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怀古——西行漫记(三)

马洪杰

<h3>文字、摄影:马洪杰(原创)</h3><h3><br></h3> <h3>  游完靖边的波浪谷景观,第二天上午又踏上了继续西行的旅程,下一站的游览地定为嘉峪关。波浪谷到嘉峪关全程近一千二百公里,沿青银、定武、连霍高速一路西行,过三边、宁夏、武威等地,傍晚七点多到达甘肃张掖市,此时行程已达九百多公里,路不想赶得太急,就决定在张掖住一晚,第二天上午正好游览嘉峪关。</h3> <h3>  张掖,古称“甘州”,是甘肃河西走廊和内地通向西域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也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要道上的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当然也少不了美食。所以在张掖市区鼓楼附近的酒店住下以后,就急忙的向当地人打听到的美食集中地——甘州巷子走去。</h3> <h3>  走进美食城,只见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当地的特色美食应有尽有,琳琅满目,香气四溢,让人眼睛发光,垂涎欲滴,恨不得都尝遍。经过一张桌子时,见一名男子点了一大铁盘的当地名吃“炒拨拉”(在直径过尺的平盘锅上将新鲜的羊心、肝、肺、肠、肚、腰子等,再加以洋葱、青辣椒、孜然在木炭火上用熟油拨拉炒制,然后拉给食客享用,非常美味,故名炒拨拉)正在那里独自品尝酌饮,我上前询问这道菜怎么样时,他见我也是一个人,马上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和他共同品尝喝酒,盛情难却,我也就不再客气,都是旅途道中人,相聚何必曾相识,相识何必拘小节嘛。</h3> <h3></h3><h3> 聊天中知道,这位吴老弟从深圳来,已经游览了甘肃、青海的大部分风景,也是刚到张掖就出来寻觅美食,没想到和我邂逅相识。我们相谈甚欢,没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象似熟悉的老朋友一样,在异地他乡的夜色中,两个异乡人享受着那种萍水相逢、简单真挚的交往氛围。我们互加了微信,相约以后再相见。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我们尽兴而归。</h3> <h3>  旅行的魅力与乐趣真是无处不在啊,不但能让你欣赏遇见到一处处美妙的风景,还能在不经意间让你邂逅结识新朋友,旅行也似乎一下子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人回归到了简单而又真诚的本色之中。</h3> <h3>  把张掖放在了返程中游览,因而第二天一早就赶往嘉峪关,二百多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达了。</h3><h3> 陕西靖边到甘肃的嘉峪关,这一千多公里的行程中,让人开始领略到大西北的雄壮与苍茫。这一路关山重重,时而戈壁荒漠,时而良田阡陌、城镇繁盛,特别是进入到甘肃的河西走廊区域后印象更加深刻。河西走廊为峡谷堆积平原,海拨高,其两山夹峙,路的左边是雄壮绵延的祁连山脉,山上白雪皑皑;路的右边是巍峨的合黎山、龙首山脉;两边山体高大黝黑,岩石怪离,没有植被,更显苍凉;路边还有大段大段的明长城遗迹,土夯墙的墙体、城楼、关口等保存完好,刀光剑影的历史风云似乎就在眼前。</h3> <h3>  下高速经过嘉峪关市区,只见城区街道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非常漂亮,街道两边的建筑特色鲜明,楼房鳞次栉比 ,既时尚又传统,繁华兴旺的嘉峪关已是西北地区的一座重镇。嘉峪关的关城就座落于嘉峪关市区西部的五公里处。</h3> <h3>  我国的历史版图上关隘众多,被称为雄关的就有八大雄关、十大雄关等等之说,著名的如山海关、潼关、雁门关、娘子关、剑门关、友谊关、居庸关、武胜关等,而嘉峪关则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端的第一关,更是声名赫赫,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h3> <h3>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的中西结合部,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既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比山海关还早建了九年。从明朝征虏大将军冯胜平定河西地区后选址开建,前后经过了长达168年时间的建造,使嘉峪关成为万里长城上最为壮观的关城和我国规模最大的关隘,也成为长城的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h3> <h3>  嘉峪关所处的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而河西走廊是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的峡谷平原,嘉峪关就建在了这个峡谷中部的最狭窄处,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南接祁连,是西域通向内地的必经之路和东西交通的咽喉。嘉峪关建成后,便成为西部的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以至内地广大区域的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h3> <h3>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往新疆,途经嘉峪关时曾赋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说:“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称赞嘉峪关为“雄关”。