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雅兹德位于伊朗中部,伊斯法罕东南方280公里的地方,是伊朗地理上的中心点。由于它的南面有4000米以上的高山,把来自印度洋的水气给隔阻了,因此背风面形成一大片沙漠。但雪山融水又刚好流经雅兹德,使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后,成为了拥有46万人口的超大绿洲城市。由于当地民众世代都在沙漠附近居住,早已适应了当地环境,并造就了当地独特的城市建筑。</h3> <h3>除此之外,雅兹德还是波斯原始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也称拜火教)的信仰中心。公元7世纪萨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国)被阿拉伯帝国灭亡后,这里成为众多琐罗亚斯德教信徒的避难所,他们纷纷从临近地区逃到这里定居繁衍,雅兹德也就逐渐成为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地,是伊朗除德黑兰外最大的琐罗亚斯德教徒聚集地。</h3> <h3>10月27日早饭后,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城旁拜火教徒举行葬礼的地方。2018年我们去甘南游览时,参观过位于色达的天葬台,没有想到这次来伊朗旅游,也能登上雅兹德的天葬台。</h3> <h3>虽然都是以秃鹫等大型猛禽啄食的方式来处理尸体,但二者的理念却不相同。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拜火教认为火焰是圣洁的,同时水和土作为神的造物也是圣洁的。人的死亡是由邪魔造成的恶果,遗体被认为是不洁的,因此不能用火葬、土葬和水葬,只能采用天葬。</h3> <h3>荒茫的原野上隆起有两座突兀的山峰,每个峰顶都有一个垒起的天葬台,远远便可看见。周边不见生命的迹象,加之又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空旷的四野里弥漫着萧飒悲凉。<br></h3> <h3>山脚大片的黄土地上,散布着一些与大地一色的砖砌泥垒的建筑,低矮而又残破不堪。正对着天葬台的廊厅,是举行与死者最后告别仪式的地方。</h3> <h3>据说整个葬礼要有三天的仪式,所以山脚下就是服务于殡葬的生活设施,配套有地下蓄水池。死者的亲属们会在此休息过夜,哀悼故去的亲人。</h3> 天葬师们的住所位于角落,不仅狭小低矮,而且粗陋不堪。看来干这一行当的人,在那个国家都是地位卑微的。<br> <h3>处于生物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拜火教徒能够在生命结束以后选择天葬的方式来处置躯体,让人于惊悚中带有敬佩,宗教信仰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h3> <h3>作为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地,在雅兹德市区里有一座最受拜火教徒朝拜的庙宇,因为那里面摆放着一盆自公元470年点然,燃烧了1500多年的不熄火种。据说原先在波斯帝国里共有三处圣火,在阿拉伯帝国侵入时,被灭掉了两个,只有这一个被教徒们想方设法保护了下来,使之得以流传至今。这个旅行计划中要参观的景点,可当天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及伊玛目哈桑的殉道日,属于伊朗的法定假日,所以此庙的大门紧锁。两个导游还企图找到门卫通融一下放我们进去,可是周围不见半个人影。我们只好通过大门的缝隙,拍摄一下这座古庙的外观。<br></h3> <h3>据介绍,琐罗亚斯德教历史非常悠久,是已知古代第一个信仰一神论的宗教。它约3500多年前起源于古波斯地区,是阿契美尼德帝国和萨珊帝国时期的国教,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多人信仰的宗教。后来波斯帝国被穆斯林征服,大量信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不肯改信的则四散各地。后来蒙古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再一次打击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发展,如今估计全球只有数十万人仍信仰这个古老的宗教。顺便从网络上下载一张庙中圣火的图片,火焰熊熊,青烟袅袅,不知还将延续多少个世纪。</h3> <h3>拜火教是由古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所创立的,现在历史学家认为他是这个宗教的先知。