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马踏湖,又是一年苇秋时。每年的立冬以后,是马踏湖收割芦苇的季节,立冬过后已经是冬季,马踏湖的人民却把这个季节称为“苇秋”,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h3><h3> 年年苇秋年年收获,看似相同却又不同,相同的是都叫苇秋都是收获芦苇,不同的是每一年每一天发生的故事却不尽相同。</h3><h3> 记得小时候收割芦苇前生产队里要杀几头牛,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用牛皮做成“腿子”,把“腿子”穿在脚上,短的至脚腕子在没有水的地方用,长的至膝盖在水深的地方用。“腿子”是用来保护双腿双脚不被苇茬扎坏不被凉水浸泡,后来有用报废的汽车内胎做的腿子,外面裹上一层厚布防止被苇茬扎上窟窿。如今已经没有人再穿腿子了,找一双旧鞋到街上让修鞋匠在鞋底钉上一层比鞋底略大的汽车外胎就行,即便宜又方便,有水的地方直接穿一双牛筋底的雨鞋就行,早的时候是没有这种雨鞋的。</h3><h3> 早些年用小船运芦苇,初冬的早晨河面上升起一层层流雾,小船在河里划行像是在天上的云雾里,犹如仙境一般,现在想拍这样的照片真是有些难了,层流雾有些少弥漫的的大雾倒是有。马踏湖里修了许多的旱路水路却越来越少,运输芦苇大都使用省时省力的马车或者机动车了,很少有用要费很大力气的小船运芦苇了。以前湖里面旱路非常少,小船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在河里撑船要靠河边上行驶,在边上水浅竹篙插入水中少和小船运行方向形成的夹角小向前的推力就大,如果在河中心竹篙插入水中太多形成的推力是向上的,所以比较费劲。小船在马踏湖叫做“溜子”,划船叫做“撑溜子”或者“驾溜子”,运芦苇叫做“架苇子”。在马踏湖用竹篙撑溜子没有用船桨划的,湖里的河道都比较窄用桨划溜子不太适用。对于溜子的称呼也慢慢变成船,因为外地来的人不知道溜子是啥东西。</h3><h3> 有生产队的时候,收割芦苇的社员中午饭一般都在坡里吃,我们队里要熬小米粥送到泊里,剩下的小米粥分给在家的社员,每家每户都能分到,那时候生活困难,一年也喝不上几次,觉得粘稠的小米粥特别的香甜,现在怎么也吃不出以前的味道了。前几年承包芦苇的大户中午管饭,大家都聚到一起在芦苇地里吃饭,现在基本看不到了,给割芦苇的村民多开点工资自己从家里带饭,缺少了之前的热闹劲。</h3><h3> 现在到马踏湖拍摄收割芦苇,收割芦苇的村民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很少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吃不了这苦受不了这罪,割芦苇既需要力气还得要有技巧,不放劲割不下来,没有技巧割的慢,捆苇子更是需要技巧,看似简单有些人却一辈子也捆不好捆不结实。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收割小麦玉米有收割机,收割芦苇也已经有收割机了,只是割芦苇的收割机要在平坦的地方割,高低不平的地方割不了,再就是还不能打捆,还需要人工捆起来,比起完全用人工割已经非常省劲了。再过几年能研制出来自动打捆的收割机,那时候再想拍人工割芦苇就有些难了,就像现在很难找到用镰刀割小麦得了。</h3><h3> 现在有些人称呼收割芦苇的人为苇客,好像有点不太准确,马踏湖人称呼外地来买芦苇的人为苇子客(读kei),客(kei)也就是客人的意思,苇子客(kei)也就是苇客就是外地来买芦苇的客人。如果自己家没有芦苇去给别人收割芦苇,叫苇客也是可以的。马踏湖有自己的区域性民俗文化、特色方言,有些东西没法较真,只能看是怎么理解了。</h3> <h3>收割芦苇又脏又累,穿着最破旧的衣服,干活时戴上这种帽子可以干净些,杂物进去不到脖子里。</h3> <h3>这位老人80岁了,还在收割芦苇。</h3> <h3>穿着高筒牛筋底的雨靴在水中割苇子。</h3> <h3>在坡里干活,习惯了用芦苇编的筐子盛放午饭热水还有工具。</h3> <h3>累了,喝口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热水歇歇。</h3> <h3>马车可以直接赶到芦苇地里装车,马蹄子要挂汽车外胎的马掌,铁掌是空心的很容易让苇茬扎坏马蹄子。</h3> <h3>马踏湖本地的马车只有两三架,大量运输芦苇时外地的马车也会赶来运输芦苇。</h3> <h3>早晨河里雾气升腾,犹如仙境。</h3> <h3>用小船运输芦苇,现在很少能看到了。</h3> <h3>在有水的地方 收割芦苇,穿着用汽车内胎做的“腿子”</h3> <h3>芦苇专用收割机在收割芦苇</h3> <h3>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组在马踏湖拍摄人机大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