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鼓浪屿风琴博物馆、鱼骨艺术馆

江南风

<h3>  鼓浪屿,位于厦门半岛西南隅,面积1.91平方公里,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实为深海),轮渡4.5分钟可达。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h3> <h3>  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有别墅一千多栋,其中历史建筑三百多栋。英、美、法、日、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的领事馆分布其中,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等,也有闽南本土清水红砖风格。</h3> <h3>  林巧稚塑像,位于鼓浪屿毓园。林巧稚(1901--1983),诞生于鼓浪屿,我国当代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有颇深造诣。</h3> <h3>  和记洋行仓库遗址。和记洋行位于三丘田码头一带,这里是鼓浪屿洋行和货仓集中的区城之一。这座和记洋行仓库约建于19世纪中叶,是和记洋行众多仓库中规模较小的一处。其上部的砖砌外墙大部分已坍塌,只余比较规整的方块花岗岩条石砌成的下半部外墙以及石砌门窗边框。</h3> <h3>  “番婆楼”,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孝敬其母亲而建造的别墅,落成于1920年代。它是一座大型殖民地外廊式别墅建筑,带有浓郁的厦门装饰风格特征,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是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华侨洋楼建筑的重要代表,是华侨洋楼中不同建筑文化融合的珍贵实例,反映了鼓浪屿与海外的密切交往。</h3> <h3>  三一堂,动工兴建于1934年,1945年竣工。“三一堂”寓意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建筑风格在20世纪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基础上做了适当简化,采用希腊十字平面,大厅内部无立柱,上部是八边形的屋顶。是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国际社区宗教生活及基督教在中国本士化的见证。</h3> <h3>  风琴博物馆坐落于八卦楼里,是目前我国惟一,也是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馆内收藏了30多台风琴,大部分产自法国和西班牙,有管风琴、簧片风琴、口风琴等多种珍品。出生在鼓浪屿的澳大利亚华人胡友义先生是博物馆所有藏品的主人。</h3> <h3>  钢琴和风琴的区别:1、风琴产生已有2300多年历史,而现代钢琴只有300多年历史;2、发音原理不同,风琴属于气鸣乐器,钢琴属于击弦乐器;3、风琴有多层键盘,还有脚踏键盘,没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钢琴只有一层键盘,有固定的、统一的规格和标准的。</h3> <h3>  “亚历山大”簧片风琴, 19世纪中后期法国巴黎制造,是法国最著名的簧片风琴制造商“亚历山大”的杰作,它的外型酷似梳妆台,上部镶嵌着镜子,下部则是两开门的柜子,打开柜门,风琴的键盘、音栓和踏板就呈现在眼前。而它最显“东方风格”的地方莫过于琴身的雕刻,正面的菊花、竹叶都具有典型的东方风格雕刻韵味,,而两旁立着的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则融合了中西雕刻之手法,它的眼睛、眉骨、鼻梁与胡须都具有欧洲人的特征和神韵。</h3> <h3>  电子风琴,到了20世纪后期,风琴已经逐步电子化、数码化。这架大约产于8、90年代风琴颇具现代特色,外观与现今电子合成器双排键类似,音栓、键盘与古典风琴有许多不同。它的音栓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分别控制音色、音组和强弱音变化,音栓由过去的拉出式改成了手摁式,更方便于弹奏。琴键的右上方有一个电源开关,打开这个开关,演奏者就可以通过左、中、右三面的音栓风别控制踏板和上下两排琴键。</h3> <h3>  爱奥利安自动风琴,美国20世纪初制造。上部由一排错落有秩的音管组成,但只起装饰作用而没有实际发音的效果。这是一台自动风琴,根据纺织机原理制造而成,利用打孔的乐谱通过人工踩踏板就可以弹奏出不同的乐曲,琴键上方有个卷轴,卷轴转动时带动琴谱。这在100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它可以自动弹奏也可以通过键盘演奏发音,因此内部结构也要比一般风琴复杂的多,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h3> <h3>  手摇机械风琴塞勒斯蒂娜,1890-1900美国。手摇机械风琴操作比较简单,只要摇动手柄就可以带动乐谱滚动,发出美妙的乐音。发音原理是:卷轴上已打好代表不同音高的孔洞,当打孔乐谱的孔和卷轴上的孔对上就会发出相对应的音。琴谱由纸制作,一卷琴谱可打上三四首歌曲,纸卷乐谱在当时的乐谱店里可买到。</h3> <h3>  诺曼比尔,1909年 英国。琴高6米,由1350根音管组成,有3层键盘和82个音栓,是20世纪初世界管风琴制造业颠峰之作。最难得的是其还保存着完好的手摇风箱系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既能用电力鼓风又能用人力鼓风的管风琴珍品。</h3> <h3>  东方鱼骨艺术馆,位于鼓浪屿鼓新路27号(杨家园别墅内),为国内、国际首家专业鱼骨艺术馆。鱼骨艺术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是鱼骨艺术家林翰冰先生潜心研究20多年的结晶,一门崭新的海洋文化艺术。</h3> <h3>  馆内民俗珍藏。</h3> <h3>  鱼骨画,或写意或写实,意味深长。</h3> <h3>  鱼骨艺术,以天然鱼骨材料为主要创作素材,包括鱼骨、鱼骨刺、鱼鳍、鱼鳞、鱼眼、虾须、蟹壳等。鱼骨材料经过脱肉、净白、去腥、去味、防霉、烘干等12道工序,方可作画。由于鱼种类繁多,鱼骨材料造型各异,变化万千,经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搭配,既可以制作出栩栩如生的写实画,更可以创作出抽象写意画。</h3> <h3>  《海魂》,获2018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h3> <h3>  《莫兰蒂》,再现厦门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台风“莫兰蒂”肆虐场景。2016年中秋晚,日光岩上空是“莫兰蒂”台风眼。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滔天巨浪几乎把厦门、鼓浪屿吞没,厦门上空飘飞着树叶、树枝,鼓浪屿岛上四五百年老榕树被刮倒20多棵,可见大自然威力巨大!</h3> <h3>  《鼓浪屿之波》,作品材料选自鱼尾骨。作品造型既像音符,又像波浪。据权威人士统计,鼓浪屿钢琴人均拥有率居全世界之首。这幅作品主要表现的鼓浪屿这种浓郁的音乐氛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