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我做起,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崇尚英雄、怀念英烈,发扬革命英烈不拍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工作岗位,敬业奉献、奋力拼搏,以突出的工作业绩告慰革命志士的英灵。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让我们铭记革命英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彭雪枫在鹿邑</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彭雪枫将军(1907 9-1944 9),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他投身革命20年,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br></div> 驻守在鹿邑县王皮溜刘大庄新四军留守处部队撤退时,遗留下的照片。由刘大庄支部书记提供。 1938年9月底,彭雪枫将军受河南省委指派,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00余人,挺进豫东敌后,开辟豫皖苏边区敌后根据地,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战,扩大抗日力量。1938年11月,彭雪枫将军为了打开豫东抗日工作局面,在鹿邑县王皮溜镇刘大庄村刘乾德家,建立了新四军留守处,许遇之任留守处主任,程朝先任副主任。留守处共30名战士,60多名伤病员,备有无线电台一部。 彭雪枫对留守处的任务作了3条指示:1.筹集资财,以供军需;2.对当地开明绅士开展统战工作;3.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发动群众,动员青年参军,扩大抗日武装。新四军留守处在鹿邑仅仅活动了五个多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在这150多天里,永远留在鹿邑人民的心中。 它为游击支队的东进抗日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它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抗日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心血;它为发展抗日武装,坚持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根据地提供了人力和物质条件;它为统战工作,团结教育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打击敌伪,支援前线,保卫群众安全,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魏凤楼在鹿邑</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魏凤楼(1896~1978),男,汉族,河南省西华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1938年9月,魏凤楼率部进驻鹿邑,任鹿邑县县长,改造旧政权,发展经济,为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敌后,在经济上、物资装备上作了积极准备。魏凤楼在鹿邑期间,开办了两期抗日干部训练班,招收知识青年集中培训,结业后分到乡下做抗日宣传工作;还组织自卫团、妇女会、儿童团和剧团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下令禁止睹博、禁止吸食毒品、取缔娼妓、兴办福利事业、赈济饥民等。魏在鹿邑虽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却给鹿邑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鹿邑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鹿邑县退休干部刘瑞云,为追忆革命先贤,通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辛苦努力,查阅无数相关材料,创作出40余万字的长篇章回小说《魏凤楼传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张爱萍将军在鹿邑</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是我党我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驰骋豫东东皖北。其中鹿邑县就是他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之一。<br>1938年11月间,根据党中央关于要把工作重点转向豫东,创造豫皖苏边区新局面的指示,张爱萍来到豫东一带,以鹿邑为基地,领导统战工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br>为了开展统战和抗日救亡工作,他以中共豫皖边工委书记的身份,担任魏凤楼部参谋长一职,帮助与我党协同抗战的魏部,建立党组织,整顿部队,改造政权,使魏部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有了明确的方向,战斗力大为加强,更好地适应了抗战的需要。<br>为了培养抗日干部,张爱萍还在鹿邑举办了抗日干部训练班,亲任教育长,为学员们讲授“游击战术”课,讲述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重要著作,为我党培养了400多名抗日优秀干部。<br>张爱萍在鹿邑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魏凤楼部军费不足,特别是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鹿邑以后,军饷供应更加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一方面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日;另一方面,让魏凤楼同志利用县长的合法地位和各种统战关系,采取各种机智巧妙的手段筹粮筹款。