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工艺品中的贵族 —— 八音盒

Schnuffel

每次路过八音盒商店,都会被里面神奇的魔力吸引着,好想住进这个叮咚作响的世界里,跟着清脆悦耳的音乐还有小木马一起旋转~ <p>作为欧洲音乐史中绚丽第一页的八音盒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就如潮水一般退去。如今大多数人所认知的八音盒,仅仅是1990年代以后的玩具产品。<br></p> <p>拨动时间的齿轮,谛听往事的风韵。</p><p><br></p><p>The Shanghai Gallery of Antique Music Box and Mechanical Works:小众却又精致的八音盒珍品陈列馆位于上海浦东东方艺术中心,是中国唯一一家专门展示欧洲八音盒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陈列馆。</p> <p>在一些人的眼中,八音盒只是会唱歌的玩具盒子,精致有余精彩不足。但是走进这座陈列馆,你将颠覆印象,惊叹并沉醉于目光所及的一切,因为,那简直是一个奇幻的世界!</p> <p>2005年12月,日本收藏家山田晴美将她花费十几年时间收藏的4500件八音盒中的200件,永久存放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八音盒珍品陈列馆,分古董八音盒与西洋自动人偶两大部分。每一件珍品都是制作精美的传世之作,是如今难以寻觅的珍贵宝物。</p> <p>八音盒的由来</p><p><br></p><p>追溯到1796年,瑞士的安托万·法夫尔-萨洛蒙(Antoine Favre-Salomon)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盒,又被称为“梳子”音乐盒("comb" music box),这种内在声音装置不再只是发出短暂的拟声,而是可以真正演奏一段乐曲。</p><p><br></p><p>诞生于1796年的这只八音盒,其实是枚直径约3厘米,高仅5厘米的纯金印章,只是在其底部内藏八音盒。当转动印章上部的环上发条,台座上的开关便开始演奏。安托万·法夫尔-萨洛蒙的发明是利用“圆筒装置和调好旋律的金属梳齿通过金属片弹拨来演奏音乐的”。别看图片上感觉印章很大,可实际是非常小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欧洲,写完信是不用信封的,而是用火油盖个戳就算封上了,所以那个最古老的八音盒就是用来盖戳的,一按下去,音乐就响了起来。</p><p><br></p><p>这个在八音盒史上及其重要的第一号作品被山田晴美收藏,采取巡展的方式,每一年都会进行交替,一年在上海,一年在日本的京都。虽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内盒的发条与齿轮依然完好无损。<br></p> <p>八音盒的起源</p><p><br></p><p>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使教会的钟塔报时,而把大大小小的钟表装上了机械装置,称为“可发出声音的组钟”。这些报时的钟声如此美妙,被称为天上飘来的天籁之音。是梦想与艺术的融合,天籁之音通过钟表匠之手变身成为八音盒送给祈求幸福的人们。</p> 瑞士的手工作品,每一件都是很大的共鸣箱。那时的八音盒主要是供贵族使用,盒子大都是低调的奢华,一眼看上去并不出众,但其中各种装饰都造价不菲。这一件是其中属于相当高调的作品。整件由一个树根雕刻而成,盖子上的鹿栩栩如生,箱子侧面浮雕也是森林里的故事,和鹿辉映成趣。翻开盖子,里面将树根挖空,成了精密仪器的家。 <p>圆筒型八音盒是八音盒家族中最典型、最古老的类型,其原理是圆筒旋转,通过镶嵌在金属圆筒上的钢针拨动音梳上的簧片来演奏音乐。它的制作工艺也是最复杂和精细的。制做一个滚筒快则六个月,慢则一至两年。工匠们先要根据五线谱在金属滚筒上找好位置,把孔一个一个打钻出来,再把细小的针插进去,然后要把特制的树脂灌进去固定好针的位置,当然,一定要检查小针是否有遗漏,一定要保证没有掉一根…… 一个滚筒如果有四到五首歌那么在它身上要打出来的孔也要上万个!