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风光】-1

有空来坐坐

诺亚方舟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传说中的故事便发生在今天的亚美尼亚,而那艘载着万灵的方舟最终停靠在哪里?《旧约·创世纪》中描述,当上帝让世界发洪水的时候,诺亚方舟最后停泊的地方就在亚拉拉特山(也有翻译为亚拉腊山)。直至今日,世界三大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教徒都相信这一事件的存在。因为在高加索的一部分地区,确有一些地理证据表明这里曾发过大洪水。不仅如此,古城埃奇米阿津的一所宗教博物馆中还藏有诺亚方舟的残片。 如今,亚拉拉特山已经不属于亚美尼亚了,1923年苏联把这座圣山划给了国境线另一侧的土耳其。但是亚美尼亚人依旧精神所系这座山,他们誉神山是上帝赐予自己最珍贵的礼物。亚美尼亚人自称是诺亚的后裔,只要看到这座高达5165米且终年积雪的山峰,都会产生一种圣洁的情感。亚美尼亚共和国国徽正中间的图案就是大洪水时代的亚拉拉特山和诺亚方舟。 <p>亚美尼亚,一个背负着沉重历史伤痕并创造了独特文化和奇迹环绕的国度。要了解亚美尼亚这个悲情笼罩的国家,探究历史的遗存或许是个便捷的方法。<br><br>【加尼神庙】</p><p>在埃里温以东28公里处的加尼村有一座希腊式神庙建筑--加尼神庙,这是亚美尼亚现存唯一的一座异教神庙,也是今天世界上最靠东的完整的希腊建筑风格的神庙。加尼神庙是仿造雅典巴特农神殿而建,24根爱奥尼亚式石柱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殿堂,坐落于高高的台基之上,雄伟而神圣。<br><br>公元前521年,亚美尼亚“Armina”之名首次出现,被充作波斯帝国的第十三个行省。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击溃了波斯帝国,随之兴起的希腊文化也波及亚美尼亚。公元66~77年,加尼村建造了一座希腊神殿,这是亚美尼亚国王给波斯袄教(琐罗亚斯德教)的太阳神密特拉的献礼。希腊神庙供奉波斯的神,这一独一无二的现象,恰好反映出亚美尼亚文化的两个源头。<br><br>公元4世纪后,亚美尼亚人皈依基督教,这一来希腊神殿就成了异教神庙了,神庙的内部遭到了破坏,圣坛与祭祀的雕像也被移走。因为这座建筑太过精美不忍拆掉,神庙就被改建成基督教教堂,后来的国王也把夏宫也建在附近。所以今天在亚美尼亚,除了这座希腊文化末期的唯一遗迹外,基督教时代以前的宗教文化已无从寻觅了。<br><br>1679年亚美尼亚大地震,千年神庙倒塌,但原建筑物主体的部分石块仍旧屹立于原址。1965~1975年间苏联时期的对神庙进行了考古复原。两千年来,神庙那些饰有蔓形饰、怪面饰、雄垛饰的屋檐墙壁和丰富多变的爱奥尼亚式卷草纹柱头的立柱,以其特有的魅力,证明了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对周边文明有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力。<br><br>就在拍摄神庙的时候,一阵嘟嘟克笛声从神殿里飘出。这是亚美尼亚民族传统乐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双簧气鸣乐器之一,笛音与我国的乐器埙声十分类似。笛声响起,苍凉孤独,如泣如诉,与喧嚣的尘世格格不入。这场景这音乐将人们带回曾经的沧桑!</p><p>神庙仍在人间……<br></p> 【霍尔·维拉普修道院】<br>在亚美尼亚,神话与史实经常纠缠在一起,所以教堂与其他重要的建筑都建在一些神奇故事发生过的地方。<br><br>相传当年亚美尼亚统治者梯里达底三世对基督教残忍的镇压到了疯狂的地步,这种疯狂的后果是让国王本人变得疯癫,无法正常生活,直到基督教先知圣·格里高利治愈了国王。而格里高利却因传播基督教,一直被关押在地牢里已14年。梯里达底三世受到格里高利的帮助心怀感激,就此改变了信仰,并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这一年是公元301年,比罗马帝国还早了79年。为了纪念传教先驱痛苦遭遇与他不动摇的信念,亚美尼亚人在深坑上方盖了一座面朝亚拉拉特山的修道院,命名为霍尔·维拉普修道院。<br><br>现在,朝圣者依旧会到修道院为格里高利祈祷,还可以顺着一个有25级的梯子,爬入这个囚禁过先知的直径5米圆形深坑里,来体验当年格里高利的感受。 【兹瓦尔特诺茨教堂遗址】<br>中世纪对于欧洲意味着是思想愚昧、文化保守的黑暗时代。但公元7世纪对亚美尼亚来说,却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并给后世留下了丰富惊人的作品。<br><br>公元661年,一座全都用彩色凝灰岩砌成的结构复杂的圆形圆顶教堂落成,这就是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它十分重要,因为这样大规模的圆形教堂在东方乃至世界都是已知的第一座。