</h3> <h3>  嘉峪关的关城布局合理,由内城、外城、瓮城成重叠并守之势,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关垒重重,牢不可破。并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一个十分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非常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h3> <h3>  走进嘉峪关,只见嘉峪关的关城由高达十多米的城墙环绕,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阁楼、闸门等,关城内建有将军府、井亭、文昌阁等,是军事指挥的中枢。东门外还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防御与生活设施齐全。西城墙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使得关城的防御更加坚固,真是壁垒森严,能攻能守。</h3> <h3>  在南、北城墙的外侧有低矮的土墙与其平行,构成罗城。关城设有东、西二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上面都筑有城楼,面阔三间,三层歇山顶,周有围廊,高大雄伟,气势非凡。关城内的北侧建有宽阔的斜坡马道,直达关城的顶部。</h3> <h3>  东西二门外,均建有瓮城,瓮城的城门开向南,而不与关城的正门相通,东瓮城门叫"朝宗",西瓮城门叫"会极"。出西门瓮城十余米,有长方形重关,与关城并肩,关门向西开,门额上刻有"嘉峪关"三个逎劲有力的大字。</h3> <h3>  嘉峪关地处边塞,远离内地,气候恶劣,据记载当时建设嘉峪关非常艰难,原材料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因此也留下了很多传奇和逸闻轶事,如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击石燕鸣等,流传最广的就是一块砖(定城砖)的故事。</h3> <h3>  相传修建嘉峪关时,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技术高超,精通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都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官员不信,要他计算报告修建嘉峪关城楼的用砖数量,易开占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官一听,不敢再追究。此砖现仍保留在嘉峪关的城楼之上,旅游者慕名都要来看一看这“最后一块砖”,使人们凭添了对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智慧的敬佩之情。</h3> <h3>  人们现在客气寒暄时常说的“关照”一词据说就源于嘉峪关。古代商旅使者东西交往,出入关口时都要持有官方发放的证照,就是“关照”,查验身份戳印后才能放行。“关照”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人们互相帮助照顾和客气谦让的代名词。</h3> <h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隘多位于要道及险峻之处,为天下至险和兵家必争之地。而如今则成为了名胜古迹,供人们游览欣赏,瞻仰凭吊,以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之感慨,并能知古而鉴今。</h3> <h3>  站在嘉峪关的西城墙上,身后是关城内城和不远处高楼耸立的嘉峪关城区,而凝视前方则是荒凉的沙漠戈壁,关西古战场,苍茫无垠,苍凉仍现;左方是连绵不断、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一眼望不到尽头;右边是起伏巍峨的黑山,逶迤浩荡;两边黄土夯筑的城墙伸向山边,默默的耸立;角楼上的黄色龙旗还在迎风飘荡。此时此景,由不得你不思古、不感慨、不感叹!</h3> <h3>  遥想当年,雄关内外,狼烟四起,金戈铁马,鼓角争鸣,旌旗猎猎,风沙漫漫。在荒凉而又孤寂的边关上,守关戍边的将士是多么的悲壮和负重,他们的身影似乎就在眼前浮现。我也曾经是一名战士,我能理解和体会到边关的将士们为国守边、保一方安宁的那种艰苦与担当,也就更多了一份景仰与敬重。</h3> <h3>  嘉峪关现在仍然昂扬屹立在那里,从始至今,演绎出了多少传奇,多少故事;经历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更流传下了几多悲壮,几多欢歌。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大漠边关都成为了中华民族捍卫疆土、不屈不挠的标志,成为了中华民族兴旺崛起的象征。</h3> <h3>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和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着岁月静好的生活,而我也能随心所欲的自驾游遍大好河山,也能到这边塞雄关上探古寻幽,缅怀历史。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撑起了一片天,有无数的人在默默地为我们站岗值勤、负重前行。我们不应该感谢他们吗?我们不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吗?</h3> <h3>  历史的天空风云际会,风疾云涌,变幻无常。虽然社会已走进了现代,但种族、信仰、利益、国家间的博弈无时不在,战争的阴云仍时时笼罩在人们的头顶,保障一方平安,保护人们和平安宁的生活还是要靠那些负重担当、守护疆土、不怕流血牺牲的将士们。战马征战的时代早已远去,雄关虽在,作用几无,但却能时刻警醒着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每一个人都要为这个社会的安宁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