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博物馆——白色金子 · 东西瓷都—— 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

徐顺荣

<h3>1925年跑马总会沿着西面黄陂北路上建起了一排红房子,一楼作为马厩(也就是马棚),二楼作为办公场所。8年后,赚了大钱的跑马总会拿出200万两银子,在跑马厅西北角又建了一幢标志性钟楼,作为高级俱乐部。</h3><h3>那时的钟楼一楼大厅设有售票处、领奖处。二楼是会员俱乐部,有咖啡室、游戏室、弹子房、阅览室。三楼则是敞开的走廊可以向外清楚看到跑马的赛道。</h3><h3>解放后,跑马厅改建为人民公园、人民广场;跑马总会大楼曾先后用作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直至六年前,上海美术馆迁走,这座大楼总算是“闲置”了下来……</h3><h3>再一晃眼到2015年,上海历史博物馆选址于此。</h3> <h1>白色金子 · 东西瓷都</h1><h3> 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h3><h3> 2019.07.26―11.03</h3> <h1>1.中国瓷器的传播</h1><h3>唐宋以来,中国瓷器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15世纪未开始,由于造船水平的提高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加上货币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制激,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西方国家纷纷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寻求新的市场。16―19世纪,瓷器在欧洲的供不应求,促进了中国和欧洲之间繁忙的海洋贸易。中国瓷器以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h3> <h3>中国瓷器在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大量出口,与中国出口的另一大宗商品——茶叶也有很大关系。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中国茶贩回欧洲,饮茶在荷兰成为一种时尚,茶具开始出口欧洲。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仅带来了瓷器嫁妆,还带来了茶叶,将饮茶的风尚传入了英国宫廷。</h3> <h3>由于西方商船桅杆很高,而当时的大宗货物是重量比较轻的茶叶,为了保证商船有一定的重量以抗衡海洋的惊涛骇浪、平衡船体,瓷器就成了最佳的压舱货。所以只要是运茶叶的商船,大都会装载瓷器。</h3> <h1>天下瓷都</h1><h3>17―18世纪的景德镇</h3><h3>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前,景德镇瓷业生产一直是官窑占据统治地位;以后,因为对欧洲市场业口的剧增和国内市场的扩大,民窑逐渐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业。“克拉克瓷”是较早的成规模的外销瓷种类,随着中国瓷器与外销地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来样加工订制的瓷器在后来的外销瓷器中占有主导地位。瓷源丰富、朝廷青睐加上海外贸易,使景德镇逐步发展成为天下瓷都。</h3><h3><br></h3> <h1>青花缠枝花纹梅瓶</h1><h3>明(1368―1644)</h3><h3>自明永乐朝开始,青花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釉下青料,被应用于瓷器上。此器胎体厚重,胎质洁白,纹饰构图严谨,分层绘画,青花呈色浓艳,当属官窑产品。</h3> <h1>克拉克瓷</h1><h3>“克拉克”一词源于17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称呼,由这些大帆船运载到欧洲的大批中国青花瓷器因此被称为“克拉克瓷”。