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珍贵桢楠林——在山的这边

刘廷忠

&nbsp; &nbsp; &nbsp; &nbsp;重庆永川的西边有一条山脉叫巴岳山。巴岳山西走大足,北连铜梁,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巨大的苍龙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整条山脉由三十五座山峰组成,被誉为重庆“小十景”之一。其实这里最珍贵的还不是这小十景,在山脉中段一个叫张家湾的山上,最近发现一片我国最大的桢楠即金丝楠天然林。2015年,中国科学院专家们,在对全国珍稀物种进行普查中,来到位于永川的巴岳山脉中,也就在张家湾这个地方,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藏在这里的一片珍贵的天然桢楠林,如此珍贵的宝贝我们怎么不知道呢? &nbsp; &nbsp; &nbsp; 我校的张昌华教授老家就在张家湾。在张教授盛情邀请下,我们重庆文理学院诗词学会借釆风来到他的家乡登山欣赏这难得一见的桢楠林。我们一行三个车,早上八点半从学校出发,大约一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张家湾。迎接我们的是张家湾的张村长,此人四十多岁,非常的热情地接待我们。他告诉我们从这儿上山还有好几公里的路程。这里上山的路非常烂,你们的轿车无法登山,于是他开来一辆四驱的越野车,把我们分批从路口送上山。在上山的过程中我看见一辆辆运送碎石的重型卡车,在这陡峭弯曲且狭窄的泥泞土石公路上吃力地爬行着,为了不至于打滑溜车,一些翻斗车空车上山也将翻斗高高地撑起。我没开过货车,但这种手动档在这样陡峭狭窄的山路上边走边停,错车起步,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工作,稍微不慎,就会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而且还有生命危险。看到这些,我的心沉重了起来,我告诉同车的朋友,“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现实,为了生活,相当多的下层劳动者就是这样艰苦挣扎着。”张村长深有同感地认同地说道:“他们的生活真的不容易呀。” &nbsp; &nbsp; &nbsp; &nbsp;很快,我们来到桢楠林的边上。这里稍微开阔,张村长像导游一样给我们讲解这片桢楠林的发现过程和桢楠的相关知识。这片桢楠林的发现,在前面以作简单介绍,是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来这儿进行植物普查时发现的。那位教授姓刘,叫刘什么,张村长不记得。其实不是不记得,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怎么可能去打听这位刘教授的具体姓名呢,所以不仅这位张村长说不出这位刘教授的具体名字,当地的村民也没一个能说出来。中国科学院的普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桢楠林。我国的桢楠地域分布比较广,海南,闽南,成都青城山都有,但非常稀少,像这样上千亩成片的桢楠林实属罕见。 <p>&nbsp; &nbsp; &nbsp;张家湾为什么会有这样上千亩的桢楠自然林呢?主要在于这里的特殊的自然环境,这里表面是土山,而表土的下面是喀斯特地貌。由于喀斯特地质在雨水的侵润过程中所形成的酸性土壤给桢楠带来需要的营养。桢楠还有一个特点,不喜热,也不喜冷。而张家湾这个片山湾里气温不高也不低,最冷的冬天也在4℃以上,雨水也充沛。这一切为桢楠的生长提供了最佳的自然环境。</p><p>&nbsp; &nbsp; &nbsp;&nbsp; 顺着一条防火隔离带,我们进入到幽深的桢楠林中。这真是一片得天独厚的自然林,没有藤蔓,没有荆棘,左看是桢楠,右看是桢楠,偶尔也看见桢楠的家族,润楠。张村长给我们进行科普,你们看桢楠和润楠树叶都差不多,但树干不同,桢楠的树干很粗糙,而润楠的树干就很光滑圆润。