<br><br>据说,拜占庭的利亚多夫皇帝于652年亲临即将完工的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建筑现场,并邀请建筑师去拜占庭也修造一座同样的教堂,这一计划由于建筑师死在前往康斯坦丁堡的路上而没能实现。不过,兹瓦尔特诺茨教堂的建筑理念还是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在以后欧亚新的建筑中得到发展。<br><br>可惜这一伟大建筑于公元10世纪末被毁,原因不明,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之前,兹瓦尔特诺茨教堂一直深埋在地下。<br><br>考古的发现,让兹瓦特诺茨大教堂再现曾经的辉煌。今天人们站在这残垣断壁的废虚上,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当年的恢宏气势。公元2000年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格加尔德修道院】<br>格加尔德修道院,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首都埃里温东南40公里的峡谷中,四周高山绝壁,山林苍翠。据说这个修道院最早也是格里高利在公元4世纪修建的,依傍着他经常去祈祷的洞穴边的天然泉水。“格加尔德”原意是“圣矛”,这个矛就是传说中罗马士兵用来刺穿耶稣身体的矛(现存于埃奇米阿津教堂珍宝馆),修建修道院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圣矛”的一部分。在公元7~10世纪修道院又称为“艾里凡克”,亚美尼亚语中的意思是“岩洞教堂”。<br><br>现在人们看到的修道院建筑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2世纪,它坐落在13世纪所建的围墙中。格加尔德修道院包括一座建于1215年的中心教堂及建于1225年的门廊,两个岩洞教堂分别建于1250年和1283年,一座王公寝陵建于1288年。在出口处还有依山势修凿的许多礼拜堂和小密室,一层套着一层,都是货真价实的公元12~13世纪遗址。<br><br>格加尔德修道院,是中世纪亚美尼亚修道院整体建筑和装饰艺术保存最完好的代表。其开拓创新不拘一格的建筑风格对此后外高加索地区的建筑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世纪亚美尼亚建筑发展的巅峰之作。<br><br>秋天,从亚拉拉特雪山吹来的阵阵凉风,抵拒不住西亚阳光的炽热。十字架石巨大的背影,投射在通往修道院长长的山壁上。这些众多的十字架石纹样花团锦簇千姿百态。亚美尼亚人坚信十字架石具有保护的力量,在各种重大事件后,人们都会刻石以作纪念,并日渐发展出独有的十字架图像艺术。如今,亚美尼亚的教堂建筑与十字架石已成为世界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了。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及教堂博物馆】<br>历史上,关于引导亚美尼亚人皈依基督教的启蒙者--圣·格里高利的故事还有很多。<br><br>公元4世纪是亚美尼亚两大信仰体系间的过渡期。 传说,基督教先知圣·格里高利看到了一个景象:耶稣从天堂下凡,拿一个金斧头砸了一块地,并告知此地应该建一座大教堂。这样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就建在了埃奇米阿津。这一年是公元303年。从此埃奇米亚津成了全亚美尼亚大主教的驻节地,与该地同名的埃奇米亚津大教堂,成了亚美尼亚教会母堂,埃奇米亚津的地位相当于犹太人心目中的耶路撒冷。<br><br>命运多舛,公元6世纪时母堂被波斯人拆毁,并在原址上建了袄教祠。在而后的一千年间,随着权力更迭,大教堂不断的重建重修。公元17~18世纪,大规模地重修让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埃奇米亚津大教堂焕然一新。不仅加盖了钟楼,还强化了建筑局部的艺术处理。尤其是天穹、墙壁、立柱上那些蔓生的卷草纹装饰、绠带装饰还有星形雕饰等等,无一不彰显亚美尼亚建筑家们高超精湛的技艺。或许是对圣灵不动摇的信念,激发他们取得建筑与艺术上如此辉煌的成就。<br><br>今天在埃奇米阿津大教堂的周边,还建有多座不同风格的教堂、博物馆和神学院。在苍翠环抱中,这些结构精巧,风格各异的建筑令人目不暇接,教堂博物馆内的珍宝更是数不胜数……<br><br>亚美尼亚人的情结就是这样,略带凄苦但并非毫无生机。它有厚重悲痛的历史,更有充满生机的活力。在亚美尼亚这片神秘的土壤中,有太多太多东西的值得探究。 <p class="ql-block">日出、日落,风吹、雨打,一年又一年,这些坐落于山谷乡野等处的古建筑群,已和那些神奇的传说还有周围壮丽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了。无须纠结神话传奇与史实是否相违,走进亚美尼亚,就能走近它的过去与它的神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