最早由景德镇生产,装饰纹格局具有外销元青花的遗风,其布局多半采用外圈由八个开光组成边饰,中间的主体图案多为中国传统花鸟、人物、吉祥物等。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一直畅销欧洲。</h3> <h1>青花缠枝花纹碗</h1><h3>明永乐(1403―1424)</h3><h3>缠枝莲纹是中华民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兴起于宋代,流行于元明清。此碗外壁以缠枝莲纹为主题图案,辅以蕉叶纹、卷草纹、回纹,构图清晣,纹饰疏朗。此器的缠枝花卉纹饰应属西亚番莲纹,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h3> <h1>青花开光花鸟纹盘</h1><h3>明万历(1573―1620) (右)</h3><h1>青花开光鹭莲图盘</h1><h3>明万历(1573―1620) (左上)</h3><h1>青花八开博古纹盘</h1><h3>明(1368―1644) (左下)</h3> <h3>除景德镇外,福建漳州地区在16世纪后期也开始大量仿制克拉克瓷,画工较景德镇的粗糙,不过用笔粗狂豪迈,图案也相当有力度。但发色灰暗,胎体厚重,国外误以为这些瓷器产自汕头而称之为“汕头器”。这类克拉克瓷多销往日本和东南亚。16世纪后期日本也开始仿制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并因其形似盛开的芙蓉花而称之为“芙蓉手”。</h3> <h1>青花芙蓉手花盆纹盘</h1><h3>1660―1670年代日本有田窑</h3><h3>1659年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开出口伊万里瓷器,最初被用作景德镇瓷器的替代品。瓷器中部描绘着盛满鲜花的花盆或花瓶,这是当时受欢迎的出口主题。底部有5个福字(四角内有“福”字)和支钉痕。</h3> <h1>订制瓷</h1><h3>海外市场源源不断的巨额需求,刺激了瓷业的蒸蒸日上。当时欧洲还不能烧造硬质瓷器,中国瓷器销路广获利多,成为欧洲商人谋取高额利润的商品。1635年,荷兰商人第一次把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宽边午餐碟、水罐、芥末瓶、洗脸盘等做成木制模型,带到中国,请景德镇匠师模仿生产。景德镇匠师灵活配合订单的要求,制作出了瓷质的西方生活用具。</h3> <h1>广彩徽章花卉纹盖杯</h1><h3>清乾隆(1738―1785)</h3><h3>盛放果冻的餐具</h3> <h1>广彩徽章头盔形高足杯</h1><h3>清乾隆(1736―1795)</h3><h3>外销瑞典市场,饰有字母“S”。</h3> <h1>青花山水纹椭圆形兽耳汤盆</h1><h3>清(1644―1911)</h3><h3>汤盆口沿无釉,应与盖配套使用,现盖已缺失。两边以兽首为耳,腹部绘青花山水亭台楼阁纹。</h3> <h1>广彩徽章双耳冰酒桶</h1><h3>清乾隆(1736―1795)</h3><h3>蓝彩描金瑞典旗纹饰,瑞典“afWire e n”家族订制,用于冰镇各种酒水。</h3> <h1>青花花卉纹把杯</h1><h3>清(1644―1911)</h3><h3>杯腹部绘折枝牡丹纹和莲纹,牡丹内心花瓣分向两边,是典型的康熙风格双犄牡丹。扁平的大把手与西方的马克杯相似。</h3> <h1>青花花卉双耳四足汤盆</h1><h3>清康熙(1662―1722)</h3><h3>汤盆口沿两端饰弯曲触角形耳,四足饰折枝花卉纹。此汤盆是为适应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而制的器皿。</h3> <h1>青花花卉纹八角盘</h1><h3>清(1644―1911)</h3><h3>八角形及其衍生的纹饰是阿拉伯装饰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造型,它所蕴涵的宇宙观念,如同中国的八卦含义。此盘利用东西方对宇宙理解的共通,来满足国外对中国瓷器的文化需求。</h3> <h1>粉彩开光花纹盘</h1><h3>清(1644―1911)</h3><h3>海星,在古希腊是爱和幸福的象征,盘内将欧洲人喜爱的海星以开光形式展现。</h3> <h1>青花山水纹镂空椭圆形盘</h1><h3>清(1644―1911)</h3><h3>盘以青花和缕空进行装饰。