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雨而生》 生生不息……

文玉墨石(四川 成都)

<h3><br></h3><h3>打开App</h3><h3>新专辑《遇雨而生》正式上线</h3><h3>天鹅与花朵</h3><h3>2019-08-14 21:13:18</h3><h3></h3><h3>大家好,我们的第一张正式专辑《遇雨而生》已经上线,可在豆瓣小站/虾米/网易云音乐/bandcamp多处进行收听,其中虾米和bandcamp可购买无损音质,欢迎大家试听。</h3><h3>虽然深受欧陆新民谣风格的影响,但新专辑的风格确实很难说是新民谣,所以我们只想用“点缀着氛围元素的暗色民谣”这样并不绝对的词汇来描述。</h3><h3>《菌类》暗指忧郁本身,雨后的四川深处,菌类会在每个隐秘的角落悄然冒出;《冷漠》的灵感来自一部电影,男主角情欲褪去后,曾经巨大而炙热的爱恋化成了黑洞般的冷漠;《声音消逝的地方》的起因则是一则社会新闻,女人被施暴后刺耳的尖叫无止无终,让人想和尖叫一起从云端消逝…….</h3><h3>在林地和山间的寻菌者,流连在时间的迷宫中,一点点收集这些转瞬即逝的云朵,轻轻放置,直到有一刻可以将它们全部呈现。《遇雨而生》这张专辑也是如此,我们在漫长的阴雨天里耐心等待,直到发现人的情绪和情感链接如何在这样的气候中被微妙改变。</h3><h3>我们给这张专辑做了一个隐性的分割:前半部分偏向更传统的歌曲,而后半部分氛围感则更加浓重,结构也更加丰富大胆,好奇大家听后是怎样的感觉。上一次完成作品已是7年前,新专辑中大多数歌曲的雏形诞生在5、6年前。专辑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克服地理位置上的分隔,成员分布在成都、北京、新加坡三地,因此让这张专辑像在云端里诞生的一本诗集。此外,我们想特别感谢这张专辑的混音/母带师刘家仁兄,感谢他在超重的工作负荷下,把我们充满问题的混音素材打造成最后的成品,没有他就没有这张作品!</h3><h3>后续实体唱片将由上海泛黑厂牌蔓延唱片制作,制作完成后会第一时间告知大家,期待大家多多支持。也期待你听后的感受。</h3> <h3><br></h3><h3><br></h3><h3>细雨一般</h3><h3></h3><h3>高深莫测的智障</h3><h3>2019-08-21 看过</h3><h3>五月的一天,mm在微信上给我传来新专辑《遇雨而生》的Demo时,我正出差在香港,百无聊赖地和几个用户谈论着工作上的需求。网速极差,我跟mm说,如果收不到专辑,等我回深圳再传。趁着间隙和mm聊了几句,得知mm和袁田姐的民谣计划“天鹅与花朵”的全新专辑《遇雨而生》就要问世了。我有幸从mm那里先行获得了新专辑的Demo版,可以先听为快,mm让我听后给些建议,我答应了。</h3><h3>几天后,mm问我有没有收到专辑,我说收到了。我说我挺喜欢专辑的吉他音色,清亮后摇般的,要说建议的话,我还得再想想。</h3><h3>就此,我可耻地放了鸽子,直至《遇雨而生》正式发布,我也没有向mm反馈过建议。</h3><h3>但是《遇雨而生》的Demo,这几个月间我是时常听的,尤其是在一些适宜的场景与心境下。例如,在回深或者去港的匆忙而倦怠的大巴上、在工作了一上午后的梦意午休时分、在入夜后惬意却短暂的散步时段。长时间处在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忙碌与焦虑中,这张具有清隽吉他线条、清婉女声歌吟的专辑,确实适时地在我心里抹洒下了一副清悠的放松剂。旋律晰楚,水漪般泛起淡悦与浅愁,伤瑟而雅逸的唱词一边叙事,一边叙情,另有娓娓而奏的小提琴与萦妙的笛韵,整张专辑呈现出一记明而透的色泽、一种薄而柔的形状,即便是低郁的大提琴演奏以及沉穆的暗氛围,也无意遮盖这种清亮感。先前向mm描述《遇雨而生》时,我说“清亮后摇般的音色”,其实我说的应该是自己的心境。恰是如此的声音,在你心情舒宜时,与你相犀,在你心情躁虑时,为你化解。细雨一般。</h3><h3>说到建议,我一直觉得给音乐提建议是一件难事。每首歌、每道音符,都是歌者自身的情绪与情感的抽离物,他人又怎好建议。我可以容易地说出来一首歌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可我难以主观地妄论一首歌“该是什么什么样”。初听《遇雨而生》的Demo,我觉得“声音消逝的地方”这首曲,人声在氛围片段中的接入似乎有些唐突,本想和mm聊一下,忍住了没说。而后多听几遍,反而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种似是唐突却有种拨云见日之效的起唱方式。</h3><h3>前两周又是出差,少有时间刷网,我对《遇雨而生》的正式发行也是后知后觉,并且又戏剧而无奈地和香港挂起钩来。由于近来的乱港事件,我等屁民过关回深圳时被严查行李与通讯工具,以防有“不良信息”流入大陆。那时候,我手机的微信聊天记录正被警察审阅,我瞥到一条新消息突然弹出来,吾心一紧,生怕是谁发的敏感信息。随后我一看,是一位老友跟我说:“觉不觉得天鹅与花朵的‘春夜’调子挺像Neutral和In Gowan Ring?”我一阵兴奋,《遇雨而生》终于降临了。