙。长40多米,宽2.5米,壁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白色抛光大理石石刻阴雕,雕刻着任嚣、六榕寺、三元宫、越王井、将军府、南越王墓等广州古迹的图形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用黑色抛光大理石石刻影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在惠吉西的西面,刻着一幅3×2米“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出版”的“广州市最新马路交通图”,原来是民国的“最新版”,成了古董了;南面惠吉西街二坊2号曾为《大公报》、《文汇报》报社旧址,装修得金碧辉煌。门前,一个一米多高的黄铜雕塑的报童站在大街小巷里叫卖着《大公报》,栩栩如生;《大公报》、《文汇报》报社旧址的对面墙壁,一幅10米长《归、根、思、和》华侨生活题材的浮雕图,充分反映了当地华侨风貌……它们协调地附着在道路两旁的老屋墙体上,将整个社区装点得古朴幽雅,浓浓的老广州风味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旧南海县社区如一本彩色的书,耳闻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故事,目睹记录城市千古岁月的文物与古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尔健写真札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