盘边缕空一圈,纯粹是一种装饰,在乾隆以后的外销瓷中较为流行。</h3> <h1>五彩人物纹大盘</h1><h3>清康熙(1662―1722)</h3><h3>盘心绘戏抽人物故事。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和清代康熙年间是五彩瓷制作的两个高峰期,皆缘于外销需要大增。欧洲人多把这种外销瓷盘挂在墙上作为装饰品。</h3> <h1>青花山水楼阁图葫芦形浴盘</h1><h3>清乾隆(1736―1796)</h3><h3>此浴盘用于欧洲新生儿接受洗礼。</h3> <h1>青花人物纹葫芦瓶</h1><h3>1650―1670年</h3><h3>“葫芦瓶”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传统造型,因其谐音“福禄”,在东亚较为流行。随着瓷器贸易的开展,渐为西方人所重视和喜爱。</h3> <h1>青花山水人物纹水注</h1><h3>江户时代(1655―1670)</h3><h3>水注传到欧洲之后,安装了金属制的盖子,被用作盛葡萄酒的酒器。颈部画有郁金香,瓶身画有中国明未清初的人物。这被认为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日本有田订购的产品。</h3> <h1>五彩妇人纹剃须盘</h1><h3>1720―1740年</h3><h3>剃须盘在17~18世纪的欧洲理发店是用来剃胡子的。上部有两个小孔,用来穿挂墙上用(或者挂在颈上用)的绳子。这样的高级瓷质剃须盘与其说是实用器皿,不如说是专门作为装饰盘被订购。浮世绘风格的美人级在当时出口欧洲的伊万里瓷器中屡见不鲜。</h3> <h1>五彩徽章髭盘</h1><h3>清代(1644―1911)景德镇生产</h3><h3>该瓷器为中国景德镇窑产的伊万里瓷器仿制品,被称为“中国伊万里”。当初伊万里盛行向欧洲出口景德镇瓷器仿制产品。但是,在1680年中国重新开始瓷器出口后,景德镇窑也反过来生产当时在欧洲受欢迎的伊万里风格的产品。</h3> <h1>青花矾红描金牡丹纹八角盘</h1><h3>清康熙(1662―1722) (前)</h3><h1>青花矾红描金花卉纹盘</h1><h3>清雍正(1723―1735) (后)</h3><h3><br></h3> <h1>五彩芙蓉手花盆纹花边沥水钵与托盘</h1><h3>1720―1740年</h3><h3>沥水钵的中央部被打开了28处小圆孔,底部附有三个撑脚。因为刚洗好的水果和蔬菜等放入钵中沥水的话水会直接流到饭桌上,因此制作了比其稍大点的配套托盘。底座上描绘着“大明嘉靖年制”。</h3> <h1>传播中的交流</h1><h3>中国明清之际社会发生动荡,日本的伊万里瓷器取代中国瓷器成为销往欧洲的主要商品,并推动了西方对东方艺术的理解。日本是明清时代中国瓷器外销的第二海外市场,1610年开始制作生产瓷器,并在1650年后进入成熟阶段。18世纪初德国人研制岀瓷器之后,.依然模仿中国和日本的样式,其中柿右卫门风格和古伊万里的装饰成了欧洲瓷器装饰的蓝本。</h3> <h1>广彩徽章折枝花卉纹咖啡壶</h1><h3>清乾隆(1736―1796)</h3><h3>欧洲造型,咖啡壶造型特别,把和壶口成直角,与中国传统的茶壶设计截然不同。</h3> <h1>青花仕女盘</h1><h3>清乾隆(1736―1796)</h3><h3>盘心开光内绘仕女图,仕女卷曲的发型与束腰式的服饰为西洋风格,面相与肌肤却极像中国仕女,是东西方人物的结合体。</h3> <h1>广彩描金徽章八角形盘</h1><h3>清乾隆(1736―1796)</h3><h3>此盘为英国理查德·霍瑟姆爵士1755年为结婚而订制的纪念餐具,男方1765至1787年间在广州拥有10艘商船,女方为孟买富商詹姆斯·莫利的女儿。</h3> <h1>青花芙蓉手鹿纹大盘</h1><h3>1670―1690年</h3><h3>“芙蓉手”,是日本式叫法(在欧洲被称为克拉克瓷)的盘子。盘子周围被划分8个区域,中央部位的盆台上画有花卉和鹿。在底坐内能看到5个福字和鳞状的蓝色海波纹。</h3> <h1>青花八开光花鸟纹盘</h1><h3>明(1368―1644) (上)</h3><h1>青花八开光蛙纹盘</h1><h3>明(1368―1644) (下)</h3> <h1>2 欧洲的「瓷器热」</h1><h3>直到15世纪,欧洲大陆上的瓷器仍十分罕见。欧洲人认为这种灵动的物质具有魔力,有毒的东西放置其中,青花瓷便会崩裂碎掉。因而,中国瓷器成为各国王室追捧的对象。