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之行(下)

冰清

<h3>  结束了瑞丽、芒市的行程后,二十九日上午九点多钟,我们乘坐大巴车向腾冲进发。</h3> <h3>  白云悠悠,青山连绵,如果不是远方那些金黄的稻穗与成捆的稻草提醒着你,便会忘记这里是云南的秋天。</h3> <h3>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腾冲。</h3> <h3>  腾冲是一个地貌奇特、文化多元、历史丰厚、充满了梦幻与传奇的极边之地。</h3> <h3>  这里最值得去的景点有七处,我们两天之内要游览五处。</h3> <h3> 第一站:国殇墓园</h3> <h3>  </h3><h3> 国殇墓园始建于1944年,是为纪念滇缅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而修建的墓园,占地八十多亩,有2000多名中美远征军将士埋葬于此,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 <p>  进墓园之前,一定要看看纪念馆内的《序言》,才会对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及大概过程有所了解,也才会帮助你更好地认识国殇墓园存在的深刻意义。</p><p> 下面几个自然段摘自纪念馆内的《序言》</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疯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之下,国共再度合作,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全民抗战兴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云南成为全国抗敌的大后方,滇军出省抗战,倾力支援前线,沿海及内地工厂、学校机关迁滇,云南鼎力担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陡然转变。日本侵略军开始施行"南进战略",进攻马来半岛,夺香港,占领越南与缅甸,意图与西方战场的德、意联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应英国政府的请求,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由于英国迟滞远征军的入缅时间,使战机丧失。英军望风而溃,使远征军绝地孤悬,死战求胜,最后兵败缅甸。</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2年5月,日本由缅甸长驱入滇,滇西由抗战大后方变成了抗战最前线。</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日军夺取了包括腾冲在内的怒江以西的我国领土,由于中国军队的拼死抵抗,战局遂成隔江对峙。</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由于滇缅公路被截断,“飞虎队"援华参战,中国又开辟了“驼峰航线”,保障援华物资源源而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转变,1943年10月,中、美、英军队开始反攻缅北,节节胜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4年5月,又发动“滇西反攻"。经松山攻坚战及腾冲围歼战空前惨烈的战争,全歼了日本占领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境芒友胜利会师。同时,中印公路开通,极大地支持了全国对日本侵略军的总体反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云南作为中国最早将日本侵略者逐出国土的省份,为中国正面战场抗敌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滇西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军队倾民族之力,焕民族之魂铸成的正义之剑!是中华民族宏阔历史上永远屹立的丰碑(摘录巳完)。</span></p> <h3>  在导游小文的带领下,全体游客脱帽来到纪念馆,首先向建立在馆门口的名录墙默哀。那墙上镌刻着十多万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盟军、地方抗战游击队与地方民众为国捐躯者的姓名。</h3> <h3>  纪念馆大厅高大安静,庄严肃穆,巨大雕像镶嵌在正面墙上。三个人物塑像分别象征着滇西抗战胜利的主力远征军、盟军及民众这三股力量。巨雕以外的部分及左右两墙嵌满了中国远征军当年使用过的各式钢盔。</h3> <h3>  此时此刻,游客心情不免沉重起来,屏住呼吸唯听导游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厅内飘荡。 我再无心拍照,因为良心发现此处就是实实在在接受教育的课堂,必须学好这堂课。</h3> <h3>  在拥挤的人群中,听讲解观陈列,边走边唏嘘。</h3> <h3>  腾冲沦陷两年多,日本强盗在此无恶不作,暴行罄竹难书难以言状。</h3> <h3>  战争残酷。松山攻坚战、腾冲围歼战都异常惨烈,尸骨成山。腾冲不存一间房,焦土一片。