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网图解教材,读写一体深剖析——2019年广东省何向梅名教师工作室第二次集中研修日志(11月21日)

凌云志

<h3>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11月21日,在这天容水色、云物俱鲜的西湖畔,我们在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何向梅老师的引领下,继续乐此不疲地开展批判性研读教材活动。</h3> <h3>  学员们两人一对,三人一伙,以何老师擅长的思维网图为工具,以“读写一体”为研究目标,以批判性研读为出发点,解构五、六年级的教材,剖析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写作体系。在解构过程中,学员们时而低头思索,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声讨论,时而侧耳聆听……学员们兴趣盎然,几乎达到忘我的境界,连午饭时间过了,依然沉迷在思维网图解构教材的美妙之中。</h3> <h3>  下午,学员们围绕何老师提出的研读要求,统编教材是如何体现“读写一体”的、习作体系是如何呈现的、哪些单元编得不好、如何使用编写得不完美的教材等方面有针对性分组进行研读汇报。学员们认为,统编教材大部分单元还是能够体现“读写一体”的编写意图,对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指导学生选材、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能力迁移有一定的帮助。口语交际也比较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习作体系在“阅读与表达均衡推进”理念引领下,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序列性,习作内容的比重进一步加大,按照“随文学习中的小练笔”“阅读单元中的大作文”“习作单元专项作文训练”三条路径编排习作内容。对编写得不完美的教材,要发挥文本最大的育人价值,挖掘其对学生的生命发展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挖掘、活化、拓展等有效方式,填补教材的不足、空白。</h3> <h3>  严伟霞、管小薇、容雪萍、丘嘉雯等老师发现六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安排非常有梯度,从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层次分明,层层推进。第八单元都安排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对指导学生完成《有你,真好!》这篇习作很有帮助。但是第三单元编排的课文未能很好体现“读写一体”。江丽芳、黄衡军、林美明、吴昊波等老师发现五年级的“小练笔”善于使用教材,就地取材,如第五单元,把《白鹭》改写为说明文,就是第一单元的文章。随文练笔也很紧凑,如第一单元《落花生》一课,让学生选择“竹子、梅花、蜜蜂、路灯”中的一个事物,写写自己想到的人;学习了《慈母情深》,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学习了《四季之美》,写写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但是第三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与课文有一定距离,故编者提供了相当具体的参考提纲。还有,大家都发现,应用文很少有例文。</h3> <h3>  何向梅老师对学员们经过认真细致地研读后的发现给予肯定和赞许,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何老师强调,学生因生活经验少,情感体验不足,感受不够深刻,记忆不牢固,所以在选择材料方面比较艰难。何老师指出,我们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写作问题,不单要给方法,还要给材料,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何老师信手拈来,分别以五、六年级习作《我想对您说》《笔尖流出的故事》为例,进行鲜活生动地详尽讲解。</h3> <h3>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这次的批判性研读教材实在是太精彩了,让我们印象深刻。景色如画的西湖畔,这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里,思维碰撞,智慧闪现;这里,深度解读,提升发展;这里,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文本就是这样解构的,作文就是这样指导的。</h3> <h3>  何老师的人格魅力、教育情怀、学术涵养、教学智慧,令人钦佩!她将自己多年探寻开辟的方法路径倾囊相授,给予我们启示与引领,让我们在找寻和坚持的路上走得更远!<br></h3> <h3>撰稿:黄衡军 审核:何向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