16世纪前后,中国瓷器甚至走上欧洲的神坛,成为圣洁的礼物敬献耶稣和圣母;随着瓷器大量销售欧洲, 16世纪后期,瓷器成为王公贵族生活中的奢修品,变成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由此产生的时尚审美,使普通民众对瓷器也产生了强烈需求。这不仅使“中国热”席卷欧洲,而且也带动了欧洲陶瓷生产者对中国瓷器的仿制。</h3> <h1>《诸神之宴》</h1><h3>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藏</h3><h3>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里尼1514年创作,画中众神手上的青花瓷盘,体现了当时中国瓷在欧洲主流社会中的地位。从形体、风格、花纹来看,此瓷钵应为明朝宣德成化年间之物。</h3> <h3>《两仕女与军官品茶图》</h3><h3>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h3><h3>英国 约1715年</h3> <h1>《酒杯和一碗水果》</h1><h3>1663年 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h3><h3>威廉·卡尔夫(1619―1693,荷兰画家)</h3> <h1>《东方三贤士朝圣》</h1><h3>安德雷·曼特拉创作,油画描绘了三位来自考方的贤士祝福耶稣诞生场景。画面中可以三的到,一位贤士送给耶稣的黄金,是用一个青花瓷的茶杯盛放的,说明在当时中国茶具是“神圣、高贵”的器具。</h3> <h1>奥古斯都二世对瓷器的痴迷</h1><h3>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是个狂热的資器收藏者, 1717年他与普魯士排特烈,威廉一世做了一笔交易,用600名萨克森龙骑兵换了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这些瓷瓶器型硕大,最高的高达1.32米,配宝珠钮盖,从此被世人称作“龙骑兵瓶”或“近卫花瓶” :被波兰王卖到他国的骑兵,编入普管士(即日后的日耳曼)陆军,组成萨克森九十四步兵师,绰号“瓷器兵团" 。这批价值连城的康熙青花拥至今仍陈列在德国茨温格官的瓷器走廊。</h3> <h1>德化窑观音坐像</h1><h3>明(1368―1644)</h3> <h1>青花茶杯</h1><h3>清康熙(1662―1722)</h3><h3>原属奥古斯都二世在德累斯顿的藏品。小茶杯和茶托绘制的是嬉闹取乐的女子,该主题来源于明代画家仇英(1494―1552)创作的《汉宫春晓图》。</h3> <h1>五彩花鸟纹广口大瓶</h1><h3>1700―1730年</h3><h3>喇叭口状的大型广口瓶,在欧洲也被称为“Rollwagon”。是出口伊万里瓷器的代表性器种之一。上面绘有凤凰、鹰、鹤等吉祥物,牡丹、菊花、桐花等争芳斗艳,并大量使用金彩。在欧洲的宫殿,这样的广口瓶多与沉香罐一起左右对称组合,装饰室内。</h3> <h1>五彩妇人纹六棱大罐</h1><h3>1700―1730年</h3><h3>18世纪融入了日本风格题材的彩绘瓷器大量进入欧洲。</h3> <h3>奥古斯都二世(1670-1733) ,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选帝侯,1697年当选为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和立陶宛大公。奥古斯都二世的藏品全部放在日本宫。他留下的35798件瓷器中,约有半数来自梅森瓷厂,另一半则来自中日两国(全以“东印度瓷器”之名登入他的皇家账册)。其中中国瓷器主要是从晚明到清初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以及福建德化的白瓷和宜兴紫砂壶。</h3> <h1>青花盘</h1><h3>清康熙(1662―1722)</h3><h3>盘中央效仿荷兰银币样式,描画的是1690年10月4日鹿特丹起义的图案。在巡夜人CornelisKosterman被错处极刑时,愤怒的鹿特丹民众大肆破坏了警长Jacob Zuylen van Nyevelt的房子。</h3> <h1>撑伞女子图盘</h1><h3>清乾隆时期,约1740年</h3><h3>《撑伞的女子》是荷兰画家科内利斯·普龙克(1691―1759年)设计的著名中国风作品之一。