滚筒转完一圈就和起点错开一些位置,当一首曲子结束的时候,能够听到清脆的金属上弦的声音,然后下一首开始了。当最后一首播完时,会听到干脆的一声金属声,那是滚筒复位了。</p><p><br></p><p>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钢针完全由熟练的工匠们一根一根手工镶嵌,无法批量生产,因此,这种类型的八音盒价格昂贵,只能是王族、贵族以及极少一部分特权阶级的玩物,普通大众别说拥有或欣赏了,也许一辈子都无缘一见。<br></p> <p>几乎每一个圆筒式八音盒都可以奏出不止一首曲目,多的甚至可以达到30首,有的还设计了单曲循环开关。切换曲目,可以通过平行移动圆筒来实现。也就是说,不同曲谱中的共有音符已被制作者尽可能的利用。</p><p><br></p><p>想想看,那绝不仅仅是一双巧手,还得拥有多么强的大脑才可以实现。如果还认为八音盒的声音只是叮叮咚咚,那可真是孤陋寡闻了。馆内藏有可以演奏出六种乐器的八音盒,都是依靠共鸣箱来实现。<br><br>一百多年前的瑞士钟表匠人,把机械原理和音乐结合在了一起,有没有觉得,这比钟表更为精彩呢?</p> 1886年德国的帕尔鲁·罗赫马先生发明了圆片型八音盒。在圆形铁片上通过冲压,使其背后产生突起部分。这个突起部分被称为“起动轮”。转动时,起动轮拨动背后星状齿轮,间接拨动音梳从而发出声音。通过更换圆盘能很容易地更换曲目,这也是电唱机的原型。 初见立在那里的圆片型八音盒,感觉是一个立式的古老时钟,仔细一看,它的圆片上有很多小孔。欧洲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技术——冲压技术,所以这种八音盒可以批量生产,做好一个模具就可以生产很多的金属片,一张金属片就是一首乐曲。 体积较大的圆片型八音盒可用于公共场所,如车站、酒吧、餐馆等,只要投一枚硬币就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也让普通大众开始接触到了八音盒。只不过,留声机的产生,这种八音盒很快就被取代。 <p>别看圆片型八音盒笨重的模样,它可是黑胶带电唱机的原型哦。大红特红的留声机其实是圆片型八音盒的小弟弟。</p><p><br></p><p>当你第一次听到古董八音盒发出的音乐,那种共鸣声可以直接沁入心肺,这也是八音盒的一个魅力。</p> <p>这台八音盒,可以像汽车换碟片一样自动换唱片哦!<br></p><p><br></p><p>古董八音盒里面有很多乐曲,甚至许多曲子现在已经不知道它们的曲名了,但是它代表了18世纪初期或是更早的一些宫廷舞会里的音乐旋律。</p> <p>古代的王公贵族很会享乐,喜欢在家中招待客人。他们为了能在为客人准备茶点时客人不感觉无聊,发明了“八音盒椅子”。</p><p><br></p><p>“八音盒椅子”是一把人一坐下去就会发出乐音的椅子,与之配套的还有一桌二椅,但三把椅子中只有一把能发出声音,因此能发出声音的椅子被称为是“幸运椅”。</p> <p></p><p></p><p>八音盒不止能演奏音乐,还可以模仿鸟鸣声。</p><p><br></p><p>“鸣鸟八音盒”也被称为“歌鸟”,它是在1750年由瑞士的钟表工匠杰克-多罗(Jaquet-Droz)发明并制作成功的。外型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标本。通过发条的动力会带动鸟笼中羊皮风箱的运作,而风箱运动产生的空气则会通过内置于其中的一根笛子,发出近乎于鸟叫声的动人声音。更加有趣的是,鸟嘴的张合、鸟身的左右旋转甚至鸟尾的拍打都和鸟叫声极为一致。最早的“歌鸟”都是真鸟标本,笼子也是贵金属制作的。<br></p><br>安徒生童话里曾写到一个国王有一只会唱歌的仿制夜莺,应该便如这种八音盒。<p></p> <p>鸟笼八音盒虽然很美,但也有点残忍。鸟全是真鸟的标本。在当时,人们捕获一批小鸟,然后把它们做成标本,经过5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工匠们会从中挑选出羽毛颜色最艳丽、保存最完整的做成八音盒。有时,为了做一个鸟笼八音盒,可能要祖孙三代人的传承努力。</p><p><br></p><p>后来,笼中鸟雀或为真鸟所制,或为仿制。真鸟有爪,假鸟则无爪。