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自己和高洪达先生初次相识大概在十几年前的一次球友聚会上。一天上午十一点左右,在俱乐部打完乒乓球后,一位比较熟悉的球友执意邀请我和几个一起打球的球友到酒店喝酒,我们刚一落座,便见进来一位陌生长者,头戴一顶白色太阳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身穿一身黑色运动套装,双手抱拳朝大家致歉道:"不好意思,来晚了!"见大家纷纷站起和这位先生握手寒暄,尽管对此人不熟悉,出于礼貌我也不得不站起来和他握了握手。做东请客的球友见我们好像不认识,便给我介绍说:"这位是高洪达先生,曾在我们第一人民医院任内科主任,退休后经常打乒乓球,水平还不低呢!"我朝高先生连连点头致意:"久仰,久仰!"因高先生年龄最大,请客的球友执意让他坐主陪,他谦让了下,便摘下头上的太阳帽在主陪的位子坐下,我坐在他身边,仔细地端详着这位先生:面庞消瘦,肤色白皙,鼻梁很高,头顶光滑,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嘴唇很薄,一看就是能说会道的样子。几盘香喷喷的热菜上桌后,球友们让高先生说几句祝酒词,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他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朝我道:"今天在座的都是老球友,只有这位王老弟初次见面,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嘛,以后咱们就是熟人了。"然后清了清嗓子说:"我赋诗一首为大家助兴",高先生略作沉思,开口道来:"今日名士格外多,旧友新朋傍酒桌。酒逢知己千杯少,高举酒杯喝喝喝!"大家齐声叫好,端起酒杯,大口畅饮,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高先生又站了起来再次当场赋诗:"厅堂华丽笑声扬,乒坛精英聚桌旁。推杯换盏来祝福,球友情谊万年长!"高先生话音未落,又博得一阵喝彩声。初次见面,高先生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即席赋诗,令人惊叹。后来我们接触机会多了,经常在酒场聚会,每次他都当场赋诗几首,使酒场气氛格外活跃,他走到哪里,就把欢乐和笑声带到哪里,让人从他这里获得阳光、快乐和健康。</h1><h1> 我 和高洪达先生认识以后,对他的基本情况想作更多的了解,但是他很少谈及自己的过去,后来从朋友和球友们的口中对他的家庭和经历才有所了解。高洪达先生的父亲高若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历城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历城县文教科长,章丘三中校长,章丘一中校长,是我们章丘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名人。高洪达先生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爱人朴实贤惠,是孝敬老人的模范,无怨无悔细致入微地照顾八九十岁的公婆饮食起居直到去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章丘从事教育行政工作,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女儿更是优秀,是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硕士生导师,后受聘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医学中心从事科研工作。</h1><h3><br></h3> <h1> 高洪达先生一家人</h1> <h1> 老帅哥高洪达先生</h1> <h1> 高洪达先生受家庭环境影响,非常聪明,多才多艺,青少年时期就展露出过人的天赋。上世纪六十年代上中学时曾连续三年获得泰安地区百米竞赛冠军,成绩为11秒5,代表地区参加省运会。为了提高起跑反应去打乓乓球,没想到竟然在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单打第五名的成绩,打篮球是县代表队队员。高中毕业时赶上"文化大革命",作为下乡知青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几年后落实政策被分配到工厂上班,干过木匠,学过翻砂,但他不安于现状,在工厂边工作边自学医学知识,后调入乡镇卫生院从事内科治疗工作,考取了内科主治医师资格,后再考取副主任医师资格时要求必须有医学院毕业证才能报名,后经朋友帮助取得医学院毕业证书,报名后经过省卫生厅考试,章丘竞争上岗考试,获得副主任医师资格。在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注重研究总结,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并出版了两部医学专著,可以说是事业有成。</h1> <h1> 高洪达先生退休后并没有意志消沉,得过且过,悠闲度日,而是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驿站,在家庭,在社会,发挥余热,倾情付出。