它于1734―1736年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高级瓷器订单制造。</h3> <h1>德化窑白釉觚</h1><h3>明(1368―1644)</h3> <h1>德化窑贴梅椭形杯</h1><h3>清(1644―1911)</h3><h3>采用犀牛角状杯托的德化白瓷酒杯。两边装饰着凸出的梅花。</h3> <h1>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窃取制瓷配方</h1><h3>殷弧绪,原各佩里·晶特雷科莱(1664-1741),天主教耶稣会法国籍传教士,康熙四十四年(1705)到中国传教,在官方庇护下常驻景德镇,。1712年他将在最德镇获得的瓷器制作流程整理出一封万言信,连同搜集到的原材料品,给了欧洲耶稣会奥日神父。1716年,法国人将这封信公开发表,引起轰动。从此高主并按照二元配方仿制中国高温硬质盗器的热潮席卷欧洲。1722年,股弘结发出第三封信,对之前的报告作了17条补充。</h3> <h1>五彩人物故事图瓶</h1><h3>清康熙(1662―1722)</h3><h3>花瓶以多种釉上彩装饰。其中一个花瓶绘制了一个女子为另一个女子和小孩吹笛子的图案。另一个花瓶展现了一对夫妻同桌而食,旁边有个醉汉同他们塔讪的画面。</h3> <h1>德化窑贴梅椭形杯</h1><h3>明(1368―1644)</h3> <h1>中国人物陶塑</h1><h3>1810年代柏林生产</h3><h3>这座男性人物雕像戴蓝色的头饰,身着中国宽松的长袍,长袍上装饰着许多花卉。他的装束打扮和姿态可能受到了雕刻师皮埃尔·吉萨特在1697年创作的水彩画的影响。该画描绘了一位中国皇帝。</h3> <h1>青花花卉纹盘</h1><h3>18世纪 荷兰代尔夫特生产</h3><h3>欧洲的画家们将中国瓷器上的桃子和石榴绘成欧洲人熟悉的洋葱图案。蓝色洋葱后来成为德国梅森瓷器最有名的系列之一。</h3> <h1>中国式葫芦形彩陶花瓶</h1><h3>1710年柏林生产</h3><h3>花瓶的形状受到了中国葫芦花瓶的影响。蓝白相间的图案设计也同样是模仿中国的瓷器样式。</h3> <h1>欧洲仿制瓷器</h1><h3>中国瓷器到达欧洲后,进口商聚敛了大量财富,人们纷纷开始尝试试制中国瓷器。在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下, 16世纪70、80年代,欧洲已经能够制作较为粗糙的瓷盘; 17世纪时,荷兰代尔夫特开始大量仿制青花器,远销欧洲。但限于材料、技术等种种原因,欧洲仿制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h3> <h3>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的中国瓷器陈设</h3> <h1>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h1><h3>欧洲贵族对中国充满了向往,他们按照自己对东方的想象布置其房间,里面陈设着瓷器,桌椅仿造东方式样制造,中国的壁纸、丝绸、瓷器等真正的东方物品和它们的欧洲仿制品混在一起,摆放在欧洲人所设想的梦幻情境中。</h3> <h1>3 欧洲瓷器的出现及其影响</h1><h3></h3><h3>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不仅仅在艺术和工艺方面。中国瓷器的输入,使17世纪以前一直以农业立国的德国统治者意识到,大规模手工业生产和产品外销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在18世纪开始建造陶瓷厂、纺织厂等,想模仿中国通过外销产品而获取经济利益。萨克森公国的奥古斯都二世,派炼金术士约翰·弗里德里奇·伯特格尔作为数学家兼皇帝总顾问契恩豪斯伯爵的助手,负责研制瓷器,并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欧洲瓷器的诞生。梅森瓷器对欧洲各地的瓷厂产生了重大影响。</h3> <h1>伯特格尔与“白色金子</h1><h3>奥古斯都二世相信炼金术可以把普通的金属炼成金子,使萨克森王国变得更为强大。1700年德国北部的炼金术士伯特格尔谎称能点石成金,引走了普鲁士国王的注意,并把他召入官内。伯特格尔害怕把戏拆穿,1701年南逃至萨克森王国,被奥古斯都二世拘禁研制瓷器。1705年, :累斯顿近郊的梅森阿尔布雷希特城堡发现了白色瓷土(高岭土) ,伯特尔随即被转移圣梅森,与契恩豪斯一起研制真正的陶瓷原料。