<br></p> <p>音乐盒的发展与钟表的发展脱不了干系,因为它们都来自同一源头,说白了它们是一对“同种不同族”的亲兄弟。不过在音乐盒发明之前,它一直作为钟表内的一种声音装置存在。</p><p><br></p><p>乾隆皇帝就是一位钟表收藏大家,他当年收藏的那些钟表基本上已经是八音盒了。<br></p> 中国题材的八音盒。 <p>这是一件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复杂的自动乐器 ——“胡普费尔德提琴唱机”,它由一架钢琴和三把小提琴组合而成,无需人力,它们即可合奏出美妙的乐曲,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p><br></p><p>正因为其精湛的工艺要求使八音盒的价格非常昂贵,甚至一台八音盒的价格足以购买一座城堡!据说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断头皇后”玛丽也对八音盒格外痴情,玩乐和宴会之时都少不了八音盒发出的美妙旋律。</p> <p>19世纪中叶盛行于西欧街头的手摇风琴,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管乐器。当时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手摇风琴清新、悠扬,充满田园风格的旋律。遗憾的是,这种古老的街头艺术六十年代几乎消失。</p> 通过风琴内乐谱小孔的排列,使风琴演奏出不同的乐曲。 <p>中间的猴子是位魔术师哦!音乐响起,猴子们的表演也随之开始,每一次打开手中的小碗都会出现不同的宝石。<br></p> 由于风琴的音量比较洪亮,常常被卖艺人当做谋生的道具。 <p>1877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留声机,这项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听音乐开启了“打碟”模式。</p> <p>1886年,德国保罗·洛克曼(Paul Lockmann)发明了纸板“碟片”,不过这种“碟片”很快就被“金属碟片”所取代。第二年,爱米尔·贝利纳(Emile Berliner)发明了一种圆盘式留声机,其优质的音质在当时受到了青睐。</p><p><br></p><p>1889年,保罗·温德兰(Paul Wendland)获得手摇直立碟片音乐盒的专利。这个音乐盒在当时可谓是最先进的“音乐播放器”,可以更加轻松地切换“碟片”,演奏出不同的音乐。</p> 直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Symphonion Musikwerke公司开发了可互换碟片的音乐盒。<br><br>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碟片的速度也更快,这让消费者不用等太久就可以买到最新的曲目了。 <p>玉屋庄兵卫是从1733年(江户时代)开始延续至今的姓氏,他们以祭祀用的彩车上人偶的维修与保养、新作的制作以及表演用的人偶制作而闻名。其中第九代玉屋庄兵卫成功地复原了两台有名的表演用的人偶代表作【弓曳儿童】及【运茶人偶】。</p><p><br></p><p>【弓曳儿童】身着武士服,手持弓箭,在他前方是一个箭靶,上好发条后人偶会自动拉弓射箭,可以连续发四次。当调好人偶与箭靶的距离和方位后,若第一次射中,则后面将次次射中。</p> <p>【运茶人偶】是一只长约一尺的木偶,他身着和服,手持托盘,当主人将茶杯放在托盘上时,人偶会托着盘缓缓移动,“走”到客人跟前;客人喝完茶将杯子放回托盘后,人偶会自动顺着原路返回。人偶走动的距离约在一米到两米之间。他的表情也十分丰富,当他仰起头时,呈现的是一张笑脸;而当他微微低下头,则露出一种悲伤的表情。</p><p><br></p><p>运茶人偶端茶走到一定位置,还可以转身走回来。同款只有两个,另一个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内。</p> 1811年以来,瑞士曾是这项技艺的中心,它和瑞士钟表工业一样,两者相辅相成,一段时间名领风骚,称霸全球。 