马导告诉我们,拜火教的教义核心简言之就是“三好”,即“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听着虽然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可就不容易了,信徒们若是没有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决心,在通红跳动的火焰前与神沟通该是会心虚的吧!学术界普遍认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很多是受影响自琐罗亚斯德教,包括一神论、天国地狱论、救世论和审判论等等,都与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非常相似。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琐罗亚斯德教已成为小众宗教并逐渐消亡,但其所提倡的一些教义和宗教思想却依然在影响着现世的人们。</h3> <h3>雅兹德古城处于伊朗中部鲁特荒漠与卡维尔盐漠之间的绿洲上,曾为古丝路中的重要驿站,转运中亚和印度之间的丝织品和地毯。因为这是地球上持续有人类居住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七千年前就已出现了生活的群落,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h3> <h3>让我们先看看位于阿米尔·乔赫马克广场Amir Chakhmaq Square雅兹德最大、最美的建筑群落。广场的南面是乔赫马克清真寺,北面是Seti Fathemeh陵墓,乔赫马克水池位于宗教讲堂与大巴扎之间。8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曾经到过这座城市,也许他当年就是站在这座广场中央,发出了对雅兹德由衷的赞美:“一座非常精致、美妙的城市和商业中心”。<br></h3> <h3>广场得名于阿米尔·乔赫马克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为了纪念1400年前殉道的伊玛目侯赛因--伟大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而修建的。广场的一角有一个桃状的大型木架,波斯语称为“Nakhl”,是什叶派穆斯林举行传统宗教纪念日游行时抬着的圣物。 </h3> <h3>阿米尔·乔赫马克广场,在雅兹德古城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人们聚集活动的中心。在广场中央有一座青瓷覆面的两伊战争无名英雄纪念碑。两伊战争结束后,当地在一处发现了八具牺牲战士的遗骸,因不知他们的姓名,逐将他们埋葬在广场上让后人凭吊。打了8年的两伊战争,伊朗牺牲了二十多万军人。我们在伊朗转了一大圈,但凡进出城市乡村,均会看见路旁许多视死如归的军人的相片或画像,那就是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当地的年轻人。对于保家卫国的勇士,伊朗人一直是心怀感激的。</h3> <h3>我们在广场上来了个集体照,个个神采飞扬,脸上挂满笑容。前排蹲着持旗的是旅行社派来的随团领队,年纪轻轻但说话办事还蛮老道的,为全团人马的安全出游和开心观光立下了汗马功劳!<br></h3> <h3>我俩跑到了乔赫马克水池的另一端,但池中拆下来的装饰材料尚未移净,而且对着清真寺还是逆光状态,没能看到我们希望的漂亮的水中倒影。</h3> <h3>附近这座耸立着五座风塔的建筑,据说是亚兹德的水博物馆。我们很想了解一下古代波斯人的城镇供水技术,可惜没有安排在行程中。<br></h3> <h3>广场一角摆满了坐床,边上就是冷饮、茶水和咖啡出售,当地人喜欢坐在床上慢慢享用。藏红花冰淇淋可能是最贵的了,10万里亚尔一个,我们几乎是人手一支,到了此地不尝尝这特有的冷饮更待何时!Monica见广场边有孩子们在玩球,于是也过去秀了一下身手,惊的当地人大看稀奇,女士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男孩一起玩耍在伊朗可是十分罕见哟!</h3> <h3>接着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了在雅兹德古城中的探索。雅兹德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米底时期,鼎盛于萨珊王朝。由于地处偏远的荒漠中,与外界相隔,因此曾免于多次战乱。在蒙古军东征时期,伊朗很多的城池都毁于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铁蹄之下,但是雅兹德却能安然无恙,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人文历史。<br></h3> <h3>不同于德黑兰、伊斯法罕这些现代的都市,亚兹德显得很乡土,满城是曲巷泥屋,到处是风塔矗立,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古韵。