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正式的中山装有几个口袋和几颗扣子吗?

💃赫舍里广琴💃(谢绝献花)

<h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精彩的文化流传至今,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中国传统的服装却是在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定下,不管是汉服、唐装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直到民国年间,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以前服装的基础上,设计出来。</h3> <h3>中山装一共是8个口袋,16颗扣子。</h3><h3>8个口袋分别是:上衣外面4个口袋,里面1个口袋,裤子2个斜插兜,加1个屁股兜。</h3><h3>16颗扣子分别是:上衣前门襟5颗扣子,四个口袋共4颗扣子,左右袖口各3颗共6颗扣子,裤子屁股兜一个扣子。</h3> <h3>中山装/创始人</h3><h3> 孙中山</h3><h3>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被世人称为中山装。1929年4月,中山装经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为法定制服。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山装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装。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国家领导人在出席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将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h3> <h3>中山装是因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 遵奉先生之法。</h3><h3> 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h3> <h3>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h3><h3>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h3><h3>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h3><h3>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h3><h3>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h3><h3>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