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潭最高峰----大荟山

宽心

<h3>  大荟山位于佛昙镇下坑村西北面,与马坪镇林埭村接壤,是玳瑁山山脉向东延伸与太武山脉交汇而隆起的一座山峰。 </h3> <p> 秋日午后,杨老师和我相约再爬大荟山。做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佛昙人,此山对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前几次都是从东南面海日岩后面上山,这条路线登山最近,用时却是最长,坡道陡峭,蒿草与灌木丛有半人高,流水冲刷致坑坑洼洼,是最难走的路线。今天从东北缓坡而上,距离远一点,不过四十来分钟就能登顶。</p> <h3><br></h3><h3> 大荟山海拔135米,与马坪镇</h3><h3>赤兰溪水库溢洪线同处一个高度。在山顶远眺,东边远处整美半岛如丰腴美女仰卧在浩瀚的大海上,沿海大通道跨海特大桥恰如美女身上飘带让整美半岛与大白石村近在咫尺;南面远处丹山巍峨耸立,云雾缥缈,仿佛葛洪仙祖又在炼丹,近处佛昙镇区高楼林立,鸿儒江蜿蜒穿过几个村庄汇入大海,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h3> <h3>  佛昙大荟山为漳浦望族杨姓发祥地。公元1279年,元兵追击至广东将南宋小朝庭灭于崖山。南宋国舅杨亮节在逃亡途中到佛昙时将患病的第三子杨盛寄养在佛昙,自己带长、次二子往浯州(今金门)官澳,耕山渔海为生,在金门传下众多后裔。亮节祖第三子杨盛(谥世隆),披荆斩棘建立家园,传后裔于大荟山下,再传到佛昙各角落及海内外,英才辈出,后裔达四十万之众。<br></h3><h3><br></h3><h3></h3> <h3>  我常常在思考,是什么原因,能够在短短七百多年时间,以世隆公一己之身,历三十世,竟然有这么强的繁衍能力,在佛昙形成这样的旺盛家族?</h3> <h3>  一九九二年在大荟山山腰中部的海日岩(古称安德院,是避暑胜地)后面巨石上,发现六组远古岩画,为原始人类所遗留,其中有生殖崇拜图腾;侧峰半山腰有文笔塔,惟妙惟肖;鸿儒江绕大荟山而过流入大海,江边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巍巍大荟山,滚滚鸿江水,这样环境下,沃土育人杰,佛昙杨氏发达昌盛是在情理之中。<br></h3> <h3>  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从东面方向下至海日岩,小径早以掩没在蒿草灌木之中,还好有惊无险,虽有擦伤却无大碍,女主持奉上清茶,饮之甘入心田。新建一幢佛堂庄严堂皇,为古寺增添光彩,也可以让上山游玩客人和礼佛的信徒有个歇息的地方。</h3><h3><br></h3> <h3>  古寺的"佛为一切智慧灯,戒是无上菩提本"对联,阐明了人要有奋斗目标与对万物敬畏,佛理其实和为人处世哲理相同矣。<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