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有感】

【☀岁月🌙】

<h3>我喜欢读《红楼梦》。如果说评,我是没有资格的,但我阅读《红楼梦》像大多数红学爱好者一样有许多想法。我认为,《红楼梦》虽然80回后佚失,但它是纯天然的美。就像美玉,总有瑕疵,能给人无限想像的空间。《红楼梦》就是一块遗失在人间的宝石,始终散发出它耀眼的光芒。</h3><h3>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没有哪一部作品像《红楼梦》一样对人民大众影响之深,人们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可以说《红楼梦》耗尽了曹雪芹毕生心血,同时也是他一生之中最大的精神支柱。脂砚斋批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磨一剑,出鞘便不同。一个作品经过作者的不断打磨,达到前无故人,后无来者的登峰造极境界。脂砚斋见证了整部作品的完成过程,说明《红楼梦》是有完整版的。脂砚斋在批注里这样写到:“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脂砚斋本人曾经多次腾写过原稿。还有狱神庙一章主要以大篇幅写茜雪的。脂砚斋批注:“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这一章着重写重情重义的茜雪在贾宝玉落难时,到狱神庙对夕日侍候过的主人进行安慰帮助场景。脂砚斋的批注为我们今天研究《红楼梦》提供了珍贵资料。一部伟大的作品生不逢时,一出现就成为禁书遭禁,人们只能通过手抄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就像再厚的雾霾也遮不住太阳的光辉一样,1792年这部惊世之作出版问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宝贵遗产,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也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占居了重要席位。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h3> <h3>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评《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留给世人的稀世文学珍品,是光彩夺目的世界级“文化国库”,是永远值得国人骄傲的文化遗产”。</h3><h3> 鲁迅评《红楼梦》时说:“一个伟大作家所写的作品之所以不朽,在于它的内涵超出了凡人的见识”。</h3><h3>曹雪芹出生在200多年前一个有着显赫地位的没落贵族家庭,童年过着无尽奢华的生活。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的宿命。贾宝玉梦游警幻宫时,所见所闻已经暗示了四大家族命运结局,以及十二钗正册、十二钗副册,十二钗又副册的命运结局。由于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曹雪芹的父亲被罢官,家产被抄没,曹家从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曹雪芹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一个享尽荣华富贵,在众心捧月和粉脂堆里长大的公子,一夜之间成为家图四壁,生活艰难的落难人,这巨大的反差要沉受怎样的心里打击。曹雪芹一生命运多舛,晚年痛失爱子,在贫困交集中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红楼梦》里贾家的兴衰史正是曹家当时兴盛和衰败时期家庭的真实写照。“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他的生命价值在于恰逢苦难中得到延续和升华,并迸发出巨大光芒。他倾尽毕生精力,写就了一部不朽之作--《红楼梦》。按毛泽东主席说的:“既要把《红楼梦》当小说看,又要当历史看,它是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缩影”。曹雪芹精通诗词、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它是一个驾驭文字能力高超的文艺巨匠,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不管是大人物或是小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如王熙凤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贾宝玉见林黛玉第一面时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语言朴实无华,入木三分。《红楼梦》第一回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h3> <h3>”这是对整部著作的总结,也是给人无限想像的空间,像未知的宇宙一样让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h3><h3>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充满哲理,有禅意,又有辩证法思想。</h3><h3> 虽然是小说但曹雪芹用了写实和自叙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没落贵族的场景再现,《红楼梦》里人物多是有原型的,其中包括作者本人。“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霄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预示着繁花过后,衰败必然到来。从小说一开始就预示着这是一个喜剧开始而悲剧结束,虽然是悲剧可不影响作品牢不可破文学地位。</h3><h3> 《红楼梦》一部让所有中国人痴迷的宏伟巨制,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泛起五彩斑斓,他的光辉将普照中国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h3> <h3>文字:胡学武</h3><h3>编辑:闫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