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i><b><font color="#39b54a"> 芦花飘飘</font></b></i></h1><h1> 伊河的美,美在河水。春日川流如琴,夏季飞浪如花,秋天水明如镜,冬月细流如练。<br> 伊河的美,美在景色。熙春柳丝如发,盛夏荷塘如画,金秋稻浪如海,隆冬雪滩如玉。<br> 在我的少年时代,伊河两岸分布着大片的滩涂,湿地草滩,水渠沼泽,纵横交错,滋生着大片大片的芦苇。苇园子小则数亩,大则数十亩上百亩,连绵成荡,是野鹜水禽与蟹鼋蟾兔的家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我的眼中,那摇曳在秋日余晖里的芦花,才是伊滨一年中最美的景色。<br> 春暖柳发时节,芦笋破土而出,尖尖的,如大锥子,如小擀杖,密密麻麻,青青嫩嫩的,夹杂着青葱的水草野花。伴随着芦笋初发,小青蛙也睁开睡眼,蹦蹦跳跳从土穴中钻出来,欢快地歌颂着闲适自由的新生活。春夜如梦,蛙鼓阵阵,为静谧的夜晚报道着祥和与平安。<br> 夏天到了,挺拔的新芦一天一节地往上窜,很快就长到一丈多高,错综浓郁,密不透风。枝头间水鸟啾啾,湿地上花蛇蜿蜒。你若壮着胆钻进那密密匝匝的青纱帐里,会看到鸟巢高吊在绿叶之间,蟾蜍蛰伏于草叶之中,碰得巧还会给你一个惊喜:捡一窝可爱的野鸭蛋。端午节快到了,纱帐里走来了一群又一群的农妇村姑,围聚在一起打粽叶,她们边打叶子边说笑,毫无顾忌地谈说着自己的男人,传播着村里坊间的新事新闻。<br> 暮秋时节,芦叶黄老,芦花轻盈地在穗头上摇曳,任秋风吹起,飘向空中,如丝如绒,如毛如羽,把芦荡染成一片霜园。“柿叶红,鳖扎营。”正是掏蟹捉鳖的美好季节。有年伊河涨大水,漫进了堤外苇园,也涌入了不少的鼋鱼。到了立冬河滩开工,那苇塘泥潭里长肥的老鳖犹如开会一般,招引大批干活人跳进去抓,一脚踩一个,一抓一个准,好不热闹。<br> 秋末冬初,大雁一群一群向南迁徙,雁影横过,留下一路苍凉的叫声,让人油然生出爱怜之情。不经意中,河川茫茫苇荡也成了旅雁休憩补给的驿站。这里有青嫩的麦苗,还有遗落的稻粒和玉米,水泊小渠中有的是小鱼小虾,这些都是它们的美食。待到冬雪来临之际,它们便又开始了南下的旅程。<br> 小雪节气到了,苇子也到了刈割时节,这是伊河两岸最后的一次收获。苇子怕雪,一旦落上大雪,一根根苇秆就会压弯压折,坏了收成。于是沿河村庄的大批村民,不约而同地开到河岸苇子园,从四周开镰杀苇,渐次向纵深推进。为了互不妨碍,通常是采取雁次状收割队形。苇荡里人声如潮,早惊动了栖居在里边的“客人”,不时窜出野兔、野鸡、野猫子之类的小动物,甚或还有狐、獾一类的东西,倒霉的自然成了幸运者的猎物。<br> 一捆一捆的白苇从里边扛了出来,码放在空地或麦田中,最后按参加人数分苇子捆。苇子运回家去,或打成苇笆盖房用,或请席匠碾成细篾儿编席子。这期间偃师、巩县一带的苇贩子也赶过来收苇子,挑的是上好的货色,看似不起眼的芦苇,却也能换回一沓沓人民币。那打笆编席截剩下的苇穗子,在农人的巧手中,缚成了一把把轻便细密的苇笤帚,真可算是物尽其用了。<br> 芦花飘飘,飞上空中,又飘落到地面,它终究舍不下这里的泥土。芦花如雪,芦尾如羽,就这样年复一年又一年,飘啊,飘啊,飘入村庄,飘进了伊河人家的心中……</h1> <h1><i><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ff8a00">稻香如梦<br> </font><font color="#010101">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词里的大河景观或许就是我们村边的伊河。伊河如带,从伏牛山飘出来,飘过九皋山,河面骤然开阔,至龙门段冲积成了一条百里长的平川。丰沛的河水,犹如伏牛的乳汁,哺育出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也造就了富饶美丽的伊川。早在东汉时期,因灌溉之利,伊河盆地就已经广种小麦与水稻,成为京都洛阳富庶的“天府之国”。