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词话》,感悟人生三境界

唐瑭

<p class="ql-block">初冬微寒的日子,又是安心读书的好时节。手头上这本《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是一本注解本,我非常喜欢,非常爱读。借着注释,对这本整有253页断章零语的书,还真费了一番心思和时日。但并不感觉枯燥,倒是觉得慢慢品来更有味,正所谓灵机闪现之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之时。起码,我知道了王国维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尤其,对先生提出的人生三种境界,竞也读出一点心得来。</p><p class="ql-block">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没有李太白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如果没有六一居士的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试问读着这样的名句,能不觉得境界不高吗?</p> <p class="ql-block">因此,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引用三句古诗词,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p><p class="ql-block"><b>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b>原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p><p class="ql-block">泣露》。王国维引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之初时的理想,立志不应该是平原式的,而要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p><p class="ql-block"><b>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b>原词句引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要经过一番苦苦努力。治学犹如登山,在奋进中总要遇到一些艰难困苦,而爬到半山腰中是最痛苦的时候,此时却不要退下来,哪怕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攀上顶峰,哪怕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但也有一些人,就在这“半山腰”中退了下来,成了半途而废的懦夫。</p> <p class="ql-block"><b>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这是引用南宋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的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正如但丁诗云:“路途艰难而险阻,地狱一出即光明”。比喻一个人有了抱负和追求,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一切的想法,并非是当时词人的想法,无论是晏殊,欧阳修,还是辛弃疾,他们的初心肯定不是这样考虑的。我们可以说,王国维是在借词说人生,借别人的诗词来造境,安放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冯友兰先生说:“王国维把这三阶段和词人的那几句联系到一起,是有感情的,本来没有关联的词句,因为王国维的结合,反倒有了意境”。所以,这不是词人本身的意境,而是王国维的意境,但对于我,却一直很迷茫,自己究竟处于哪一种境界呢?</p> <p class="ql-block">让我想起几年前,读过池莉的一篇散文《人生三境界》,这对我来说倒有些释然。池莉在文中有这样一段奇妙的语言:</p><p class="ql-block"><b>看山是山,看水是水;</b></p><p class="ql-block"><b>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b></p><p class="ql-block"><b>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b></p><p class="ql-block">粗看起来,这段话充满了禅机,但仔细一悟,也确实如此。人生之初,涉世不深,比较纯洁,对万事新鲜,人说什么,便是什么。但人经世事多了,也知世事变化复杂,是非混淆,就心中充满了疑问。于是,人就有了争强好胜,永无满足的心理。但事与愿违,人生多坎,追求一生,亦难达理想,便抱恨终生。许多人到了这第二境界,也就到了人生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当走过一路风景,望却一山云雨,得失之间,才发觉,自己想要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很多东西等得到过之后,再回首望时,其实,最美好的自己,是在当初。所以,这时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这样来来回回,最后或许会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回首看,原来青山依旧是那座青山,夕阳依旧是那么红艳似火。也正是人们所说: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一切顺其自然为好。</p><p class="ql-block">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虽然,王老先生在这“三重境界”的后面写道:“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老先生说,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个人观点。但他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些观点会被后人把他上升到人生层面。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王老先生应该会觉得很骄傲吧!</p> <p class="ql-block">是的,王国维先生的高论的确很有独到之处,人生三种境界,点醒了多少人,可圈可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然而,就这样一位旷世全才,一代国学大师,被梁启超称赞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却在自己学术生涯处于巅峰之际,纵身一跃于颐和园昆明湖,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王国维之死,虽然看起来消极,甚或有些无奈,却蕴含了丰富和深刻文化意义。因为在他的命运里,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的困惑与迷茫。</p> <p class="ql-block">文字:唐瑭</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诚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