当身着黑袍的女人从身边擦肩而过,我们的视线便会一直追随着她神秘的身影进入深巷,一瞬间似乎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古波斯时期。</h3> <h3>雅兹德的星期五清真寺坐落在老城中心,它以两座48米高的宣礼塔而出名,据说它是伊朗最高的宣礼塔,可以为沙漠中的旅人指引方向。<br></h3> <h3>仰望清真寺高大的伊万,心中升腾起一种神圣的庄严,清真寺穹顶和壁龛上瓷砖有上万字符,象征着无穷、永恒和生死,那迷人的花纹和图案,虽然历经风吹雨淋,依然显得鲜艳如新。</h3> <h3>在入口的高坎上坐一坐,细细品味古城的春秋;在典雅的伊万下照张相,从此留下我俩不离的身影。</h3> <h3>清真寺建于早期的火神庙的基础之上,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从拜火教到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的演变,因此这个清真寺也被称为最具历史内涵的清真寺复合体。</h3> <h3>走进内庭,四周都是传统的拱形结构和穹顶构成的连廊形的房屋,中间的长方形平台似乎占据整个庭院,从连廊边一个隐蔽的地下通道可以进入。但是铁门上着锁,不知道下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有待后去的朋友们打探了。</h3> <h3>游牧的阿拉伯人虽然带来了伊斯兰教,但不善建造手艺,我们在伊朗看到的精美的清真寺都是波斯人设计、建造的。<br></h3> <h3>雅兹德人利用坎儿井引来的水流驱动水车磨面,也利用坎儿井水渠穿过房屋地下,结合风塔技术形成一个个天然的“空调房间”。就在30年前,雅兹德整个城市仍然由坎儿井供水,因此城市里建有很多公共蓄水池,可深入地下6~10米。目前已采用现代化的技术通过管道从更远的地方引水,大部分的坎儿井和蓄水池已成为了历史。雅兹德的另一张名片就是历史长、规模大、系统复杂的坎儿井水利系统,属于受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h3> <h3>我们路过了亚历山大监狱,据说院子中央有一座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波斯时所建的地牢,因此而得名。</h3> <h3>徜徉在雅兹德古城的泥屋巷弄,如同在时光隧道穿越历史,那些老宅,那些风塔...,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的往事。这里的每条小巷都似曾相识,却永远都不知道会将你引向何方。</h3> <h3>时光荏苒,世事沧桑,城还是那座城,房还是那间房,现代文明的脚步终于还是走进了这座沧桑的古城。看到这些当代的画廊、咖啡屋、工艺品店,总会让人好奇地设问,几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究竟是啥模样?</h3> <h3>不管城市如何变化,波斯民族的热情、友好和善良却始终如一。当地人很乐意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在拍照时不断会有人主动加塞进来,热闹的场面层出不穷。</h3> <h3>美丽的波斯美女落落大方,可爱的儿童更是讨喜。这个卖小手工艺品的女孩有着一对格外明亮的大眼睛,我们对着拍照时只是静静地羞赧微笑,实在是太可爱了!</h3> <h3>告别雅兹德的时候,我们特意绕道去看了象征着伊朗地理位置中心点的钟楼,就位于市区一个大转盘的中心绿地上。因为是交通要道,来往车辆很多,穿过马路拍照必须得眼急手快!</h3> <h3>接下去的目标是阿巴库小镇Abakue小镇,它离雅兹德约153公里,沿途路过的都是沙漠地带。这种地貌并非是沙丘连绵,只是常年雨水极少,干旱而又荒凉,不时会有寸草不生的山峦掠过。</h3> <h3>经过一个不知名的村庄,一派热闹景象,这是当地人在庆祝今天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和我们中国的农村一样,村庄过节似乎比城市更有味道。人们宰了十几只羊,在村口搭起了免费的茶水棚,男女老少都聚焦到了村口。</h3> <h3>当地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喝红茶,桌上还放有一堆堆的方糖。我们按习惯将糖放进茶杯,但没有搅拌的东西总是沉淀在杯底。事后我们才弄明白,原来伊朗人是先将方糖含在嘴里,然后再喝红茶,这样咽下去的茶水就带甜味了。马导还告诉我们,这些宰杀掉的羊是供全村人免费享用的,如果我们在这里呆到晚上的话,也可以去免费吃的。伊朗农村欢乐淳朴的乡风,也让我们开了眼界!</h3> <h3>见来了一车“秦”,当地人也是兴奋中充满了好奇,东招西唤引来了一大堆人,不过是男女各坐半边,仿佛中间有道无形的墙。我们可顾不了那么多的禁忌,来了个左右逢源。虽然语言不通,但热情的笑脸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地的男士对于拍照十分随合,但妇女们可就有点面带难色了,毕竟是小地方的人嘛,更守伊斯兰教的传统规矩。