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老门东,因地处南京京城南门(即中华门)以东,与老门西相对,故称“门东”。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明朝这里成为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清末以后,老门东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b></h3><h3><b> 我多次到老门东这里游玩,或穿街走巷、品尝小吃,或休闲访古、了解历史典故。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有一定的收获,尤其看见穿着明清服饰行走在小巷中的拍照游客,感觉好像穿越了时空,又回到了那个民居时代。</b></h3><h3><b>提示:</b>免费开放游览。</h3> <h3><b> “结庐市隐”水榭,亭角飞檐高挑,亭柱有联:“闲情何必林泉觅,风雅自由市井吟”,预示古城居民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淡然心态。</b></h3> <h3><b> 老门东三条营胡同西口北侧第一家是傅善祥故居。傅善祥(1833年-1856年?),南京人,傅槐之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读经史。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才,傅善祥报名参加女科考试后,高中鼎甲第一名。</b></h3><h3><b>提示:</b>故居目前暂未开放。</h3> <h3><b> 在老门东箍桶巷,有一座徽派建筑风格的雕花楼—金陵覆兴园,在这里,你可品尝多种老南京口味的传统美食。金陵覆兴园始于1911年,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辛亥革命光复了,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取名“覆兴园”。</b></h3> <h3><b> 南京在明、清两代设有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因安徽居长江上游,习称上江;江苏处长江下游,故称下江。上江考棚是安徽举子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预试考场和居住之所,多由安徽士绅集资建造。曾几易其地。清同治四年,上江考棚迁于此地,至今地名仍称上江考棚。</b></h3> <h3><b> 边营地名历史悠久,史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修建南京城墙兵夫宿食,在此处盖起东、西向三条营房,依次称为边营、中营、三条营。</b></h3> <h3><b>骏惠书屋</b></h3><h3><b> 坐落在老门东边营的一处老宅里,这座宅子有六百年的历史,是古时候安徽考生到南京参加考试前读书、休憩之地。骏惠书屋拥有完整的徽派建筑格局和繁复精美的雕花,被誉为“南京第一木雕楼”。书香与古风结合在一起的设置,让无数读者都慕名前来。</b></h3> <h3><b>蚣蝮</b></h3><h3><b>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龙的九子之一。因好水,又名避水兽,人们按其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据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保护四方平安。在老门东越剧博物馆门前古井旁和结庐市隐水榭水池岸边均有此雕像。</b></h3> <h3><b> 南京越剧博物馆作为江苏首家越剧博物馆,收藏有半个多世纪以来见证南京越剧艺术发展的数百件珍贵展品,“安琪工作室”以及“竺派艺术传承工作室”也在此落户,打造集越剧文化传播、越剧名家创作、越剧戏迷交流为一体的越剧艺文空间。</b></h3> <h3><b>芥子园</b></h3><h3><b> 是李渔在康熙七年营建的私家花园。李渔被后人称之为文学家、戏曲家、园林建筑设计师,是休闲文化的先驱者。他有自己的家庭戏班,以芥子园为基地先后到诸多省市演出。又开了书铺编辑刻印出版,其中《芥子园画谱》这本当了300多年的国画必修课本,就是由李渔资助倡编的。芥子园因占地不足三亩,遂被李渔戏以“芥子”冠名,在其精雕细琢之下,呈现一派“壶中天地”的意境。被称为是园林史上最小且最为经典的园林之一。</b></h3> <h3><b> 李渔一生没有做官,芥子园里的生活是李渔一生最惬意的日子。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或许因为负担太重、开支太大,或许因为书铺经营不善,芥子园终因入不敷出而日渐颓败。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春天,67岁的李渔举家迁回杭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正月十三),古稀之年的李渔在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b><br></h3> <h3><b> 随着李渔离开南京,芥子园渐渐衰败了,后几易其主,迭经洗劫,终于湮没,至民国初期已是一片菜园。虽渐行湮没,但芥子园对我国戏剧界、美术界、园林界、出版界等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经一些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及李渔后人的建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5月开始动工复建,2018年末,这座金陵名园又重新向世人展现。</b></h3> <h3><b>提示:</b>成人票:20元,60-69岁老年人半价,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