二人在“n地狱”的地下室工作了数年, 1708年,契恩豪斯去世, 1709年伯特飞研制出制答配方,并最终创制了欧洲本土的硬质瓷--梅森瓷器。</h3> <h1>《伯特格尔破解制瓷秘方》</h1> <h1>《被囚禁的伯特格尔》</h1> <h1>梅森米酒瓶</h1><h3>约1715―1720</h3><h3>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一德国陶瓷博物馆赢梅森瓷器早期出产的米酒瓶外形受到了日本瓷器样式的影响。花卉和曾首图家采用了欧洲卖金属器具上的凸纹饰技术。最早的梅森瓷是高岭土和雪花石膏混合烧制而成,后来他们改良了配方,生产出更白的瓷器,和景德镇瓷十分相似。</h3><h3><br></h3> <h1>伯特格尔师翠咖啡壶</h1><h3>1710-1713年</h3><h3>1708年伯特格尔重新研制出欧洲瓷器的前两年,他发现了另一种特别坚硬和耐热的粘土。由于粘土中的铁合量很高,这种伯特格尔拓器呈现出微红色。第一批拓器用品由宫廷金匠约输准各布·厄明格根据欧洲艺术风格制造而成。</h3> <h1>梅森塑像笔架套件</h1><h3>1750</h3><h3>梅森的塑像在法国非常受欢迎。法国人为这些塑像安装了镀金青铜底座,以便作为笔架使用。它的中央是一对中国风装饰的夫妇。</h3> <h1>华托式绘画风格花瓶及底座</h1><h3>花瓶1934年 花瓶底座1924年</h3><h3>绿色和彩色的华托式绘画源自法国画家安东尼·华托(1684―1721)的铜版画。华托的创作主题包括田园风光、绅士和女子聚会以及乡村娱乐活动。它们被统称为“豪华的飨宴”,呈现了成群结队的恋人们的狂欢。</h3> <h3>作为欧洲第一个拥有自己咨器厂的君主,奥古斯都二世在梅森订制了大量的瓷器。他酷爱异国情调,开始的时候会要求梅森精确仿制他收藏的中国盗器,所以早期的梅森有很多的“中国风”主题瓷器。赫洛特在伯特格尔逝世后接任瓷器颜料的研发工作,他善于用极富丽的色彩装饰异国情调的中国人物风景。</h3> <h1>梅森瓷器桌面喷泉</h1><h3>1727―1728年</h3><h3>装饰华丽的巴落克桌面喷票,镀金青铜底座,由约翰,戈特利布,基什内尔设计的这件作品融合了具有异域风情的中国国像与同样迷人的欧洲古风,底部的贝亮状大碗装饰着约翰·格盘戈,赫洛特设计的中国风景画,古老的海神托举着上面的水容器。他身旁有一个都风的小天使头部,下面的岩石上有两个更古老的怪物。</h3> <h1>神话雕塑</h1><h3>1926年</h3><h3>雕塑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形象,作者奥维德是一位精通古代神话的大师。这种雕塑一般放置于餐桌中央作为装饰品。</h3> <h1>金漆宝塔梅森瓷像</h1><h3>1720年</h3><h3>这个小塑像以佛教寺庙的名称命名,因为来自遥远的中国佛陀像首次抵达欧洲时,人们联想到了这种建筑。佛陀开怀大笑的模样在这里变成了露齿而笑,它的形体也根据欧洲人的审美观进行了调整。</h3> <h1>咖啡壶和啤酒杯</h1><h3>1720―1725年</h3><h3>梅森工厂成立初起,当地无法生产黄金装饰品。因此,一般将瓷器进行镶金装饰。</h3> <h1>美惠三女神雕塑</h1><h3>1820年</h3><h3>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是美丽、温雅、欢乐的象征。梅森生产的女神雕像,人体比例匀称,细节刻划画独到,表现了18世纪中期古典主义风格在梅森瓷器中的盛行。</h3> <h1>花园里的中国夫妇塑像</h1><h3>1750年</h3><h3>一对中国夫妇亲密地坐在一起,男子服装上有丰富的花卉装饰,可能代表这是珍贵的丝绸面料。虽然他们的服饰极力模仿中国样式,凉亭和椅子却完全是欧式风格。</h3> <h1>天使座钟</h1><h3>1865年</h3><h3>1726年格奥尔格·弗里切(约1698―1756)和约翰·戈特利布·基什内尔(1706―1768年)为梅森瓷器制作的首批座钟之一。数字细节完全遵从最早梅森钟的设计风格,只作为一种装饰性的配件。</h3> <h1>俄国芭蕾舞人物雕塑</h1><h3>男子像1914年 女子像1913年</h3><h3>雕塑形象源于《嘉年华》中的“俄罗斯芭蕾舞”人物,这是一部基于罗伯特·舒曼(1810―1856)的同名钢琴曲创作的芭蕾舞刷。保罗·斯库里奇(1883―1945)对这种新式芭蕾舞风格十分着迷,并设计了此十万大芭蕾舞次瓦人像作品。