他的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使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鹿邑得到了很好的休整,为游击支队的发展、壮大和继续东进提供了有利条件,还使得魏部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成为豫东抗日的光辉典范。<br>1939年1月,鹿邑县城第二次沦陷,张爱萍巧施雪夜奇袭计,顶风冒雪,黑夜乘敌人不备,带领部队协同魏部一举收复县城。同年3月,日伪军第三次侵占鹿邑县城,张爱萍组织新四军游击支队驻鹿邑留守处安全转移,并率部队100余人在城西南沙江山一带阻击日军,支援魏部,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反动气焰。1939年7月,张爱萍奉命率领部分干部奔赴皖东北,踏上新的征程。<br>张爱萍在鹿邑工作虽然不到一年时间,但他对当地统战工作以及豫东的整个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和鹿邑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鹿邑一些年过古稀的老人,对张爱萍将军仍然记忆犹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革命烈士刘国权及其故居</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走进鹿邑高集乡枣园村,在林立的现代化别墅式农村住宅楼中间,有一处古朴庄重的传统砖混两层楼房,这就是刘国权烈士的故居,是刘国权烈士生养之住所,又称“八八楼”。由其祖父晚清贡生刘心广所建,于1883年农历八月初八早晨八时开工,上下二层共八间,八月十五上梁典礼,在此期间有个刘家大院的男童扒掉楼墙上的八块砖,用木担子担着满村高喊谁买砖头。楼上全是八砖扣顶,楼下全是八砖铺地,八月二十八日楼房完工,此楼占了十个八。1938年,有位叫周奋的北京人士在枣园刘国权家的八八楼里办公,组建了“夜聚明散”地下组织,并主办了地下党抗大学习班,培养输送文化知识青年加入我中国共产党队伍。日军投降后,也就是全国大解放时期,枣园村八八楼上有了幻灯机、留声机和电台一部,不久党中央派来一位首长,以枣园村民身份在这所八八楼内住了八九个月。一九四九年建国后期,有玄武区政府主办的枣园小学就在八八楼里,鹿邑县人民政府又调来孔祥柱在此任教。一九九二年五月,枣国村民为刘国权立碑之际对此楼进行了顶部维修。<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刘国权,生于1917年5月,出身于富裕家庭,幼年在本村读私塾5年,1931年考入归德府(今商丘县)中学。1935年入重庆西南大学读书,受他的老师闻一多先生等革命者的影响,积极研读马克思主义。后来又去了苏联、法国留学,会多种语言。 刘国权烈士于1937年4月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重庆、西安从事革命活动。期间,曾以老家河南省鹿邑高集乡枣园村为根据地,建立了我党民族抗日地下党组织。<br>1939年3月,刘国权被中共中原局派往豫皖苏军区情报处负责地下情报工作,以《开封晚报》记者、编辑的身份活动于豫东、皖北等国民党军政机关,收集军事情报。<br>1944年秋,刘国权到洪泽湖国民党某部王松先团“采访”,对王松先反复做政治思想工作,使王茅塞大开,毅然跟随杜新民师长投诚新四军张爱萍部。 1945年深秋,日本投降前夕,正是高粱成熟季节,秋高气爽,老百姓正在地里收割高粱,只见一架飞机轰鸣着挨着高粱稍,从西南向东北落去,落在枣园村附近,原来是美军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迫降于此,一位洋人飞行员钻出驾驶舱,满嘴哇啦哇啦地说着洋话,群众叫来当时正在老家的刘国权,他用外语与他交流,并带领美国飞行员到自家楼房东间二层掩护起来。当时驻扎在柘城县安平镇北古桥村的日军知道消息后,围困了枣园村,让枣园群众交出美军飞行员,遭到拒绝后对枣园进行了扫荡。 <p>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国权先后在柘城县中学和归德师范学校,以教师身份在师生中宣传革命,发展党组织,为革命队伍培养输送大批人才,并搜集情报、筹集物资,秘密送往豫皖苏军区。为唤醒民众,他深入农村,携带幻灯机、留声机进行革命宣传,以他雄辨的口才向群众讲解革命道理。他还把自己家的100多亩土地分给了农民,在豫东影响很大,并在鹿邑指挥成立了农民武装,输送大批青年参加革命队伍。1947年2月,第一次解放鹿邑时,刘国权领导人民里应外合,使我军顺利攻入县城。</p><p>1947年9月,我解放军已逼近商丘,刘邓大军横渡黄河,直抵大别山区,威震中原。因商丘系陇海线要塞,国民党反动政府以重兵把守,有第六绥靖区、69军、新五军、11师、第三路军等,集结10余万兵力。由于辽沈、济南、开封、睢杞太战役的失利,驻扎商丘的国民党反动派仓皇逃窜之前,对党的地下组织极力破坏。9月一天的深夜,国民党第六绥靖区20余名特务,手持短枪跳过学校外墙,直冲刘国权住室,气势汹汹将门撞开,喝令其跪下。刘国权昂然挺立,大声说到:“尔为尔,我为我,各保其主,何须欺人太甚!往后站。”身穿一身古铜色西装,脚穿一双红色新皮鞋,又打上领结,对着镜子梳梳头发,坦然阔步,昂首走出住室,并大声向围观的住校师生语重心长地喊道:“要冷静头脑,观清是非,莫要,莫要,莫要一失足成千古恨!(指莫走向国民党歧途)同事们,同学们,再见吧!”随后被敌人推上汽车带走。<br></p> <p>2日后,学生们通过同学家庭的社会关系,询问到被捕狱址。学生自治会选派代表前往绥区新闻处(特务机关)探监,仅允许10分钟见面时间。烈士在狱中脚镣手铐,遍体鳞伤,衣不成形,面不成容,但二目炯炯有神,向学生们含情微笑说:“你们都来啦,太谢谢你们啦!”简短有限的10分钟,烈士机警地将一个小纸团从铁窗的缝隙中递给一个学生,目光直视着说:“请费心交诸(诸即诸予,地下党员,原省立商丘中学校长,解放后任商丘地区教育科长)。”探监时间已到,学生们与他泪别,谁知泪别成为诀别!两天后,商丘报载出探监时传递出的信的内容,是写给妈妈的一封信:<br><font color="#ed2308"><b>亲爱的妈妈:<br>妈呀,妈呀!