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之旅)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课堂教学研讨会——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

段倩倩

<h3>  冷遇见了暖,便有了雨;冬遇见了春,就有了岁月;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清河第六中学语文、英语和化学六位教师代表遇见了清华附中,于是就有了理念的更新,梦想的再次启航!</h3> <h3>  清华,多少人的梦与远方,而今天我们能够来到清华附中,何其荣幸!清晨,虽雾朦胧,人却激动不已,因为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我们早到的理由。</h3> <h3>  开幕式由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史怀远主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殿军校长为代表以示欢迎,他表示本次大会将主题聚焦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即育人方式和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同时,中国教育学会杨银付秘书长强调提高育人质量需深化四个方面的改革:课改、教改、评改和体改,但最后都需聚焦到教师队伍建设。</h3> <h3>  李文萱院长主持了校长论坛和专家报告。</h3> <h3>  首先,海淀区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校长带来了题为《“深度学习”再出发》的报告。她提到,基础教育育人目标已经从“双基”发展到了核心素养,而深度学习项目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项目,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全面的了解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项目是2013年启动的一个项目,当下他的实验模型已经从1.0升级为2.0,强调目标限于内容,评价先于任务设计。</h3> <h3>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金卫东校长以《核心素养下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上海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校本思考》为主题,带领我们回顾了上海市中考新政内容,介绍了上海进才中学北校的校本改革尝试。 他认为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校本探索成为顺应新政的必然。</h3> <h3>  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沈军校长做了主题报告《为学生的品质人生奠基》,分享了在学习方式变革背景下八一学校的做法与经验。</h3> <h3>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研究——理论评价及教学改进》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当下,北京师范大学组成九个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研究。她认为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转型,需要从学习目标内容,活动策略,调控等方面进行。</h3> <h3>  11月22日下午,会议进入现场课展示及研讨环节。</h3> <h3>  第三分会场,北京市海淀区语文,有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周曼云主持。</h3> <h3>  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张华毓老师带着其学生进行了《少年闰土》的教学。本堂课以激情朗读李白的《将进酒》为开端进入本课的教学。张老师以文中的“我”和少年闰土从相别到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为题引导学生回顾了预习知识,并以文中的“我”为什么对闰土念念不忘作为追问,鼓励学生梳理文中四件趣事,借助事件详写从而抓住看瓜刺猹这一主要事件,探讨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最终以文中的“我”全面的视角认识少年闰土,最后引导学生为少年闰土制作微信头像和个性签名为结。</h3> <h3>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孩子们以朗读辛弃疾的《破阵子》进入张彪老师的《西游记》名著阅读——我们一起说唐僧。首先,张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本班之前做过的一些活动,以学生提交的作业为基,提出了两大问题:唐僧是否懦弱?唐僧是否人妖不分?学生以名著具体章节、故事情节为基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张老师做了总结,唐僧既是矛盾体也是发展体,我们应将落脚点放在唐僧普渡众生的仁慈上。</h3> <h3>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陈莲春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了《《论语》中的乐》。环节一,总结评价,导入新课:评价学生第一课时表现引出本节课《论语》中的“乐”,同时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环节二,展示小组讨论纲要,小组代表陈述,师生就其发言予以评价:组织汇报活动,根据评价表作出评价,引导,学生条理清晰且有理有据的表达看法,理解“音乐之乐”,“君子之乐”的内涵。环节三,交流碰撞,深化理解:在交流碰撞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通过完成“仁者之乐”结构图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联系整合的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表达对仁者不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乐观坚毅的品格。</h3> <h3>  专家点评。李永红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三堂课,认为这三堂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实践的实践和空间,给予学生得当的阅读策略,并且学习过程具有深度学习的结构化特点。张彬福教授有三个走出来评价了三节课:从单一文本解读的教学中走出来,构建了以文本为例的全面育人的教育形态;从满堂灌中走出来,开展了良性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生活动;从过分模式化中走出来,注重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 </h3> <h3> 2019年11月22号在分会场6举办了英语现场课程展示教学设计活动,我们听取了北京市海淀区老师的讲课以及专家的讲评。此次展示课分小学、初中及高中三个阶段进行。</h3> <h3>  首先,由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朱晓媛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五年级的英语课。这是一堂新授课,课题是feeling through paintings</h3> <h3>  首先观看视频引出话题,其次初步欣赏画作,感受情绪。让学生研读画作,感受情绪,自由欣赏并加深认识,最后总结归纳,延伸提升。</h3> <h3>  第二堂课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洪思飏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阅读课。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Unit10 If you go to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这堂课事宜解决第一课时后。