</h3> <h1>雪球花杯碟</h1><h3>1860年 (上)</h3><h3>约输·约网特姆·坎德勒(1706-1775)于1739年首次为奥古斯都三世(1696-1763)创造了雪球花餐具,后者将这套餐具作为礼物送给妻子玛丽亚·约感法。充满奢华立体美饰的风格充分体现了该瓷器的形式大于功能的特征。</h3><h1>雪球花茶壶</h1><h3>1750年 (下) </h3> <h1>梅森罗寒三友纹盘</h1><h3>1735-17240年</h3><h3>奥古斯都二世的藏品中有许多日本瓷器,它们可能就是这个瓷盘的创作灵感来源。不过,日本器盘的空白边缘与崇尚巴落克风格的欧洲艺术思想产生了冲突。所以,画师不得不在其边缘补充了一些花卉图案。</h3> <h3>五彩花鸟纹盘</h3><h3>清康熙(1602-1722)</h3><h3>多种轴上彩装饰,模仿日本瓷器风格。在托盘中心有盛开的罂粟和一对燕子,边缘绘制的是“岁寒三友”:翠竹、梅花、青松。</h3> <h1>青花五彩花鸟纹盘</h1><h3>日本生产 17世纪</h3> <h1>青花盘</h1><h3>1775年</h3><h3>德国工匠按照奥古斯都二世的严格要求,于1720年左右生产出第一个青花瓷器。“德国青花绘画”充分展现了德国画师精湛的青花绘画技术。这种瓷器要第二遍烧制之后,才能看到透过釉下彩呈现的青花图案。</h3> <h1>花齐纹盘</h1><h3>1924-1934年</h3><h3>大约在1732年,欧洲的动植物图案取代了亚洲样式的花产图案。最初,人们甚至将铜反画上的轮廓线和描边明影法应用到瓷器上,大约从1745年开始,虽然人们仍然以印刷品作为图案参考来源,但此时已经出现了更多构图层次。</h3> <h1>花卉纹盘</h1><h3>1860年</h3> <h3>青花商标纹大盘</h3><h3>20世纪</h3><h3>梅森瓷器通常以两把蓝剑交叉作为特征,不同时期所用标记有所变化,这个大盘上就是不同时期梅森的商标。</h3> <h1>青花五彩花鸟纹盘</h1><h3>日本生产 17世纪</h3> <h1>王侯队列图</h1><h3>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瓷砖壁画,位于德国梅森镇附近的德累斯顿市,长102米,宽近10米,由25000块梅森瓷砖拼成。壁画描绘了萨克森王国韦廷王朝的35位君主,包括奥古斯都二世以及科学家、市民、士兵等近百人。1945年2月,德累斯顿遭受盟军空袭,城市几乎被夷为废墟。然而这幅壁画却毫发未损。</h3> <h1>猴子乐团</h1><h3>指挥:1934年 其他:1978/1979年 乐谱架:1924年</h3><h3>塑像大师约翰·约阿希姆·坎德勒(1706―1775)于1753年创作了一幅由21个猴子组成的滑稽管弦乐队草图,这些扮成人样的精巧雕像是用来装饰宴会桌的作品。他的猴子管弦乐队一直是18世纪中期的工厂制造的众多完美雕像中最受欢迎的产品。坎德勒利用这组雕塑,以幽默手法讽刺了当时的宫廷社会。</h3> <h1>作为外交礼物的梅森瓷器</h1><h3>奥古斯都二世常以梅森瓷器作为外交礼物,通常瓷器的底部会刻有AR的标记,是国王Augusts Rex的缩写,这些瓷器也是奥古斯都二世权利和财富的象征。</h3> <h3>奥古斯都二世送给撒丁国王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的茶具中的一部分。</h3><h3><br></h3> <h3>梅森茶壶</h3><h3>德国梅森制作(1737),这只茶壶是波兰国王及萨克森选帝候奥古斯都三世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妻子玛丽皇后的外交礼物。</h3> <h3>1770年梅森制作的叶卡捷琳娜大帝瓷像。</h3><h3>俄罗斯冬宫藏品。</h3> <h3>雕塑一组</h3><h3>1745年</h3><h3>于1745/1746为其罗斯沙皇显进的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四大洲人像。其中的欧洲人骑着一匹马在陆地上驰骋,还戴着帝国徽章。美洲人握着象征新世界财富的羊角。亚洲人手中的代表来自亚洲的奢侈品。非洲人身边国绕着这一大陆特有的动物。</h3> <h1>蓝地白花贴塑神话人物纹钵</h1><h3>19世纪 英国韦奇伍德碧玉炻器</h3> <h1>彩绘人物塑像</h1><h3>19世纪 德国德累斯顿</h3><h3>德累斯顿花边俑的做法是将真蕾丝浸入液体瓷中再手工贴于人物塑像上,这样制出的瓷器相当精英,看上去很像软织物。