大家注目观望,果然如此。在一片断层的岩土边,张村长特地向我们介绍这儿的土质结构,上面是泥土,在泥土的下面就是石灰石。看到这样的地质状况,我的头脑里产生一个大大疑问。中国南方这样的地质结构很多,且不说四川、贵州、广西,就在重庆,南川、武隆彭水等地也是这样的地质结构,为什们这样成片的桢楠就选择在巴岳山中的张家湾落户呢?我没问张村长,我知道,这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并且是一个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课题。张村长不可能回答,这需要我们的植物学家和地质物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后来回答。我希望,并期待能有这样的课题和答案出现。</p> &nbsp; &nbsp; &nbsp;从隔离带的大路来到一条弯曲的小路,顺着发绿的布满青苔的石板小路向上缓步前行,只见两边的桢楠树更加的粗壮。我来到一颗桢楠树下,张开双臂想环抱它,结果只抱了一半。桢楠的生长期非常的缓慢,这样大一棵树,我想没有一百年是决不可能长成。这时我又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1958年大炼钢铁,很多山林都被砍伐光了,这片桢楠林怎么就幸免于难。张村长笑着说道:其实我也问过老年人,他们说当时这里的人都知道楠木贵重,因此都不来这里砍伐。这个解释不知是否合理,我们也就孤妄听之,孤妄信之吧,也许,这就叫人神护佑。 &nbsp; &nbsp; 再往左边前行,看见一排民房,上边的地里,一位老人正在用鉄锹在锹土,锹开的土里一大推竹根。我凑上前去,友好地招呼着他,并询问他在干嘛。一打听才知道,他原来是这儿林场的场长,叫黄荣华。现在退休,没事在这里清除一些竹根。我们来时看见这桢楠林里有一些其它的杂树和竹林。而竹子的根窜得很快,它们会影响桢楠的生长。我问这位老人,你干这工作有工资或补助吗?他笑着说道“什么都没有,自己想挖挖。”他指着旁边那栋平房说道:这就是它们原来林场的场部。我没有再问他,我已经很明白了。也许这片桢楠林就是他一生的情吧,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腐败成常态成的今天,我们看见黄荣华场长融山林为生命的自觉行为,使我由然起敬,并和他合影留念。 &nbsp; &nbsp; 时近中午,就在这大山的深处张村长为我们安排了一席地道的山珍野味,鸡是在山林里喂养的土鸡,鱼是难得一遇的翘角鱼,这是真正的土鱼,肉质不仅鲜嫩,而且有一种特有的清香。豆花、芋仔都是这山上的土东西,我们真的是大饱口福呀。在这席间,我还看到一幕让我感触颇深的民俗伦理道德图。张昌华教授和张村长是亲戚关系。张教授已经是82岁高龄的老人。而张村长只是40多岁的年轻人。但在乡里,张村长是长辈,张教授是晚辈,这种由血缘传承的家族关系是不容改变,这就是幺房出长辈。在众多人的眼里,张教授开口三叔,闭口三叔。而张村长没有半点自得,而在大家的面前处处表现出一种主人的客气,和年轻人对所有年长之人的礼貌和尊重。这种淳朴的民风和民俗,使我很快想到两个字“文化”。这种由家族形成的人伦关系,和自觉遵守道德觉悟,以及年轻人的人际礼貌,这就是张家湾所保留下来的家风,这就家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式微的中国乡村文化保存。 &nbsp; &nbsp; &nbsp; 带着满心的喜悦,我们离开了张家湾,我的头脑还停留在那一片绿色桢楠林里,同时脑海里还不停地翻卷着黄荣华老人的劳动场景和张家家风的文化风俗场景。桢楠是珍贵的,而这种人文的情感不仅真实,而且更加是珍贵。在这情感的荡漾中,我也随口拟占一首七绝,并以此诗感谢张教授和张村长:<br>&nbsp; &nbsp; 西走蜿蜒巴岳山,<br>&nbsp; &nbsp; 桢楠绿宝张家湾。<br>&nbsp; &nbsp; 釆风更喜游人醉,<br>&nbsp; &nbsp; 伦理真情在此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