<br> 伊川属暖温带河谷地貌,水源丰富,日照充足,夏秋炎热多雨,很适合水稻生长。沿河两岸,地势低洼,土质多为黑碌土,柔软肥沃,富含铁、磷、钾等矿物质。汉魏时期,伊川属新城县,河川盛产粳米,白而短粗,洁如脂玉,柔滑芬香,被誉为“新城白粳”,享誉京城,成为宫廷贡米。有一次,魏文帝曹丕吃了用新城粳米做的米粥,大为赞赏,情不自禁的对身边大臣说:“江表唯长沙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耶!上风吹之,五里闻香”。从此新城粳米天下闻名,一直到唐宋时期仍为人们所啧啧称赞。相传明代鸣皋姬家滩所产大米,味香质柔,曾长期作为洛阳王府的特贡米。<br> 美味的大米来自于汗水的浇灌。水稻的种植和管理是一件复杂而繁重的农活儿,育苗和生长期称作秧,通常在谷雨前后整地育苗,小满前后开始插秧。每到插秧时节,不分男女,起秧苗,耙水田,拉起秧绳排开队,一撮一撮轻轻地插进柔软的田泥中。水田不如旱田,泡田整地,起苗插秧,都是累活儿,但很有成就感。不是吗?当你弯着腰一步一步倒行着,埋头不停地一撮撮插着,直到田的尽头。这时点上一支烟,惬意地抽上几口,看着清波中棋格般的杰作,犹如完成了一幅绿意昂然的图画,感受着满足与自豪。<br> 秧苗栽上后,接下来的活计就是放水,薅草。俗话说,除草要除根,尤其是鸭娃草、蓑草和稗子。鸭娃草活象鸭娃儿一样,浮在水面随意漂动,须用漏子锄先耢一遍,再弯腰用手抠进泥下挖出根来,涮净了团成草球,或扔到岸上,或摁入泥下,方可绝其滋生。蓑草生长快,根也深,务须用指头抠出乌黑的根球才能断根。稗子形似秧苗,如窃贼般混杂于秧垅中盗取营养,须细心方能辨别。三伏天,烈阳如火,稻叶如刀,下秧田薅草拔稗子的农人,胳膊时常会被叶子划出一道道带血的伤痕,汗水一蛰,火辣辣的疼,其劳动强度比伺弄其它庄稼要大得多。<br>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月间,稻田开始吐穗扬花,稻香如梦,稻浪如海。稻田下滋生着一个个黛青色的田螺,稻埂中潜藏着一穴穴螃蟹与黄鳝。浑浊油腻的河水流进稻田,淤积了一层黄泥土,也为明年备上了底肥,碰得巧还许会抓几条呛昏的鲤鱼呢!<br> 汗水换来稻米香。金秋十月,漫滩金黄,伊河沿岸数万亩稻田一望无际。长堤如城,水渠如网,田间那沉甸甸的稻穗谦逊地低着头,向辛勤的主人报告着丰收的喜讯。金风吹拂着柳堤,镰刀拨弄着金浪, 香气陶醉着白鹭,大车装载着希望,沿河村子沉浸在丰收的欢乐中。<br> 伊川大米生长周期长,夏日高温,适于秧苗茁壮生长,秋季昼夜温差大,利于蛋白沉淀积香。收获后碾出的大米,粒大质白,滑润香柔,远近闻名。西岸的干河、元东、中溪、马回、府店,东岸的彭婆、水寨 、姬磨、吕寨、酒后等村镇,都是有名的大米产区。每年春节临近,家乡朴实的农民总要带上自家产的大米,走亲戚,看朋友,当作礼品馈赠,听到亲人们的赞美与感谢,心里比喝了一碗大米乳汁还要香甜。口粮紧张时,人们用自行车带上大米,到洛阳与市民兑换玉米面,一斤换二斤半,为的是全家图个温饱。洛阳人一听说是伊川大米,货真价实,争相兑换,成为那个时代洛阳小区小巷的一道风景。<br> 大米是餐桌上的美食,是伊川人的骄傲。旧时逢年过节,大米饭是必不可少的主食,白生生热腾腾的一锅米饭中,煮上几十颗大枣,吃起来香柔中浸润着丝丝甘甜,令人回味无穷。端午时节,粽子是节日的另一道特色食品。伊河盛产优质大米,不乏用于包粽子的苇叶与稻条,几片苇叶卷成圆锥形尖斗,填进雪白的米粒,再塞上两颗鲜鲜的红枣,裹叠成角,勒一根稻草条,一个个青衣雪肤红心的粽子就包好下锅了。煮熟了剥开一尝,哇噻!柔润黏滑,香甜可口,那真是人间特制的美食,仙筵独有的美味。端午节也是母亲去瞧出嫁闺女的好日子,风风光光地提一篮粽子,配一蓬麻花,无疑是去亲家最好的礼品。<br>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伊川沿河两岸水田阡陌,稻花飘香,水稻种植达四五万亩,年产优质大米上千万公斤,成为洛阳有名的“鱼米之乡”。洁质黏香的伊川大米,哺育出的汉子威猛健壮,滋润出的女子白皙娇柔。