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天地(37)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孝道”无论在哪个朝代,生在哪个国家,哪个人来当国家领导人,都要大力倡导孝道。大国家如此重视孝道,小家庭是最直接的受益人,更加应该弘扬孝道、努力践行孝道。感恩父母生养之恩,孝养父母,孝行天下。没有孝心之人,寸步难行。孝道失传了,家庭不和睦,社会就动乱,世界永无宁日,实现世界和平简直是空谈。孝是做人的大根本,人的生命来自父母,对父母不孝不养,等于与父母断绝关系,生命中断,无法连接,意味断了续命。殊不知,子孙后代就是延续生命。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女娲造人补天,天不会灭绝人类,行孝道之人就会感动天地,天必佑之。孝为德之本,人们要始于孝道,完善自我德行,这是做人根本。只有孝敬父母的子女,才能有德性的子孙,这些子孙都是“孝子贤孙”。正所谓“孝子贤孙”就是:“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孝子贤孙,代表中华民族后代尊敬父母的有德行子孙。对父母孝顺的儿孙,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家族繁荣。</p> <p class="ql-block">《群书治要》第三册卷九“孝经篇”记载: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曾子)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得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领导者)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读书悟道,“孝道”始于侍奉父母,扩大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最终成圣成贤,回归本善。尽孝的原则,不要忘记自己的祖训家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p> <p class="ql-block">孝道范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本篇作品选自《二十四孝》整编十二例与众分享,整编中的内容如海水无有增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历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张三增点内容,李四减点内容,增来减去,历史将会失真。故创作时,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谨慎用字,保持真实。特别历史典故,要原汁原味,方能取信于民。孝道范例,老生常谈,让孝永不失传。</p> <p class="ql-block">一、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已故,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 部落首领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大家都推荐舜。尧决定先考察舜,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屋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挖井,舜跳下井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再次安全地回到了家。舜心中明知瞽叟、后母和象合计害他,但仍然和过去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弟弟,并没有一丝埋怨。因为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平民直接提拔为帝王纯粹孝感天佑之。</p> <p class="ql-block">二、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对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尝汤药,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他是皇帝中的大孝子。</p> <p class="ql-block">三、啮指痛心。周朝有一个叫曾参的人,是孔子的学生。此人品德高尚,孝顺父母。孔子认为他可通孝道,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关于孝的问题,为后人留下许多关于孝的言论。有一次,他吃过午饭便到山里砍柴去了,他母亲一个人在家里。他刚去不久,家里忽然来了几个客人。按习俗,男人不在家,女人不接客。母亲着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哎,要是曾子这时候能够回来就好了。”她这样想着,并在心里焦急地盼望着儿子的出现。可是等啊等,等了好长时间,还不见儿子的身影。情急之中,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知道母子的血脉是相通的,于是就用牙齿将自己的一根手指咬破。果然,曾子在山里就忽然感到一阵心痛,他料想家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急忙挑着柴回家。回到家里,客人还没有走,曾子便帮着母亲招待客人。待客人走后,曾子跪在母亲膝前,请母亲告诉他为什么家里来了客人他会心痛。母亲便向他解释道:“因为客人来了以后,又不能招待客人到家里,我见你尚未归来,就咬破手指,我想你必定会有感觉,能早点回来,帮助招待客人。”“啮指心痛”,实是母子连心的神奇感应。</p> <p class="ql-block">四、百里负米。仲由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担心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于是为了能让年纪大的父母吃上白米,他决心去百里之外的沂河背米。辗转来到沂河买上米往回走时,仲由已饥肠辘辘,而带的野菜团子已吃完。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来说,没点东西下肚怎么能行?饿极了他就到路边人家的地里,捡拾人家收完豆子扔在地里不要的豆叶吃。一百多里的回家路走了整整四天,竟没有舍得吃一口袋子里的白米。父母去世后,仲由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楚王对他很器重,摆了酒席为他接风。看着满桌的酒席,仲由痛哭失声,向他道贺的官员问其何故,就连在座的楚王也表示不满。仲由连忙离席说:“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一时间,宴席上鸦雀无声,包括楚王在内在座的所有官员都为仲由的孝心所打动。仲由即子路,是孔子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五.卖身葬父。汉朝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贫如洗,父死时无力办理丧事,乃卖身贷钱埋葬父亲。 葬亲事毕,往买主家偿工途中,遇一妇女,求董永娶为妻室,并与之同往主家,买主令织缣三百疋(匹)以抵偿贷借款项,因得该妇女之助,仅历时一个月,即完成工作,归途行至前相遇之槐树下,该妇女遂辞别董永而去。 相传该妇女系七仙女,因董永之孝心可感,乃得天助。</p> <p class="ql-block">六、哭竹生笋。三国时代,有一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幼年丧父,母亲年纪老迈,身患重病 ,时逢冬月,风雪交加,未有竹笋,但母亲思食笋煮羹,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因其孝感动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做羹供奉母亲,食毕疾病竟得痊愈。