</h3> <h1>彩会花卉纹瓶</h1><h3>19世纪 法国塞夫勒</h3><h3>法王路易十五在1756年成立塞夫勃窑厂,出品具有洛可可风格的彩瓷,以华贵的描金和珐琅彩绘为特色。</h3> <h1>蓝地白花贴塑小天使纹盒</h1><h3>19世纪 英国韦奇伍德碧玉炻器</h3><h3>韦奇伍德制作的无秞、质地细腻而坚硬的陶瓷,开始以绿色为主,被称为“碧玉细拓器” 。</h3><h3>盖盅和天使盒上白色的小巧精致的浮雕装饰与蓝色的器物背景相互衬托, 十分高雅,洋溢着浓重的古典主义风格。</h3> <h1>4 两个瓷都的碰撞</h1><h3>中西瓷器的交流,带来两种文明的互相借鉴、彼此欣赏。景德镇瓷器曾是欧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早期梅森瓷器的样板:梅森瓷器以其无与伦比的品质带给景德镇瓷器新的艺术启迪。“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两个瓷都的交流、融汇,激励了咨器的发展创新,也推动了人类文明水的提升。</h3> <h3>青花欧式房屋图瓷汤盆</h3><h3>清乾隆(1736-1795)</h3><h3>中国产仿梅森器型的瓷器</h3><h3><br></h3> <h3>广彩描金徽章花卉纹缕雕花口盘</h3><h3>清乾隆(1736-1795年)</h3><h3>中国产仿梅森器型的瓷器</h3> <h3>广彩折枝花卉纹镂雕瓷水果盘</h3><h3>清乾隆(1736-1795)</h3><h3>中国产仿梅森器型的瓷器</h3> <h3>广彩折枝花卉纹瓷茶壶</h3><h3>清乾隆(1736-1795)</h3><h3>中国产仿梅森器型的瓷器</h3> <h1>红龙图案餐具</h1><h3>约1730-1783年</h3><h3>指森为萨克森宫廷制作的第一等餐具。奥古斯都三世得知龙几又分别象征中国皇帝和皇后。就专门找到了王室瓷器收藏中的一个中国瓷盘令梅森仿制,后来这种赤龙图案一直为萨克森君主家族所专用。</h3> <h1>红龙黄虎纹杯、碟</h1><h3>约1740年</h3><h3>这是萨克森宫廷使用的一套杯碟。装饰纹样是梅森早期黄虎和红龙系列的组合,受日本柿右卫门风格的影响。</h3><h3><br></h3> <h1>蓝洋葱双人用咖啡用具</h1><h3>19世纪</h3><h3>这是一套双人用的咖啡用具。它装饰着蓝洋葱图案,这种图案从大约1730年至今均有生产,变化不大。特别是在19世纪,这种图案装饰的瓷器出产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h3> <h1>国王的餐桌</h1> <h1>中国产梅森风格的瓷器</h1><h3>18世纪</h3><h3>这组落器上的纹饰明显是仿照德国梅森瓷器的赫洛特风格纹饰。这些器物是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游很好的例子:德国梅森盗器画工绘画了他们理解的“中国风格”的题材,而这纹样却又成为了订烧中国资器的稿本。中国瓷器画工则未必知道这纹样的原稿是画的"中国”人物。</h3> <h3>中国产梅森风格的瓷器</h3><h3>18世纪</h3><h3>因为梅森施厂规模不大,所产瓷器供不应求,且价格高昂,有欧洲人通过荷兰贸易商在中国订制梅森风格的瓷器。这组瓷器多装饰着欧洲港口商人交易场景图。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梅森瓷器上的商人和港口图来多为欧洲风光而非东方场景。这些瓷器纹饰图家源于梅森样稿,但绘画不及梅森瓷器本身精细,笔法较为随意。</h3> <h1>中国产梅森风格的瓷器</h1><h3>18世纪</h3><h3>因为梅森瓷厂规模不大,所产瓷器供不应求,且价格高昂,有欧洲人通过荷兰贸易商在中国订制梅森风格的瓷器。这组瓷器多绘有欧洲港口商人交易场景图。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梅森瓷器上的商人和港口图案多为欧洲风光而非东方场景。这些瓷器纹饰图案源于梅森样稿,但绘圖不及梅森瓷器本身精细,笔法较为随意。但有些技术比如“白加白”(利用不透明的白色料在器皿的白色釉面上绘制图案),当时的德国瓷工还没有掌握,但是中国的工匠已经把它熟练应用到欧洲人订制的梅森风格的瓷器上。</h3> <h1>板上的瓷器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