伊水滋养了沿岸美丽的家园,也酿造了我正直清白的人生。那美味的米香,如丝如缕,飘啊,飘啊,飘在我的心头,飘入我的梦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如梦如幻的青少年时代……</font></i></h1><h3></h3> <h1> <b><i><font color="#167efb">小河清清<br> </font></i></b> 出洛阳龙门,沿伊河西岸南行七十余里,有一座文化古镇,因《诗经》中“鹤鸣九皋”诗句而曰 “鸣皋”。古镇南望九皋,东濒伊河,西面是一道河川。河川上奔腾着一条溪水,明净秀美,常流不息,叫作“顺阳河”。<br> 顺阳河古名涓水,《水经注·伊水》记载:“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都也。”春秋时期,涓河上游曾是陆浑戎的封国,汉代置有陆浑县。沿岸分布着龙山文化遗址、陆浑戎墓地以及吕后庙、关帝庙、大王庙、南岳庙、寿圣寺、伊川书院等文化古迹。滔滔顺阳河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风云,流传着无数动人故事和优美传说。 <br> 顺阳河是一条清纯的河,年复一年为沿岸人民提供着生产与生活的便利。人们在河边淘米洗菜,饮牛浣衣,利用水力磨面轧棉。自宋元时期,先人们就沿河开水渠,架水车 ,把甘洌的河水引进了干渴的土地,从此蔬菜生得青嫩甜美,庄稼长得葱绿茁壮,使河川沿岸数千亩旱田变成了金不换的粮食斗。新中国成立后,鸣皋人又在上游和支流建起了水库,汛期用以蓄水 ,旱时开闸灌田。千百年来 ,顺阳河流进人们心田的是丰收的乳浆,是生活的美酒。<br> 顺阳河是一条温柔的河,一年四季描绘着美妙的画卷。春日溪水如琴 ,青草如茵,鱼游浅底,鸭暖沙滩。岸上桃花如云,菜花似金 。田野上空飘曳着花花绿绿的风筝,河岸柳荫回荡着呜呜咽咽的柳笛。夏日水流丰沛 ,雨涨晴落,虾罗浅滩 ,蟹居泥穴。岸上桃园溢香,童子嬉戏。河桥下边 ,摆放着一溜儿洗衣石,飘荡着浣妇们的笑声浪语。到了夜晚,星月当空,暑气生津,人们丢下饭碗,三五一群来到河边纳凉洗浴。躺在平静的河床上,沙软水柔 ,藻拂汗身,鱼吻胴体,要多爽有多爽。秋日水清如镜,山色如画,黄了稻子,红了酸枣。夕阳的余晖洒落河面,泛起层层鳞波,农夫荷锄而归,牛羊临溪畅饮。到了收秋时节,一辆辆牛车马车架子车,满载着丰收 ,涉河渡桥,把一年的希望拉回到家中 。冬日细流淙淙,彩砾可数,日照银滩,雪映冰河。磨坊里轰隆隆地响 ,水轮子哗啦啦地转,家家都在赶着磨年麦,那雪白的面粉溢满了大笸箩,散发出丝丝麦香。<br> 顺阳河是一条欢乐的河,一年四季倾诉着悠悠的乡愁,弹唱着明快的农歌。春来莺啭鹃啼,夏日蝉叫蛙鸣,深秋雁影横空,晴冬麻雀喧枝。清晨,南岳庙广场上舞曲响亮;夜晚,岳庙禅寺里钟磬悠长。最热闹的还数每年春日接而连三的社戏庙会,让戏迷香客应接不暇,沿河而兴的大庙会有南岳庙、大龙台、八达泥、鸣皋火神庙等处,其中最盛的当属三月十五南岳庙会。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庙会文化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也为当地的经济贸易带来了新的契机。每逢会期,四县八乡的商贾小贩,香客会众 ,男男女女潮水般涌入到顺阳河畔,烧香的,看戏的,赶会的,络绎不绝;鞭炮声,锣鼓声 ,叫卖声,荡漾长空。清清顺阳河沉浸在喧腾的欢乐中。<br> 啊,顺阳河,我的母亲河。我吮吸着您的乳汁长大,沐浴着您的温柔健行,承载着您的文化飞翔。我的耳畔回响着爷爷的吆牛声,奶奶的纺车声,父亲的读书声和母亲的捶衣声……<br>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小伙伴们在河中捉鱼摸蟹,不经意间捉到了一条大金鲤…………</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