在家中,他是孙辈的仆人,是老人的孝子,是爱妻的助手,是子女的导师;在社会,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他将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糅合在一起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为人们讲解医疗保健知识,让更多的人更健康。</h1><h1> 退休后的高洪达先生依然好学上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临近退休时,突然特别羡慕会写文章的人,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尝试着写了一些小作品。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尽管他天赋异禀,非常聪明,但是毕竟没有文字基础和写作功底,想在短时间内就写出好文章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他有一股执着求知的欲望,又开始攀缘艰难的写作之路。不间断的练笔写作,并结识了省市不少作家文友,得到他们的精心指点,受益匪浅,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期间多次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各报刊杂志社去求教编辑并期望发表,因作品质量尚未达到相应水平,一次次无功而返。但是高先生毫不气馁,屡败屡战,成了报社的常客,由此感动了编辑,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指导。对文学和写作的热爱和痴迷,使高先生又有了新的人生目标和前进动力,注意观察生活,常和文友切磋,即使走在路上,或乘坐公共汽车时也在推敲斟酌词句,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解努力,他的作品终于被报刊采用刊登,此后便经常见诸报端。高先生的写作欲望更进一步激发出来,一发而不可收拾。散文、诗词广泛涉猎,工作经历、家庭生活见触笔端。2012年9月他的第一本文集经"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亲自骑自行车到俱乐部赠送我一本留念。2013年赴美探亲一年期间,他又写下了几十篇反映异国风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的文字,于2014年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又专门签上名赠送我一本。不到两年时间竟然出版了两本书,就是专业作家也不过如此,真是令人钦佩。</h1><h1> 高洪达先生的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精神,让我这个文科本科毕业生自惭形秽,我遂以他为榜样,提起笔来,以自己的童年往事和家庭琐事为题材,陆续写下了百余篇文字,其中有三十多篇被报刊杂志采用,后来又选了七十多篇编辑成书。</h1> <h1> 老两口在美国</h1> <h1> </h1><h1> 不过要说退休前后的感觉完全一样,也不符合实际,高洪达先生在医疗岗位上忙碌了几十年,退休后乍一闲下来有一段时间也感到很不适应,闷在家里孤独寂寞,落落寡合,失眠、腰椎病也接踵而至。善解人意的儿媳见状给他买了一副高档蝴蝶牌乒乓球拍,动员他出去打球活动。从此他便经常去老年健身中心打乒乓球,每天都和球友同场竞技,切磋球艺,他那魔术般的飘忽不定的发球,常让对手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逗得球友开怀大笑;他的大力扣杀、严密防守则赢得球友阵阵喝彩。此后又渐渐喜欢上了乒乓球,打乒乓球成了他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退休后的寂寞失落和失眠、腰椎病都一扫而光,精力充沛,步履矫健,精神焕发。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比赛时打球拉球越来越费力,他便借鉴别人的做法改成长胶打法,边打边琢磨,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打法,让对手很不适应,过去一些常赢他的对手也经常败下阵来。高先生是一个生性要强,敢于挑战的人,不干则罢,干就一流,为了尽快掌握长胶打球技术,他多次去济南市区向全国长胶大联盟山东分会会长、金牌教练杜元平求教,并邀请杜教练亲临章丘指导。他还从电脑上一遍遍的认真观看揣摩全国著名的长胶大王黄建疆讲授的如何打长胶的视频录像,并不顾旅途遥远专门赶赴河南信阳参加长胶培训班,见到了仰慕已久、闻名全国的长胶魔术师黄建疆,当场接受大师指点,球技突飞猛进,被球友们称作是章丘长胶第一个全台进攻者。在章丘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连续两年获得七十岁以上组冠军。</h1> <h1> 邀请杜元平教练来章丘指导</h1> <h1> 在河南接受黄建疆大师指点</h1> <h1> 高先生使用的怪拍(四面进攻)</h1> <h1> 章丘参赛屡获佳绩</h1> <h1> 我们俩十年前同台竞技的场面</h1> <h1> 高洪达先生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口头表达能力非同一般,只要他一开口,中间从不停顿,插科打诨,嘻嘻哈哈,一串串,一套套的,任你三五个人在场,谁也插不上话头,只有乖乖聆听的份。他的打油诗更是一绝,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并且生动形象,表述准确。