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 乌以风为旌驾桥题名</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徐霁旻</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旌驾桥,坐落在野人寨潜水河边,以前是潜山市区至水吼、岳西县的必经之处。现在的旌驾桥,随着时代的变迁,公路的改建,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功能。</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旗驾桥的历史</b></font></h3><h3> 据民国潜山县志记载:“旌驾桥,县西北十五里善士坊,金光臣造。” 至于建造年代,史志没有详载。但民国县志的天柱山全图上,分明标注着“旌驾桥”。这是这个全图仅仅标注的寥寥无几的几个景点文字之一。</h3><h3> 1997年出版的《三祖寺志》记载:“旌驾桥,在三祖寺东一公里处的野人源入潜水处。原为石板步道桥。因西汉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舳舻千里,溯皖河潜水而上,在此舍舟登陆,驻銮辇旌驾,上白鹤岗设坛祭拜天柱,号封南岳,故名旌驾桥。”唐代舒州刺史独孤及曾作诗《天柱峰》,对此描述云:“汉皇南巡日,望秩此昭配。法驾到谷口,礼容振荒外。”</h3><h3>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汉武帝在此舍舟登陆,当地文武百官在此跪迎,百乐齐奏,其场面肯定是甚大热烈,欢乐动人。</h3> <h3><font color="#ed2308"><b> 旌驾桥的演变</b></font></h3><h3> 据幼小就居住在野人寨的83岁程景华老先生回忆说:“我是1937年出生的,小时候念书,天天走旌驾桥上去上学。旌驾桥,早期是木桥,一庹宽的样子。桥不怎么稳定,摇摇晃晃的。遇到暴雨冲坏了,还要修理木柱。解放初,改成了石板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单孔石拱桥,生产队社员们出工劳作,常常从旌驾桥上经过。旌驾桥也是潜山至岳西县的公路必经之道。1984年,才修成双孔石拱桥,加宽了桥面。”</h3><h3> 二十一世纪之初,公路拉直拓宽,在旌驾桥的上侧,重新修建一座桥,平板水泥桥,距离旌驾桥仅仅10米。原有的旌驾桥,原封不动,闲置原地。桥面铺设条形砖,供人游览。</h3> <h3><font color="#ed2308"><b>. 乌以风为旌驾桥题名</b></font></h3><h3> 1984年修建的旌驾桥,是潜山县交通局公路站在原址重新建修。请退居野人寨“谷口草堂”的安庆师范学院教授乌以风先生题写桥名。乌以风总共题写了五副作品,均勒石嵌于桥上。</h3><h3> 第一幅是桥名。左起横书隶体“旌驾桥”,下面是行书“公元一九八四年甲子十二月,潜山交通局公路站重修此桥,以利旅游”。(标点为笔者所加)</h3><h3> 第二幅是“旌驾桥来历”。左起横书隶体:“西汉武帝南巡,从九江至于盛唐,经皖口入内河,抵潜之谷口,登岸,上祭坛,封天柱山为南岳。后人建桥纪念。因武帝走过,故名旌驾桥。甲子十二月,天柱老人书。”(标点为笔者所加)“天柱老人”,是乌以风先生的号。乌先生其他的号,还有“一峰老人”“忘筌居士”。</h3><h3> 两幅勒石,嵌于桥面两边石栏杆中间,面面相对。幅面相同,均为阴刻,幅面为120厘米×70厘米,带有边框纹饰。</h3><h3> 第三幅桥名,竖式,隶书“旌驾桥”。嵌于桥东头右侧立柱。幅面为:34厘米×80厘米。 </h3><h3> 第四幅是建桥落款,左起竖式,行书两行“潜山县交通局公路站重建”。嵌于桥东头左侧立柱。幅面为34厘米×80厘米。</h3><h3> 第五幅是落成题款。左起竖式,行书两行:“公元一九八四年甲子十二月落成"。西头北端桥头立柱。幅面43厘米X80厘米。</h3><h3> 西头南侧桥头立柱无任何文字,仅仅是桥头石柱而已。</h3><h3> 最早记载乌以风为旌驾桥题字,是1997年黄山书社出版的《三祖寺志》:“乌以风题名勒石,纪汉武登封天柱之事。”我想,乌以风先生,1984年已是虚龄83岁的老人了。其时,已于安庆师范学院退休,在野人寨旧居安度晚年。重新建修旌驾桥,乌以风先生肯定是知道的,也是高兴的。因为乌以风先生是研究学问的人,著书立说的人。他对野人寨风俗民情,都有深刻的研究。现在,重新修建旌驾桥,并且请乌以风先生题名勒石,他肯定是乐而其事,二话不说,一挥而就。故而,留下了这5幅难得的书法手迹,存留于世。</h3><h3> (2019年11月22日于野人寨)</h3><h3><font color="#ff8a00">[注:拓片为作者亲手所做,便于与照片对照阅看]</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