二战以后,美国大兵将精致的音乐盒带至日本,给这个正处在战争之后,阵痛呻吟中的民族以很大的抚慰,日本的技术人员借鉴了瑞士的制造技术,并作了进一步的更新,使得音乐盒的造价在当时降低了很多,并提高了产量,这正如日本的钟表工业在战后迅速崛起一样,日本制造的精致音乐盒,在全球范围内打败了位于瑞士侏罗山区的众多厂商,并且逐渐形成了以瑞士的Regue和日本的Sankyo,称霸全球音乐盒市场二足鼎立的格局。 <p>西洋自动人偶</p><p><br></p><p>西洋自动人偶(Automater)的历史据说要追溯到公元前,19世纪,西洋自动人偶迎来了黄金时代。在其发展中与欧洲机械式钟表及钟表匠有着密切的联系。</p><p><br></p><p>在18世纪,西洋自动人偶技术发展到了顶峰。现保存在瑞士纳沙泰尔美术历史博物馆中的由杰克·多罗制作的三台人偶也诞生于这个时期。</p> 用现在的话说,这些人偶相当“职能化”,有的能作画,有的能奏乐。。。它们都是王公贵族的特殊“宠物”。 <p>农夫和猪 【1890】</p> 欢快的黑人鼓手,不停地拍打着腰间的皮鼓,随着鼓声脚有节奏地打着拍子,微微仰着脸,露出洁白的牙齿,笑容灿烂。 一个靠卖艺表演杂耍为生的小丑,在广场上为大家表演杂技,爬到很高的云梯上用单手倒立支撑着自己身体的平衡。 欧洲自动人偶发源于以精密机械而闻名于世的瑞士,在此基础上,崇尚浪漫的法国人又将华丽的服饰与有趣的故事情节加入其中,将这项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p>19世纪的法国还没有模特,裁缝们将这些人偶穿上全是手工缝制最时髦的服饰出现在各种秀场。它们的皮肤一般是用猪肠子做的,眼睛都是用珍贵的材料制作(有的眼睛为意大利水晶玻璃制成),头发更是采用了真人的头发。</p><p><br></p><p>那些穿着与花都巴黎相称服饰的人偶,作为艺术品在西洋自动人偶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p> 中国与之类似的机巧之作能见到的似乎少之又少。然而观之史书,中国古代的机关术被传得神乎其技,三国时有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春秋战国时则有鲁班的云梯和墨子的木鸢,《列子》中还有“偃师献技”之说,所造的人偶能歌善舞,行动如同真人,虽是传说,也未必没有事实依据。或许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崇雍容尚大气,机关之术虽有巧思,却被视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相关的作品也难见于后世。如今,只有依靠史籍中一些零星的文字来遥想当时人的巧思妙心,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西洋自动人偶展示了欧洲自动人偶鼎盛时期(1865-1905)大量的优秀作品以及近现代人偶制作大师的传世杰作。这些人偶八音盒不仅外表栩栩如生,而且表演起来也自然优雅,拟人生动,让人叹为观止。至今最牛的八音盒仍旧来自瑞士。 <p>【会做画的人偶】</p><p><br></p><p>在18世纪由杰克·多罗制作出三台自动人偶后,二三百年来,从未有一个人能成功地把这个手艺复原,直到近代弗兰索瓦·朱诺的出现,成功地做出“安多·劳伊德(画家)”这个作品,才使得这个手艺得以传承。朱诺在自动人偶体内装上了36个模动盘,能够描画出“狗”和“路易15世”的侧面头像。自动人偶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诸如眼睛能跟随手指的活动而左右移动,从嘴里吐气吹铅笔屑等等,如同真人一般逼真。 </p> <p>【弹竖琴的小丑】</p><p><br></p><p>小丑每天晚上会对着月亮弹琴,他的手轻轻做出抚琴的动作,却没有碰到琴弦,头不停地转动着,眼珠子上下左右移动,好像在看着每一位观众,同时脚下慢慢打着拍子,月亮却紧皱着眉头,不停地对他吐着舌头。可见小丑的琴声实在让他受不了,偏偏小丑还不觉得,笑容十分的得意。</p> <p>有时候会想,如果这些人偶真有灵魂,在每个无人知晓的夜晚,他们的生活会不会比我们所看见的要丰富得多。