</h3> <h3>  条件恶劣。为抢修公路,无数云南劳工累死;在飞越世界屋脊的“鸵峰航线"上,牺牲了无数中美飞行员;无数国军士兵死于障气之下,在某峡谷中宿营,前天人活着,第二天则白骨一堆。</h3> <h3>  同仇敌忾,男女老少都是兵员,连十三岁的孩子也穿上了军装,导游说这个抗战老兵还健在,此铜像便是他认可的原形。</h3> <h3>  在云南滇西抗战中,也出现了一大批抗战名将,他们运筹帷幄、身先士卒,拼死沙场。</h3><h3> 戴安澜是其中之一。</h3> <h3>  滇西三年抗战,以牺牲中国远征军十万人,伤亡民亡二十万人的沉重代价,换来了战争的最终胜利。</h3> <h3>  壮哉!中国远征军!壮哉!滇西民众!</h3> <h3>  从纪念馆出来,左边就是国殇墓园,将士们长眠在这青山绿水之间。这里没有太多的风景,唯有为国为民的烈士忠骨。</h3> <h3>  这里是反思历史的去处,是荡涤灵魂的场所,这里的碧血千秋永照世人之心。</h3> <h3>  手捧菊花,怀着最崇敬的心,向收集烈士灵魂的地方鞠躬💝。</h3> <h3> 第二站:游览银杏村</h3> <h3>  午饭后,乘车前往银杏村,多数游客在午睡,我在隔窗拍照。</h3> <h3>  导游提醒我们快到目的地了,公路两旁出现了银杏林。</h3> <h3>  “银杏村"是泛称,我们去的地方是“江东古村”。这个拥有千年农耕历史文化的滇西古村落,村内村外共有银杏树三万多株,最古老的银杏树有一仟三百多岁了。</h3> <h3>  可惜,我们还是来早了点,很多银杏树叶还未黄透。但是火山石的矮墙与银杏树特有的色彩依然把古村打扮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h3> <h3>  这就是"江东古村”。村内有三仟多株(不含村外)银杏树点缀在农家小院的内外,且许多银杏树已上百岁,是云南最大最集中的一片银杏林,已成为腾冲秋未最受欢迎的地方。</h3> <h3>  且看,村民绕树而居,砌石为房,树林隐屋。好一幅“村在林中,林在屋中,人在画中"的醉人美景。</h3> <h3>  银杏叶零零星星落在屋顶,飘在院落,洒在大路小巷中,微风吹过,象金色的小蝴蝶四处飞舞,不经意间会落到你的头上,飘到你的身上。</h3> <h3>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斑黄闪亮,与金色小扇交相辉映,分不出你我。欢愉在此的游人,尽情摆拍,我们也来一张。</h3> <h3>  最具活力的青年小伙与孩子们,似乎又发现了什么,不看表情也知道他们是开心的。</h3> <h3>  玉米庆丰收,南瓜堆成山。</h3><h3> 搬个桌椅,坐在银杏树下品一壶茶;又或者啃一条玉米,谈天论地。你会急着要走吗!</h3> <h3>  在原生态的土地上,寻找生活的本真,相拥幸福,托一世终身。</h3> <h3>  这户人家欠考虑,火石墙虽然好看,但太高了,你院内的好风光只给家人看,不觉得可惜吗!</h3> <h3>  还想寻找古树,停留时间不多了,只能选拍几棵。</h3> <h3>  心之所向终抵达,流连难舍银杏村。</h3><h3> 有网友如此云:漫步村中小巷,寻一处小院,内心感受世界的古朴与金黄,你会很想留下来。</h3><h3> 这 位网友的心情,我是理解的。</h3> <h3>  第三站:观看大型歌舞剧《梦幻腾冲》</h3> <h3>  晚饭后观看《梦幻腾冲》大型歌舞剧。为腾冲旅游量身开发的一台以腾越历史、风情为主题,具有国际水准,反映地域特色的文化盛宴和精品人文景观,是滇西旅游环线上大投入、大创意、大制作的夜间旅游节目。</h3> <h3>  节目美仑美奂极精彩,主办方强调不能拍照,管得极严,我仅在节目结尾时拍了一张。</h3><h3><br></h3> <h3>  (11月30日 )第四站:游览和顺名镇</h3><h3> </h3><h3><br></h3> <h3>  </h3><h3> 和顺镇是中国第一名镇,云南著名的侨乡,2005年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h3> <h3>  全镇住宅依山而建,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牌楼、祠堂、明清古建筑稀稀落落围绕在这里。</h3> <h3>  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一年四季,景色宜人,让人留连忘返。</h3> <h3>  路过双虹桥。和顺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此处不是江南,却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h3> <h3>  这是洗衣亭,也是和顺镇独特亮丽的景色。</h3><h3> 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走马帮),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朝未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了六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h3> <h3>  和顺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与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成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至今有藏书七万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许多文化大家的题词。