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钟 <h3><br></h3><h3> 学校西北角,挂着一口老钟。悠远沉厚的钟声,多少年来,伴随村子里几代人的成长。钟身一米有余,像一朵倒扣的石榴花,刻满大大小小的文字。据上面的铭文“乾隆四十年敕造”考证,它大概有二百四十年的历史了。</h3> <h3>老钟最初挂在村边的庙里。自从有了它,在争论哪个村更有风水时,村里人只要朝庙的方向一指,并且在理直气壮的言语中配合上大幅度的手势,外村人往往就会败下阵来。久而久之,小村成为远近公认的最有风水的地方;老钟也成了村里的骄傲和至尊。村民们大都识字不多,但对铭文的内容却都能说出一二,至少认得上面的几个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知有多少年,人们带着这个心愿来庙里虔诚拜礼。然而,之后近二百年的风雨却未能调和。</h3> <h3>那是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一群人带着满脸的怒气冲进曾一度冷清的庙里。</h3> <h3>庙,在挥臂的余威中成了废墟;钟,在混乱中被砸开了豁口。它像一个掉了牙的老人,默默地目送着政治空前狂热的人们悻悻离去。从此,老钟和破庙形单影只地站在那儿,打发无聊的时光</h3> <h3>后来,在一次学校重建过程中,老钟又派上了用场,使久违的钟声从学校里传来。多年来,钟声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欢乐。村里识字的人多了,村民也随之富了。许多孩子离开了小村,去了很远的地方。世事变迁,老钟愈发显出苍老。当有人提议,用现代的电子计时铃取代锈迹斑驳的老钟时,村里人都说,只有钟声从学校里传来,心里才踏实。渐渐地,钟声成为小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h3> <h3>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曾经妈妈怀里的孩子,已经长成了抱着孩子的妈妈。老钟还站在那里,压弯了承载它的大树。没有人忽略过它,但也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是寂寞、还是充实。</h3> <h3>如今老钟已经被旗文物馆收藏,静静地站在展台上,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给我们讲述着一段迂回曲折的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