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年 蒙 自

杨和平

&nbsp; 蒙自,现为红河州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县境南北纵距62公里,东西横距61·3公里。蒙自之名,最早见于元代。蒙自建县,始于西汉。<br>&nbsp; 元代十三年(公元1276年)废目则千户,建蒙自县至今。<br>但蒙自作为地名,它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它与个旧、建水弥勒等县市都是彝族地名。公认的是因蒙自县城西有目则山而得名。《元史·地理志》载:“县境有山,名目则,汉语讹为蒙自,上有故城,白夷所筑,即今县治。”<br>目则山又名蒙自山、麒麟山、犁铧山、莲花山,离县城约15公里。民国二年(1913年)划属个旧,今为云锡公司松树脚锡矿生产基地。该山由于山势高耸,傍晚日落,霞光万丈,旧志中称“目则云霞”。该山现为个旧市松树脚锡矿所在地。<br><br> &nbsp; 1989年5月云南蒙自当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李富顺,偶然从当地村民挖山采石中发现了几具距今一万多年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化石有“高度独特”、混合了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特征,生活在距今14500年到11500年前之间,以猎食大型鹿科动物为生,因此而得名“马鹿洞人”。“马鹿洞人”,所处的年代正是人类从狩猎采集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阶段。但是这个距今1万多年前的“马鹿洞人”,却有10万年以上人类的特征,这是很少见的。 “马鹿洞人”发现地。 &nbsp; 百年前的蒙自原住民。 清末余家寨。 <p>&nbsp; 明清时期,云南出海有四条通道:一、昆明经贵州、湖南至汉口,需40日程;二、昆明经广西百色到北海,需55日程;三、昆明经腾越(今腾冲)至缅甸仰光需44日程;四、昆明经蒙自、蛮耗至越南海防需31日程。而从蒙自至越南海防仅22日程,再由海防乘轮船4天即可达香港,全程也仅35天。</p><p>&nbsp; 这是蒙自县城至碧色寨车站的寸轨铁路桥。</p><p><br></p> <p>&nbsp; &nbsp; &nbsp;蒙自海关,专为蒙自外贸口岸而设。它是云南的第一个海关,也是今日昆明海关的前身。光绪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889年8月24日),经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谭钧培、蒙自道台兼海关监督汤铭会同法国领事、蒙自海关税务司商议,在蒙自县城东门外设立正关,蛮耗设分关,县城西门外及河口、新街3处设分卡,并将蒙自东南的马白(今文山州马关县)划归蒙自管辖。民国中期,蒙自海关为昆明海关蒙自支关办事处。</p><p>&nbsp; &nbsp;这是当年蒙自海关开关时的照片,当时的蒙自海关大院里树木参天,四五十间房屋颇为壮观,可惜至今只仅存一间。 1954年6月4日撤销蒙自支关办事处,从而结束了蒙自海关的历史。</p> &nbsp; 当年蒙自法国领事府大门。 &nbsp; 蒙自海关亦为蒙自邮局。 &nbsp; 清朝时期蒙自乡村邮差。 &nbsp; 清朝蒙自邮差正在送邮件。 &nbsp; 这是上世纪30年代蒙自邮政局的大门,当时亦为蒙自抗战时期的军邮局。该大门及大院在1939年被日本飞机炸毁。 清朝时期蒙自邮局中英文邮戳。 &nbsp;1936年蒙自邮政局搬迁至此,这是邮政大院遗址。 &nbsp; 清末时期,法国在蒙自设立领事府,这是法租界的炮楼,今海边寨。 &nbsp; 蒙自法国领事府遗址。 &nbsp; 法国监狱可见当年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的肆意嚣张。 &nbsp; 碧色寨位于云南蒙自市城区东北10余公里,是一个只有10几户人家的彝族村寨,现属蒙自市草坝镇。碧色寨,原是一个名不见转的小村寨,它原名“坡心”(也有人称“石头坡”),因村民的房屋全系石头垒成,很少有用砖瓦建盖的。一为当地贫穷,另为当地石头遍地,就地取材,方便节约。但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彝族村寨却在中国铁路史、中国邮政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其因这里曾经作为滇越铁路的特等车站和云南的第一个海关(碧色寨分关)而名噪一时。 无声的碧色寨青石板站台。 &nbsp; 为适应碧色寨火车站货运及转运火车邮件的需要, 1909年蒙自邮政总局在此设立了碧色寨邮政分局,它是云南第一个用火车通邮的邮局。与此同时,蒙自海关亦在此设立了碧色寨分关。 &nbsp; 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碧色寨邮局,这个营业柜台就是最好是见证实物。 &nbsp; 少见的壁虱寨邮戳。 <p>&nbsp;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碧色寨成为当时滇南地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的最重要的贸易集市,20多年间商贾云集、物流兴旺,铁路运输业务繁忙,中转货物堆积如山,每天都有各式蒸汽机车来往穿梭奔忙。当时车站周围洋行、商号、酒店林立,邮局、银行、海关一应俱全,白天车水马龙,不同肤色的人在这里集散,夜里灯火辉煌,夜市照常营业,人称“火车拉来的小香港”。