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h3> <h3>文化大家胡适为图书馆的题词。</h3> <h3>这里是藏书库。</h3> <h3>馆内小景,在此留影一张。</h3> <h3>  和顺人家酒楼。设在一栋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的古宅。古宅有近百年的历史,酒楼环境幽静,文化气息浓郁,院内有小桥流水、瀑布游鱼。这里是感受和顺文化、品赏和顺风味的绝好去处。</h3> <h3>  漫步和顺小巷。进入小巷的门,发现此处的小巷不是我们平常所见的两旁店铺、中间石块铺地的那种巷道。</h3><h3> 此处的小巷仅右边有店铺,左边是清沏美丽的小河。</h3> <h3>  小巷中的大马帮博物馆展示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的生活场景,滇商辉煌的历史。</h3> <h3>  在这里还可欣赏到造纸、木雕、打铁、织布等多项民间手艺展示与马帮婚礼、马帮歌会的民俗表演。和顺小巷将你带进一幅缤纷的历史人文画卷(可惜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展示)。</h3> <h3>小巷的河畔,风光秀丽迷人。</h3> <h3>  和顺镇如此出名,肯定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也离不开文化名人的影响。</h3> <h3>  和顺镇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名人,对当地建设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h3> <h3>  和顺镇在清代道光年间建有文昌宫,是和顺文化的摇篮。历史上记载此处出了8位举人,403位秀才。</h3> <h3>  和顺镇的宗祠旧时有8个,有特点的系刘、李两宗祠。李氏家族上曾产生了云南都督蔡鳄的秘书长李曰垓、哲学家艾思奇(李曰该之子李生萱)等一批文化名人。</h3> <h3>  "桥头老爷”寸玉,曾家住和顺镇大桥头。明代正统年间人,官至鸿胪寺序班,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官员,曾因功绩获“白发朝仪”匾。寸玉还乡后,在家乡治理水患,动作很大,影响久远。象“桥头老爷”一样,先后在明朝廷为官的有1O多人,他们为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作出了贡献。</h3> <h3>  四朝国师尹蓉,十六岁入缅甸经商,后被推为华侨会长。缅甸国王聘其为国师,历四朝国王。其为和顺人经商从政、联系中华与海外的佼佼者。</h3> <h3>  因时间有限,未能到宗祠文化纪念馆与艾思奇纪念馆看看,是此行的遗憾。</h3> <h3> 第五站:去热海看看</h3> <h3>  约万年前,地球两大板块在此剧烈碰撞,一时间几十座火山爆发,岩浆喷涌,天地混沌,山河重组。</h3><h3> 一位诗人说,这里九十九座火山,有九十九倍热情;这里有八十八处温泉,有八十八倍的温婉。</h3> <h3>  热海是云南西部最大的热气田,具有高度集中的高温高压喷泉、沸泉等,其中有观赏价值很高的大滚锅、美女池、怀胎井、姐妹池等七处世界奇观。是国家5A级景区。</h3> <h3>  进热海的路边,挂满了用稻草编串的鸡蛋,四只一串卖5元。导游说山那边的大滚锅水温达104度,十分钟之内可蒸熟鸡蛋,他买了8串,说要请我们的客。</h3> <h3>  热海到了,这里绿色茵茵,流水潺潺。</h3> <h3>  那股股雾气升腾之处,便是沸泉喷发的地方。</h3> <h3>  大大小小的沸泉很多,气温升高,全身发热,减少衣服了。</h3> <h3>  这就是美女池,是我们此行的洗浴之处,大大小小若干个池子,水温4O度左右,任游客选用。我担心不卫生没打算洗浴,后来听说是流水,水质有硫磺,经不住大家的诱惑,临时花65元买了一套泳服,泡了几十分钟,确实很舒服。</h3> <h3>  洗浴完毕,按预约时间翻山越岭到大滚锅景点与导游会合。</h3> <h3>途径姊妹泉、怀胎井。</h3> <h3>前方一大股热气升腾的地方肯定是大滚锅了。</h3> <h3>  哇,世界奇观!老外们是难得一见啦!</h3><h3> 沸水翻滚,颜色蓝蓝的;热气腾腾,全身冒汗;雾气蒙蒙,看物不清。我倒是看清了大滚锅旁边的沸水沟上摆满了正在蒸煮的鸡蛋,很有意思😀。</h3> <h3>  吃着导游分发的热鸡蛋,觉得特鲜美。</h3><h3> 要离开热海了,禁不住再留影一张。</h3> <h3>  腾冲之行结束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领略了腾冲的美丽,了解了腾冲文化多元、历史丰厚、充满梦幻与传奇的特征。有生之年,能来一次知足了。</h3><h3> 遗憾的是,旅行前的功课没有做好,我此行特别想看看银杏村,但并没有真正探究到银杏叶黄最美的关键时段,故拍摄的银杏村也不是自己最满意的。</h3><h3> 和顺名镇游览的时间少了点,导游讲解后仅留给我们四十分钟时间,还有四分之一的地方未到达,对其文化渊源的资料拍摄不全面。</h3> <h3> 谢谢来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