</p> <p class="ql-block">七、扇枕温衾。汉朝有一孝子黄香,年仅九岁,母亲逝后,日夜思慕,乡人称赞他为孝子。 黄香亲自操作勤劳辛苦之事,一心一意侍候父亲,恪尽为孝子之道,夏天暑热,为其父扇凉枕席,冬天寒冷时。 即以身先行温其之被褥。 其行被太守刘护得悉,以年仅九岁即知孝亲,荣获表扬。</p> <p class="ql-block">八、卧冰求鲤。晋朝时有一姓王名祥之人,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之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继母朱氏时常欲食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乃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p> <p class="ql-block">九、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颜回)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p> <p class="ql-block">十、鹿乳奉亲。郯子是我国东周时期郯国这个小国家的国君,他的孝名远近传播。他的父母已年迈,都患了很严重的眼疾,为此,郯子非常焦急,为了救治父母的病他想方设法四处求医。他听医生说,治这种病最好的办法是食用鹿乳。但是,鹿乳在市场上不能买到,到哪儿去找?即使到深山里去找,鹿见到人就逃走了!怎么办呢?郯子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化妆,找来—张鹿皮披在身上,还在头上安装了假角,然后趴在地上左蹦右跳的,远远看去,极像一头顽皮的小鹿。郯子就这样扮成小鹿,学着鹿走路的样子,学着鹿“呦呦”的叫,骗取鹿的信任,混进了鹿群中,取母鹿的乳汁给父母亲治病。有一次,混在鹿群中的郯子忽然发现林中有一支箭对准自己,顿时意识到,那是猎人的箭,猎人并不知道他是“一只假鹿”。慌忙中他赶紧站起来,迎着利箭大喊:“别射!别射!我是人!我是来取鹿奶回去孝敬父母的。”猎人仔细一看,原来真的是一个人,幸好没有射箭。猎人得知郯子取鹿乳的事,非常感动,就帮他一起挤出鹿奶,并护送他出山。从此郯子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十一、怀橘遗亲。后汉陆绩,于六岁时,往九江谒见袁术,术以橘子招待,绩竟暗怀二枚橘子,告别跪拜时,橘子堕地,术责陆郎因何暗怀橘子,绩跪答称: [吾母生性极爱橘子,欲持返孝敬母亲]。 绩年仅六岁即知尽孝道,术称为奇事。</p> <p class="ql-block">十二、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 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心。一次为双亲挑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p> <p class="ql-block">将之上十二范例,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字箴言,这十二字箴言,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放在第一“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教学,《礼记·学记》是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教育指导方针,清楚明白地写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如此,家庭也是如此。家庭什么最重要?孝最重要。“教”由“孝”“文”组成,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仓颉造字有智慧,“教”字义是孝文化。世间人不愿接受老祖宗“孝”教育,跟禽兽有什么差别?可能比禽兽还要狠毒。孝感动天地,不孝人唾之。</p> <p class="ql-block">人人行孝道!家庭还乱吗?团体成员还争吗?还有那么多人告上法院吗?人人都有安全感。我们细心观察身边人,凡是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子女肯定能读书且外出领国家工资,就算读书少也有智慧,无论做什么事都顺利。发现这些家庭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子女特别孝顺父母。心存孝念,天必佑之。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孝顺,领导提拔干部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这种人。提拔这种人,带坏一个单位,影响一个地方,将来必定是一个祸害,因为他与人打交道,纯粹是利益关系,没有感恩心。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他怎么会对提拔他的人有感恩心?肯定没有!反而埋怨所提的职位不够大。</p> <p class="ql-block">家庭比作一棵树,老人比作树根,子孙比作枝繁叶茂。家庭兴旺发达,靠什么?要靠把树根养好,浇水、施肥、灭虫除害,加强护理等,这棵树就枝繁叶茂,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我们所有的成就,不要以为自己水平很高,不以为然,其实是祖上积德深厚庇佑我们而已,是祖宗“厚德载物”加上“自强不息”缘故,所以,我们要对祖宗和父母深切地感恩,务必落实孝道。“孝”字是个符号,是代表真心本性。这个字上是“老”,下是“子”,合起称为“孝”;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孝从“度母亲”做起,婴儿时不离母亲怀抱,受到母亲照顾直至长大成人,母亲恩德无与伦比,讲孝第一个是孝顺母亲。</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核心十二个字就像十二层大楼,根基在哪里?根在孝,孝是第一层,悌是第二层,和平是最高层。中华文化能够传承五千年而不衰,靠的是什么?孝悌而已。在家要尽孝道,出外要行悌道,行为谨慎,言而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人们希望家庭世代兴旺,也希望国家强盛不衰,乃至世界永久安定和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落实孝道做起。</p> <p class="ql-block">孝养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真诚的孝心,孝养父母,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能出类拔萃,这是父母之志。我们应该及时把握因缘,趁父母还在的时候,好好孝顺父母,了解父母生活上的需要,让父母衣食住行没有匮乏,生老病痛有所依靠,给予心理上安慰,满足父母精神、物质上的需求,让父母以有儿女为荣,母以子贵,这是为人子女的义务。错过日落可以重来,错过雪花可以等待。错过孝行,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错过,后悔莫及。</p> <p class="ql-block">人生只有一次父母缘,父母亲恩难回报,舍弃生命也还不清,行孝趁早莫延迟。孝顺父母,虽不求回报,但不求而自得,乃是天之道也,舜帝便是好例证。父母是世间上最大的福田,善待父母,供养父母,所施虽少,获福宏多。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做子女要以《二十四孝》为榜样,在强健时尽孝,行孝道不必要选择黄道吉日。当父母需要儿女的时候,希望儿女给父母的不是眼泪,而是孝道的担当。</p> <h3>作者:黄勇哲</h3> <h3>2019年11月20日</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