调查发现的问题为目的的是第一课时话题的深入。该课时主要依托一篇方法建议的说明文,围绕青少年和父母的沟通技巧展开教学。</h3> <h3>  在读前环节,教师直接展示上一节课的问卷结果,呈现青少年与父母沟通困难的现状,并引导学生讨论,为本课阅读主题做好铺垫。在读中环节学生首先快速略读文章,概括文章大意,明确阅读主题---青少年和父母的沟通技巧。紧接着围绕why and how分析文本并提出四条建议。在读后环节小组合作并解决实际问题。视频中母女对话提出改进意见,以实践并内化所获得的语言文化知识。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也可有效检测其学习效果。</h3> <h3>  最后一堂课由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赵梦琪老师展示。这也是一堂阅读课,Unit 23Conflict lesson 1 Living in a Community.</h3> <h3> Living in a community是单元阅读课,内容为两个邻里冲突事件,话题贴近学生实际,文本类型为新闻报道,体裁特征明显,语言有吸引力。运用大量倒装和强调句型,表达强烈感情。这一课时重在主题理解,通过预测文本建立兴趣,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冲突发展过程,通过同伴合作比较文本异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联系自身,思考解决冲突和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有效方式。</h3> <h3>  最后环节,由王建平和孙晓慧两位专家进行了详细的点评。三位老师的课堂都体现了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和语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容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等学习策略的运用</h3> <h3> 然后两位专家提出阅读教学特点。1.文本解读深入化2.教学知识结构化,3.教学活动情景化,4.教学方式问题化,5.教学步骤滚动化,6.教师引领宽松化,7.育人价值潜移默化。</h3> <h3>  2019.11.22号下午,匆匆吃过午饭直奔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加现场课展示及研讨。我们选择的是跟我们有合作关系的海淀区11分会场,不过能拿到其他两个会场的教学设计也算弥补我们的遗憾了。</h3><h3> 海淀区分会场的教学主题是于物质变化、推理论证不同学段的教学。从小学科学到高中化学,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给我们呈现了酣畅淋漓的课堂盛宴。</h3><h3> 作为初中教师能进入到小学课堂,切身体会孩子们步入高中后的课堂,是难得的一次机会,从整体构架上看到了孩子们思维形成的过程和不同阶段孩子推理论证能力培养方式的不同。在生活中学化学,在化学中培养学生素养,三堂课给了我们核心素养在化学中落地的模型方向。</h3> <h3>  小学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从直观感知物质的显著外在特征到通过实验检测可知的物质特征,让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了物质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h3><h3>1.着力发展学生推理论证思维能力。</h3><h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论证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教师提供自制装置,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现象,这是一个取证的过程基于这些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理。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原有认知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第一次经历论证的过程。</h3><h3>2.全面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能力。</h3><h3>采用资料卡片的方式循循善诱,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通过资料了解气体性质,优选实验顺序,让学生意识到,能观察久不实验,能简单实验就不复杂实验,能物理实验就不化学实验,这是一个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h3> <h3>  初中化学《寻找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的办法》</h3><h3>教师利用项目引发学生思考,设计活动或任务,在化学问题和真实问题之间不断转换,利用其性质、分析其来源,促使学生为找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而不断尝试和探索,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会物质各个认识角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基于性质建立认识角度,逐步建立角度之间的关联,形成认识。</h3><h3> 高中化学《探秘池水变绿原因》</h3><h3>信息化时代化面对真实情景,巴西游泳池变绿事件是一个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将微观层面的微粒变化与宏观层面的现象变化关联起来,培养学生不盲肯探究的“科学精神”。</h3><h3> 王磊教授和陶汪来校长,对三节课进行了深入点评:</h3><h3>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带着问题来带着新的问题离开。</h3><h3>2.让孩子们说,丰富不同的水平。</h3><h3>3.板书落实思维框架。</h3><h3>4.化学反应本质变异出不同的思维、创造、模型</h3><h3>5.应该有理论论证、逻辑论证、首发能力敢于迁移论证。</h3><h3>6.凭已有认知大胆推理论证。</h3> <h3>  11月23号 “专家沙龙”环节在清华附中报告厅进行。王建平副主任对本次英语学科研讨会进行总结:学科核心素养意识已在老师们心中建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聚焦情景和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活动化、单元主题融合化。</h3><h3>张彬福教授对语文学科学习方式改革进行了研讨:一、从文本解读单一目的走出来。二、从老师滔滔不绝之中走出来。三、从过分模式化的教学中走出来。</h3><h3>尹少淳教授对美术学科教研发表意见:教学要不忘初心,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深度学习,基本问题和思维模式相结合。</h3><h3>王祖浩教授对化学学科研讨进行总结:核心素养是个热词,具有两面性,在教学行为中不要教条化形式化,“为了孩子的未来”就叫素养。传统的立足学科,符合学科规律的就是好的。变革应该是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和学科及学生思维不相容的。在改革浪潮中要反思,目标和内容是否相结合。</h3><h3>王殿军校长对本次研讨会做总结发言:当下要紧任务是弄清什么是核心素养?教学方式对就可以培养出核心素养,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探索,遇到挫折从头出发,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培养核心素养关键在于从现在开始,从现象开始,从发现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不能只告诉结论,关键是经历得到的过程。</h3> <h3>  最后各地学科教研基地做了近年来的成就汇报。主持人致辞谢幕!</h3> <h3>  本次学习虽已结束,但是对于“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认知却发生了质的变革。收拾旧行囊再出发,明日的阳光定会更加明媚!</h3>

学生

素养

学习

教学

核心

学科

附属中学

海淀区

文本

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