无论什么场合只要他在,就不会冷场,始终充满欢声笑语。例如他对自己的描述:"太阳帽下一帅男,让人看了挺养眼。年过七旬似青年,不信你就瞧瞧俺。" "秃顶高鼻帅气貌,挥拍击球人称道,拙诗自我道祝福,古稀之年更妖娆。" 对自己秃顶的自嘲:"中间就像滑冰场,四周发似铁丝网,一轮明月照九州,天上有月我发光。" "晨起照明镜,发少美尊容,日月将我宠,照顾我谢顶。" 对自己打乒乓球场景的描述:"乒乓球,小而圆,它把我们友谊连。你也推,我也挡,来来往往,情深谊长,长,长,长。笑眯眯,一比一,喝彩阵阵竞争激。情悠悠,醉心里,销魂忘尘,情迷心喜,喜,喜,喜。" "夺冠咱又成第一,七十三岁创佳绩,梅经苦寒暗香至,剑自厉磨锋更利。"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好多,举不胜举。</h1> <h1> 高洪达先生善于交际,人脉很广。无论是满腹经纶的文人,还是目不识丁的粗人,他都能交为朋友,而通过他我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只要是他请客做东,便提前一天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参加,每次我都欣然应邀。他邀请的客人一般都是球友和文友。他的球友大多我也十分熟悉,酒场上推杯换盏,猜拳行令,好不热闹。第一次参加他的文友聚会时我则一个也不认识,不过经他一介绍我便对上号了,都是我们当地很有名气的作者、省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己经常在报刊杂志上见到他们的大作,有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在《大众日报》、《山东文学》频频发表诗作,有的二十多年前就创作出版了很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还有几位气质优雅、谈吐不俗的女性作家,和他们在一起交流的确受益不浅、收获颇多。后来我尝试着写了点东西发给他们,他们都认真审阅,悉心指点。看到自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字后,他们都及时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和鼓励。自己能够结识这些文友,多亏高洪达先生的引荐。2017年11月份的一天,高洪达先生给我来电话说从北京过来一个章丘籍的画家,晚上请他吃个饭看我能否有空作陪,绘画自己是门外汉,但是能认识在首都北京作画的画家自己当然觉得很荣幸,我便慨然应允,并提前一刻钟赶到酒店,见高洪达先生和几个熟人正在坐着闲聊,我和他们寒暄了几句,老高接了一个电话说画家到了他下楼去迎接。几分钟后老高领着一位五十多岁的陌生男士进来,给大家介绍:"这位是从北京来的知名画家李明栋先生,还是我们的章丘老乡呢!"大家纷纷起座和这位画家握手。这位李先生身材不高,略显消瘦,穿一身宽松的黑色中式衣裤,脸色略微发黄,眼睛小但炯炯有神,黑油油的长发披在脑后及肩上,纯粹艺术家的发型,朴实的装扮,地道的乡音顿时让大家顿感亲切,不觉得局促。通过席间交谈了解,李先生系实力派山水画家,代表作《日晖》、《白蛇传》等作品多次获得世界华人画家展出金、银奖。李先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作画,在我们城区还有自己的画室,每年都来呆一段时间。后来李画家来我地时,自己又和他聚了几次,觉得他人很朴实,没有什么架子。</h1><h1> 今年四月初的一天高洪达先生电话告诉我让我给他陪来自北京的五十多年未见面的章丘一中老校友吃顿饭。在酒店一见他这位老校友自己觉得面熟,身材高大魁梧,身高超过一米九,宽大的国字脸,浓眉大眼,气宇轩昂,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握手落座后,高洪达先生给各位介绍他这位多年未见的校友: 名叫胡建国,军人运动员出身,上世纪七十年代济南军区篮球队员、八一体工大队手球运动员,曾多次获全国冠军,后任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社会体育中心主任,中国曲棍球、棒球协会主席,是我们章丘在国家体育界的最高行政官员。我心想咋这么面熟呢,原来我和胡建国在五十多年前也曾认识,只是随着岁月流逝,模样变化太大而互不认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父亲和胡建国的父母都在章丘药材公司工作,胡建国的父亲是公司经理,母亲是一般职工,他们对我父亲评价很高,关系一直不错。胡建国比我大四岁,小时候我们还在一起玩耍过。那晚我们俩聊得格外亲切,他和高洪达先生也聊了很多,并送给老高一身运动服。</h1><h1> 高洪达先生和这两位名人其实并不多么熟悉,却能把他们请到小酒馆里喝酒叙谈,足见他的交际能力和人格魅力。</h1><h3><br></h3> <h1> 李明栋画家及部分画作</h1> <h1> </h1> <h1> 胡建国主任工作照(可惜那天晚上未和他留个影)</h1> <h1> 自己能结识高洪达先生这样的朋友是种缘分,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他那种乐观开朗、无忧无虑的心态,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善于交友、广聚人脉的能力,更是值得我学习。祝高洪达先生天天开心,健健康康,愿我们的友情与日俱增,地久天长!</h1><h1><br></h1> <h1> 我和高洪达先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