我的血还未冷,我的心在跳动;<br>妈呀,妈呀!不忘你养育之恩,永记你哺育之情;<br>妈呀,妈呀!我将与你永别,勿因儿不在你身边而悲伤!<br>妈呀,妈呀!儿不会为你丢脸,将在泉下由曙光看到光明!<br> 您的儿子 此时此刻亲笔<br> 1947年9月2日</b></font><br>(此信原载商丘参议会所办商丘报刊)</p><p>因案情特大,入狱数天即被六绥靖区密解徐州“剿总监狱”,审讯中,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杀害,烈士牺牲时春秋仅仅28岁,尸骨被友人秘密葬埋于徐州子房山,现在的枣园村刘国权墓是一处简单的衣冢墓。刘国权烈士与学生们诀别时的教诲之言,永远回荡在商丘古城,铭记在学生们的肺腑间,刘国权烈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br></p><h1>刘国权烈士牺牲时,家中有妻子和3个幼年的孩子,长女已经记事,长子嗷嗷待哺,次女刚刚出生。刘国权烈士的牺牲,使他的妻子受到致命打击,几乎失去抚养3个幼子的能力,致使长子3岁时夭折,次女刘肖琴因缺少母爱而精神异常。长女刘肖军长大后她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如今的她已经是81岁的老人,对父亲的事从来不对人讲,包括自己的亲儿子。无论谁问起过去的事,她就会以泪洗面,泣不成声。</h1><p></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李少堂烈士</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的展位上,记载着一位连云港早期建党而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李少堂的英勇事迹及牺牲时留下一批珍贵遗物,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br>李少堂烈士又名李少先,生于1901年,死于1930年,河南省鹿邑县人,他的英勇事迹在鹿邑大地和花果山、海属地区广为流传。他一九二八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东海县委委员、“士兵支部”书记、中共东海中心县委成立后任县委委员、中共东海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一九三0年任中共徐海蚌总行委兵运委员会书记,受中共徐海蚌总行委书记、百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阮啸仙直接领导。<br></p> (一)秘密发展党员,播下革命火种。一九二八年李少堂以“同乡会”名义,通过老乡介绍打入国民党盐防营负责做策反工作。李少堂在税警总团修械所干杂役,他经常被上司派到赣榆、新浦、灌云等税警总团驻防地进行修理各种装备,便利他到各团、营、连以修理装备为名秘密的开展党的工作。在士兵中发展党员,秘密建立起中共东海中心县委“士兵委员会”。在此期间,他经常召集一些下级军官和士兵十余人,秘密地召开会议,做士兵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揭露国民党税警团上级军官贪污腐败,对士兵敲诈勒索、克扣军饷、打骂士兵等现象,为我党后期发动税警团兵变和为暴动筹集枪支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隐蔽战线求变,勇做策反工作。中共中央负责人李立三、周恩来考虑阮啸仙同志在曾受党的指示任国民党政府农运部执行委常委与孙中山、宋庆龄、宋子文关系不错,又与海州税警总团温应星是广东老乡,温认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对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不满。阮啸仙要求李少堂:“单线联系,谨慎从事,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做温应星的工作联合反蒋,最终策反这支国民党武装队伍。但是温应星的一切行动听从宋子文指挥,当时宋子文与正在北京的张学良策划反蒋运动,温在海州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这时海州税警总团有叛徒出卖,告发李少堂等人通共。税警总团温应星得知情况后,怕自己受到牵连,立即告知李少堂,内部有人叛变,要他赶快逃走,离开税警团,并要他告知阮啸仙,不要再来海州。 (三)率军发动暴动,英雄风骨永存。李少堂逃出海州税警团立即通知税警团内部士兵带枪带人到“大村”与娄子征、徐佃喜等“扁担会”会员汇集在“大村”建立起一支一千余人的暴动队伍。他们高举红旗,手拿大刀、长矛、扛着枪,在“创共产、救穷人、打土豪、分林地”的口号鼓舞下,不怕流血牺牲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地主武装展开斗争。暴动队伍威震东海大地。农民武装暴动队伍,唤起了数万劳苦大众,沉重打击了海属地区地主豪绅,也震动了国民党当局。他们在徐州及海州召开“剿匪”会议。调动各县保安团、队及地主武装,在国民党军队的配合下,采取联合行动,围剿各地暴动队伍。遭到国民党军队围剿后,暴动失利。李少堂带领暴动队伍撤离大村后,利用间歇时间回到浦南夏禾村家中看望未成年的孩子,并和妻子李尹氏告别。临别时从内衣内掏出两块银元,交给妻子说:“这两块银元是组织暴动购买枪支弹药剩下的,要求妻子李尹氏以后有机会设法交给杨光銮老师”。并且再三托咐“组织上现在需要资金,我们李家祖辈是传德不传财,要传承美德,不能贪财,要将这两块银元交给组织”。目前这两枚银元陈列在连云港烈士纪念馆内。<br>一九三O年夏季,李少堂同志率领暴动队伍转战江苏与山东交界的偏僻地区开展游击自卫,但因缺少粮食和弹药,屡遭国民党围击,为保存实力掩护其它同志突围,李少堂带领部分战士向敌人突击,吸引敌人主力,在弹尽力竭的情况下,全部壮烈牺牲。海属地区“大村暴动”虽遭国民党反动派围剿而失败,但是每一个牺牲的烈士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的英勇业绩,在花果山地区、海属大地插下了武装斗争的革命火种,他将唤醒和激励无数革命者为理想和信念不怕流血牺牲继续奋斗。<br>今天我们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继往开来,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