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眉间雪》

专属天使

<p>&nbsp;</p><p><br></p><p>&nbsp;</p><p><br></p><p>《眉间雪》</p><p><br></p><p>&nbsp;</p><p><br></p><p>&nbsp;</p><p><br></p><p>那是我童年的梨树</p><p><br></p><p>春野上薄雾淡绿。溪水宛转,生出些许默片的奇异</p><p><br></p><p>奇异。是坡地上那个醉心于萝卜花的农人</p><p><br></p><p>奇异。是桑叶覆盖下艳骨的坏念头</p><p><br></p><p>那是我童年的梨树</p><p><br></p><p>它不需要人陪</p><p><br></p><p>每一个经过它的人,都是一片白花瓣</p><p><br></p><p>&nbsp;</p><p><br></p><p>★天使浅谈:</p><p><br></p><p>首先我对梨树本身是有童年印象的,所以我对这首诗的头一句就有一些感同身受。梨花很小,远看白如雪,但其实它有一些淡粉的,即便只有一棵梨树,梨花也能给人一种雪花弥漫的错觉,静静得像一部默片,但凡能想象得到的人,我想都会为之倾心。</p><p><br></p><p>但这是我眼中的"奇异",那么诗人眼中的呢?在第二节,说了梨树的生长环境,我记忆中的梨树,没有溪水,也没有坡地,而是在菜园边,诗人写到"醉心于萝卜花的农人",想必此处梨树亦近菜地了,这就更给我一种亲切感。诗人又提到了"桑叶",桑树叶我不太熟悉,桑葚我倒是见过,不过季节不同,而且我见过的桑葚树也大体不比梨树高大,不能"覆盖",当然是我孤陋寡闻了。</p><p><br></p><p>但是接下来诗人写到"艳骨下坏念头",这一句使得之前营造的浪漫与祥和多少有点违拗之处。那么"艳骨"作何解?唐代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里有句"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指的是香消玉殒的西施,如今连身骨都成土了,是代指已逝丽人。艳骨的字面意思应该是美丽到骨子里,这似乎说得通。但是"坏念头"作何解呢?难道说有人觊觎这梨树,产生了坏念头?可是诗人没有提示(至少我没发现)。</p><p><br></p><p>但我这人容易想的多,我想起儿时自己家的梨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梨子满当当,常常能摘下来好几口袋,那年代本来物质匮乏居然都不卖,却成袋的送人,乡里乡邻也因此相处得十分融洽,堪称民风淳朴了。近年以来,梨树没了,想吃你就要去超市才看得到,必须得付出"代价",我由此联想到"桑叶"居然有"商业"谐音!当然了,这只是我的联想,我觉得我们看诗,有时看的不是诗,而是能看到我们自己,甚至看到诗人没有说的那些事(抱歉,现在开启瞎侃模式)。</p><p><br></p><p>回到诗中来,且忽略上面的问题。随着诗人的思绪,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诗人写到"它不需要陪",它是梨树吧?"不需要人陪"的前提是必然曾经相陪,我们知道谁都不是生来就孤独的,这是"我"童年的梨树,必然它有过"我"。第二节说过有个农人,那"农人"也许是栽培过梨树的人,也许是"我"的家人,"我"加了引号,当然是指诗人。再说一句题外话,梨树由于状白胜雪,自古有人颂之,哪怕我们平常人、不读书的农民伯伯,闲逸之余抑或耕田归来,偶然路过一片梨花满头,大概都会有驻足欣望之情。要么有所感思,要么垂羡万分。这,算是"坏念头"么?</p><p><br></p><p>"它不需要人陪",但必然还会有许多人陆陆续续的经过它,就像童年固然不在了,但必然又有无数个人"童年"纷纷走来,走向哪里,却不知了,正如那片雪白的梨花般,最终消失在时间的无涯之中。它虽消失了,却有人记着它,人消失了,也必然有曾经的伴侣会记着自己呢!</p><p><br></p><p>"眉间雪",眉间纵有万事纷扰,终也不过随一阵记忆如雪,渐冷渐淡,渐行渐远,结果唯有书之。</p><p><br></p><p>以上是我的读后感,虽然没有正确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技巧云云,但我似乎找到了自己记忆中一些可以诗化的东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