</h3><h3>和Demo相比,正式专辑在编曲与唱声上未作调整,但得益于精良的混音与制作,正式专辑的音色要饱满细润得多,更为动听,Demo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的“扁平状”最终成为具有回韵的立体之物。但我仍倾向于将《遇雨而生》视为平面化的作品,清隽贴心的吉他是平面的,清婉动心的歌吟是平面的,除了少部分沉暗化或交响化的氛围,未有需要花费心思探索的厚度。平面的事物没有给予我们太多空地,但让我们更容易贴附,我们甚至可以收敛起想象,放空自己,径直躺入平面,顺应着这些曼妙而清澈的曲词,轻松步入它们所勾勒的故事。</h3><h3>在先前的一篇专辑介绍中,创作者道出了几首歌创作背后的故事或情愫,似乎《遇雨而生》欲表达的内容比我感知到的意象要忧郁些、冷暗些。我一再述说这张专辑的清新、亮丽,并非因为我对负面情绪是麻木或者排斥的,我只是觉得,在这张专辑里,那些忧郁的元素也散发芬芳,那些冷暗的气息也迸现亮泽。细雨一般。</h3><h3>突然想起,那位老友的问话我还没回答。其实我不怎么了解Neutral和In Gowan Ring,要比拟的话,《遇雨而生》的清愁纯郁味儿会让我想起意大利的那支双人新民谣组合:All My Faith Lost...。</h3> <h3><br></h3><h3><br></h3><h3>天鹅与花朵——遇雨而生</h3><h3>夜月枫林</h3><h3>2019-08-15 22:52:05</h3><h3> </h3><h3>简介 ······</h3><h3>  如果所有魔法的出现都有预兆,那雨的下落,对于群山包围中的那座小城来说,是最常见的奇迹和魔法。而这张歌集,也是为了小县城中那些残破而细碎的幻想和浪漫而生,他们像雨点和雾气,装点着破败小城,给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蒙上一层神话的淡淡光晕。</h3><h3>  在林地和山间的寻菌者,流连在时间的 迷 宫中,一点点收集这些转瞬即逝的云朵,小心翼翼的放置,直到有一刻可以将它们全部呈现。</h3><h3>  天鹅与花朵是一支成立于四川成都的民谣计划,《遇雨而生》是他们的第一张全长专辑,实体唱片由上海的泛黑厂牌蔓延唱片发行,在早先的暗色民谣基础上,编织了些许氛围音乐的元素,共含8首作品。 </h3><h3>---------------------------------------------------------------------------------------------------------------------------------------</h3><h3>从白水以及bloody woods中的一些歌曲客座演唱中得知袁田这位歌者,被袁田歌声所吸引,于各处音乐平台寻袁田的作品,却一无所获,至今才发现,原来藏身于豆瓣,怪自己不够用心却也欣喜终能听得完整袁田以主唱之席参与天鹅与花朵整张专辑。 </h3><h3> ---------------------------------------------------------前言</h3><h3>由《菌类》开启《遇雨而生》这张专辑的主题,用菌类来指代忧郁,遇雨在各处悄然生长。由笛子吹出忧郁之声,吉他渐入,袁田清幽的声音穿过,音毕,提琴拉起忧郁的幕布,他们“遇雨而生”。</h3><h3>《雨亲吻每一个人》,编曲以及袁田的嗓音,听的忧伤又沉醉,深陷于最后一段的和声编排,如聆听她人叙事之境,失意之情,心涌而上。由吉他简单基调铺满整曲,段落中吉他、笛子的solo以及提琴加上袁田女士的演唱,让人沉迷享受这份忧郁失意之情。</h3><h3>《冷漠》这首歌,据 madmozart 主创所写, 灵感来自一部电影,男主角情欲褪去后,曾经巨大而炙热的爱恋化成了黑洞般的冷漠 ,如歌词所写: 失温后的热情全是冷漠, 曾经山盟海誓,当时的我愿意为你而死,此刻铁石心肠,因为无法对自己说谎。现实也上演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故”,写出了多少人遇上“渣男”“渣女”的心声,也是现今“快餐式”的其中一个缩影。</h3><h3>《妄想曲》,非常有意思的一首歌,我想是创作者对现实中无法控制或无能无力之事的无奈吧,就如这张全长,也是经历了5、6年才面世结果。现实中也是,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无奈之事,希望能像天鹅与花朵那样,能坚守至开花结果之时。特喜欢这首的词以及袁田轻俏的演唱。</h3><h3> 《声音消逝的地方》这首据的主创所写,起因是一则社会新闻,女人被施暴后刺耳的尖叫无止无终……前半部分的“噪音”,让人就想“离开这里”,如词所写,只想马上离开这里。 此事件作为一个点,诉与人面对不好事件、是非之地的逃避及厌恶之心。“ 耳朵已不想再听,令人心碎的坏消息,无法坚强我的脆弱,只想离开这里, 无法冷漠的脆弱,只想马上离开这里。 ”</h3><h3>个人非常喜欢这张专辑,不够“暗民”,却也“暗意满满”,初听时不会一下子就抓心,有些若即若离的“扯心感”,听多几遍渐渐迷上,属耐听细品之作,总会有能抓住人的点。</h3><h3>仅表达个人拙见,不够之处请谅解,最后再次表达对袁田喜爱以及该团队的支持,遇雨而生!</h3> <h3><br></h3><h3>本篇编辑 书法:袁赤</h3><h3>图片文字资料:索自网络</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