</p><p><br></p><p>很是怀念安徒生童话里的那些故事:花儿们在晚上高谈阔论,城市的雕塑在街道奔跑,玩具们在主人睡觉的时候打闹……</p> <p>馆内有专业人士为参观者介绍八音盒的原理构造和历史演变,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八音盒与自动人偶为参观者逐一表演。那些充满艺术感和想象力的伟大作品,常常将人们带入梦幻般的童话世界。</p> 一个小小的人偶剧院:一个靠买艺为生的老艺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推着他的风琴玩偶车出门谋生,结果车子因为使用的时间久了,一个轮子在路上坏了,他无奈地坐在路边的椅子上郁闷地喝着酒,一瓶酒很快就被他喝去了大半,他就这样半醉半睡中晕晕沉沉地入睡了,这时,他挂在椅子上的大衣袖子摇起了风琴车,音乐响了起来,希望为他消去疲惫;万物动了起来,连地沟里的老鼠都悄悄地探出头来,不知过了多久,老人打了个盹动了一下,这时,袖子马上就停止了摇动,音乐停了,老鼠也钻回了洞里。但很快,老人又一次睡了过去,这时,音乐又响了起来,老鼠又钻了出来。一首曲子快要结束的时候,老人突然醒了,一切都恢复了原样,但他迷迷糊糊中感觉自己在做梦,怎么自己的风琴车在响…… <p>1960年(法国)丑角作家法语的意思是“写物作家”,在众多的西洋自动人偶中是非常有名的作品。</p><p><br></p><p>小丑梦想着成为作家,每天下班后连妆都来不及卸,就立刻开始勤奋地写作,手中的鹅毛笔不停地挥动着。可是因为忙了一天,实在太累了,写不了多久,他的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最后撑着头,陷入睡眠中。过了一会儿,小丑从梦中醒来,见灯光暗下去了,就伸出手将烛台调亮,继续投入到写作中; 写着写着,小丑的眼皮又慢慢的搭上了,猛然之间小丑醒了过来,重新拨亮了油灯。</p> 【土耳其烟鬼】 这款舞会场景的八音盒,每个小人的脸都是用黄豆粒雕刻而成,画了妆,带有面具。当音乐开启时,每个小人都会翩翩起舞。 静心欣赏,时光仿佛倒流,十八世纪欧洲宫廷生活场景令人无限的遐想。 <p>八音盒的表演到了这里,所有的想象也到了这里。之后有关八音盒的传说也消失了,它的历史也嘎然而止。即使之后Regue公司重新装置生产了八音盒,但是那段奢华灿烂的时光已经被剪断了,很难再接上。</p> <p>在博物馆的底楼,是一间八音盒商店,设有瑞士著名八音盒品牌Reuge的专卖区。</p><p><br></p>1865年,基于对音乐表制作的热情,钟表匠Charles Reuge在瑞士Sainte-Croix的小作坊开始投入钟表制作。1886年, Charles的儿子Albert接管了父亲的生意,成立了第一个八音盒制作坊。Reuge八音盒王朝就此诞生。Reuge公司由Albert Reuge的儿子Guido Reuge继承后,稳健经营超过了60多年。<br><br>在Reuge八音盒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圆筒型八音盒、怀表型、鸟笼型,还包括有实用的首饰盒型八音盒。在分类方面,Reuge的八音盒还可分为“1865”经典系列和“Lounge&Studio”创新系列。<br><br><p>这个区域的八音盒有的出售,有的仅供展览。最贵的一款是144音梳滚筒可换型八音盒,8枚可替换的滚筒一共可以演奏32首曲子,全世界12台限量发行 。</p> 历史上八音盒一直是音乐工艺品中的贵族,从18世纪诞生以来,精湛的工艺要求使得它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19世纪后,可以换片的点唱式八音盒开始出现在人群聚集的车站及酒吧,但其价格仍然为一般老百姓难以承受。直到留声机问世之前,八音盒一直都是平民阶层难以企及的梦想。“留声机问世后,八音盒的历史一度终结。正因为八音盒一直被贵族收藏,因而能在市场里流传的数量实在少有。”谈及守护八音盒的辛苦,日本收藏家山田晴美很“无奈”:“对于这些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古董来说,放弃它就意味着世界上从此又缺少了一件美妙的乐器。” 音乐盒“网红”打卡地:Museum Speelklok 荷兰的乌特勒支音乐盒博物馆是由一座16世纪的教区老教堂改建而成,充满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博物馆里面收藏着15世纪以来的各种自动乐器:自动钢琴、街头管风琴、舞厅风琴、手摇式风琴、小风琴、风琴钟、自鸣钟、投币式留声机、音乐盒、音乐玩偶等稀奇古怪的老玩意儿。 <p>“MORTIER”:舞会管风琴。 </p><p><br></p><p>Th.Mortier,安特卫普(比利时),约1927年。</p> <p>“DE SCHUYT”:舞会管风琴。</p><p><br></p><p>Fa.Th.Mortier 安特卫普(比利时),1913年/露天游乐场管风琴 Carl Frei sr.和jr.,布雷达(荷兰),1929年。</p> 入内参观时售票员会给每人一张卡片,里面展出的很多音乐盒旁边都会有一个刷卡的地方,刷卡后你就能听到这个音乐盒发出的美妙音乐。参观后记得要归还“KEY”哦! <p>“阿拉伯人”:街头管风琴。</p><p><br></p><p>Pierre Verbeeck 安特卫普(比利时), 约1925年/GijsbertPerlee 阿姆斯特丹(荷兰),约1948约1948年。</p> 每到整点,有些音乐盒会自动演奏,引导游客观赏。 博物馆安排每30分钟有一个讲解员带大家参观,讲解分荷兰语和英语。跟着讲解员不但可以了解更多的内容和知识,他还会给大家演示各种特色的音乐盒和自动木偶,甚至还会邀请你亲自摇着手摇唱机播放好听的音乐,非常有趣而欢乐。 哈莫尼潘型手摇风琴:Cocch Bacigalupo - Graffigna柏林(德国),1891-1894年 <p>在博物馆内还可以看到近代卡拉OK的雏形——自动点歌机。</p> 音乐盒在我国又被称为“八音盒”,为什么称作八音而不是九音呢?这就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了。我国古代《三字经》中曾记载了八类主要的乐器,分别是:匏(páo)、土、革、木、石、金、丝、竹。 而最早西洋音乐盒其发音的机芯中梳条的音数也是8音,这8根梳条能弹出8个音阶,“八音”也因此而来。而音乐盒逐渐从8音发展到18音,甚至还有30音、50音、78音、156音,音阶越多,演奏的曲子音域也更加宽广。 有资料称,音乐盒的原型是一种被称为“Carillon”的钟琴。Carillon是一种乐器,由至少23个固定悬挂的铸铜铃组成,通常位于塔中。据可查略资料显示,最早已知钟琴的外观是在1321年左右,它被放置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圣凯瑟琳教堂附近的一个大钟楼里。钟琴除了用来告知人们时间,还能传达一些重要事件的讯号,如访客的到来、火灾警告、重要节日呼吁祈祷等。 <p>杂技表演:滚筒传动。</p><p><br></p><p>Michel Bertrand 比莱(法国),1989年(约1890年的原件复制)。</p><p><br></p> <p>各式精美会奏乐的古钟。</p><p><br></p><p>风琴和传动台钟:George Pyke 伦敦(英格兰),约1750年。</p><p><br></p><p>响铃台钟:Allin Walker 阿姆斯特丹(荷兰),约1750年。</p><p><br></p> 每一件展品都是几百年前被贵族们使用过的物品,至今还能正常运作。这些声音叮咚作响穿越时空来到你的耳畔。 1874年,帕拉德(Paillard)发明了使用两个或更多相同比例的“梳子”(弹片),每个都有相同的调音或轻微的调整,让音乐盒能发出更大的音量而不会刺耳。 数量繁多的音乐盒乐谱,每一本乐谱都如一本厚厚的字典。 每个音乐盒背后都由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既有拿破伦的最爱,纯金打造,价值连城;也有中国清朝皇帝送给荷兰皇室的音乐盒礼物,是在英国定制的,而造型却具有东南亚风格;还有荷兰最古老的音乐盒。。。 <p>塔钟钟琴:制作者Zierikzee(荷兰人),约1550-1600年/钟琴为后世增加。</p><p><br></p><p>这项工艺的创新,人们可以奇迹般地在每个角落听到音乐!</p> <p>音乐盒精致华丽,开启的刹那带给你的是无以言语的惊喜和平静。</p><p><br></p><p>现在市面上几乎已经看不到音乐盒的售卖,只有一些发烧友还在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