</p><p>&nbsp; 这是碧色寨屠宰场遗址。</p> &nbsp; 从碧色寨邮局左侧沿路向东约四百公尺,是个碧石铁路的站房、被村民撤去屋顶门窗的机车库,车库右侧淹没在草丛中的一段寸轨铁路时隐时现。 &nbsp; &nbsp;碧色寨的南正街是典型的石头垒切的中国民居,从北至南的街道是沿石阶而上,两旁是用当地石头和木混合而成的民居建筑。这些则是当年的商铺。 清末蒙自县城,宁静而雅致。 &nbsp; 清末蒙自桂林街中段的水井,俗名大井。水井前20公尺有小龙王庙,就在那名带帽的西方妇女前。 大井依在,可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现存的文庙巷。 民国时西城门内。 岌岌可危的大门还能支撑多久。 &nbsp; 水井旁的饭店,因井得名,经历50多年。至今大井饭店虽在,但离水井已经在一公里之外。 &nbsp; 清末民初蒙自法国面包房。 &nbsp; 光滑的青石板路,历经百年岁月的沧桑,也免不了城市撤迁改造的命运。清朝时城里人踏春必经的回城之路而得名“回春街”,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城关镇政府和县图书馆所在地。 &nbsp;蒙自老城撤迁改造前的景象。 这些典型的滇南民居只能在历史照片中才能看到了。 &nbsp; 现今的人民西路旧景。 &nbsp; &nbsp;人民路,本地人又叫正街(今人民中路),与视与其它小街道的区别。因为,在这条街上汇集了蒙自百姓生活最需要或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的国营饭店、面食店、回族饭店、新华书店、粮食局、邮电局、工人文化宫、百货大楼、人民银行)、冷饮店、贸易公司、照相馆、药店、五金修理店、文具店、理发店及一些杂货店,与人民中路相交的普照街口为1956年公私合营建立的米线厂。三百公尺的距离所设立的各种商铺,几乎满足了小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需要。人民路的东面到西面,还有蒙自军分区家属房蒙自一小、县财政局、粮食局、医药公司、州糖果厂、皮鞋厂、印刷厂、蒙自三小、滇剧院、蒙自公安局等。在那个年代,这条正街又是县城举办各种重大活动的场所。正街由于它的路面最宽、最好,是最早蒙自的水泥路街道,成了各种活动的首选之地。如今的人民路中段,是“文革”时期张贴大字报或所谓向百姓传达中央“文革小组”最新指示的地方,各种名称的“战斗队”蜂拥而起,“横扫”、“打倒”、“勒令”、“批判”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充斥街头,整条人民中路两旁成了张贴大字报报廊的长廊。缘与此,正街成了蒙自当时人群最为集中和最多的地方。 &nbsp; &nbsp;这希腊人开办的洋行,西段房屋已经不在,只留下东段,即哥胪士洋行。 &nbsp; 云南红河地区的生肖日集市,在1950以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在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半山区旷野的交叉路口进行以物易物的草皮街。 蒙自寺庙中,仅存的文庙中殿。 蒙自寺庙中,仅存的土主庙。 现存的玉皇阁。 西林寺街名还在,可寺庙在哪? &nbsp; 历史悠久著名的大井巷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nbsp; 大井巷旧景。 &nbsp;蒙自文庙,原蒙自县医院旧址。 &nbsp; 民国时期蒙自县衙门。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初蒙自县政府所在地。 &nbsp;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曾以“蒙自”籍贯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堂。 这是当年朱德作为滇军驻守蒙自时的议事地之一。 红砖房前为当年朱德旧址。 这50年前的学校遗址面临撤迁将不复存在。 麦子巷还能存在多久? 月牙塘里的月牙塘巷,也免不了撤迁的命运。 与蒙自城历史一样悠久的早街,辉煌依旧。 斑驳的夕阳与老房子,叙说着这座老城的过去。 广州会馆已经成为外来租借者堆放烧烤摊具的地点。 这大院曾居住过西南联大的师生。 周家大院里仿佛还能听见当年西南联大师生们的朗朗读书声。 &nbsp; 80年前(上世纪30年代)的南湖中堤上,隐约可以看见西南联大师生正在拍照。 进入蒙自古镇新安所必经之地的古桥不在。 &nbsp;80年前的鸣鹫缘狮洞。 百年前东出文山至广西蒙文古道上的古桥。 百年前外商聚结的“洋人街”,辉煌不在,冷清的很少有行人。 &nbsp; &nbsp;老城中的小院已难再寻。 &nbsp; 穿越城中的铁路杂草丛生。 &nbsp; 上了年纪的土房岌岌可危。 &nbsp; 逼仄的巷子。 &nbsp; &nbsp;长满杂草的大门里,曾是一个住户众多,非常热闹的大院。 <h5>&nbsp; &nbsp;蜿蜒曲折的回春街、东大街,桂林街、早街、阁学街,磨滑的青石板路至还<b></b>留在儿时的记忆里。曾经的赶街天的马蹄与石板的碰撞声、木轱辘牛车的吱吱声、牛脖子的铃铛声、沿街挑水叫卖的吆喝声,仿佛刚刚消失在青石板小巷的尽头,</h5> &nbsp; 福建会馆遗址,可见其当年的辉煌。 如今的蒙自,国家经济开发区、国家保税区的建立,给千年贲古,百年蒙自带来新的机遇。蒙自城区面积已达30余平方公里,一个现代化之城正在崛起! 蒙自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此文中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