</h3> <h3>在阿巴库小镇,我们参观了伊朗最古老的雪松 Abarkooh Ancient Cedar Tree,据说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h3> <h3>孤零零的一棵雪松也成了一个景点,而且还要买票进入,似乎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事后想想,在这靠近沙漠的干旱荒凉地带,居然生长着一棵如此老而弥坚的巨树,它能挺过自然界严酷的摧残,受到乡民一代又一代的保护,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似乎这也是伊朗这个历史悠久、命运多舛国家的精神写照,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恶劣,我自团结一心巍然不倒。</h3> <h3>阿巴库小镇有一种深具地方特色的土垒建筑冰塔Ice Tower,它是古人用以储存水源及冰雪的传统建筑,外观有点像倒扣的陀螺。</h3> <h3>冰塔壁厚而内部中空,顶端有通风口,底下是一个大坑。当地人在冬季采集冰块储存于坑内,上覆麦杆等用以隔热,到了炎热的夏季时每户可来领分发的小冰块。为了适应酷热的生活环境,波斯人也是动足了脑筋了!<br></h3> <h3>这一天的游览内容较多,此时已是黄昏,还有近300公里的行车路程才能到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色拉子Shiraz,于是接下来便一直是赶路的节奏了。</h3> <h3>想不到从阿巴库小镇到色拉子我们竟然走了5个多小时,当然还包括途中停车吃晚饭。除了山道及黑夜行车的因素外,沿途的检查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伊朗的公路上设有很多的检查站,有检查安全行车的,也有专门检查乘客的(伊朗靠近形势混乱的中东,与西方社会关系紧张,有这类检查也可以理解)。 <br></h3> <h3>安全行车类的检查站主要是检查车辆和驾驶员的证照等,停车后驾驶员或者他的助手会拿着厚厚一沓资料到路边的检查站送检。据说伊朗的长途汽车驾驶员有每天行驶公里数的限制,并规定两天之间的休息时间一定要得到保障。记得有一天要跑的距离长,驾驶员担心自己的指标不够用,还特意请了一个朋友帮他临时开了一段路,在一个检查站完成了检查手续后,自己才重新接手。我们感觉伊朗的城市交通比较混乱,但开长途却都是很守规矩的,好像就没见到过超速和强行超车的。说实话,看我们的驾驶员永远不紧不慢地行驶,有时连我们都心急呢!检查乘客的站点不多,因为我们是中国来的旅行团,所以从来没有人上来检查过证件,别的长途车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不过有一次夜里女士们没戴好头巾,结果进检查站时车厢里一亮灯,被伊朗革命卫队的看见了,把导游给训斥了一通。从此以后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有人喊“检查站”,哪怕是瞌睡中的女士都会立马手忙脚乱的扎头巾。哈哈哈!</h3> <h3>当天夜里10点多我们才到达色拉子宾馆入住,人困马乏间迎宾小姐送上一杯杯迎宾饮料时,顿感神清气爽了不少。在接待处的墙上挂着六个国际大城市的时钟,也不知为什么代表中国的标着的是上海而不是北京。不管标的是北京还是上海,反正指示的都是同一个时间,说明咱中国在伊朗还是很有影响力的!</h3> <h3>更多作品:</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7oq8wd"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本色伊朗(五)驼铃之路上的小镇和古驿站</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331qwp"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本色伊朗(四)伊斯法罕半天下</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ixb4dns"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本色伊朗(三)波斯明珠伊斯法罕</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inyri1l"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本色伊朗(二)心中天堂菲茵花园&活化石阿彼雅尼村</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h1zc8dc"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本色伊朗(一)波斯古国的召唤</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