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的父亲

王翠英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生于1933年农历2月3日,卒于2019年农历10月13日。享年87岁。大姐说,如果闯过农历10月12日,也许父亲就平安了,因为10月12日是母亲去世15周年祭日。没想到他老人家在13日便追寻母亲的足迹而去。生养我的四位老人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走了,我多想紧紧抓住这最后一个,让他老人家能在我的关照下再健康快乐地生活上十年。谁承想一个月前还身板硬朗打扑克打麻将谈笑风生的老父亲,就这么匆匆赶往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一天苍穹也为他老人家而动容,雨雪交加,而那一刻的我胸痛得无语无泪,那种无助的痛是有别于其他的,他最骄傲的那股血液在我身上流淌着。这几天看着父亲的棺椁和那一副副挽联,我便会泪流满面,我想把三句经典的歌词混搭着送给我亲爱的父亲,他老人家一定能听得懂的: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我就是你远嫁的女儿,岁月不变花容月貌;我就是你远征的男儿,悠悠故土我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回望父亲的一生,全在路上,他老人家的思想在路上、行动在路上。小时候只读过一个冬书,也就是三个月左右,但在墙根下偷听偷学到的内容启蒙了他,他把别人不想学不想读的书借回家来读。起初是凭着偷听的记忆读书,渐渐地认识了很多字,后来他可以大胆地向先生借书向有文化人借书。读书让父亲有了更深刻的思想。成年后,在所有农民只知道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时候,父亲也总会抽出时间来读一会儿书,就在父亲仙逝的四年前,一天当中仍有阅读的时间。记得是在2012年,他老人家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中下三本书。同时,中央1套12套这两个栏目的新闻、法律节目也是父亲每天必看的节目。所以他老人家的思想一直在追逐着这个时代,不落后于这个时代。</p><p class="ql-block"> 父亲13岁那年,爷爷仙逝了。父亲在33岁奶奶的指导下,与奶奶一起支撑起这个家,拉扯两妹妹(一个为父亲的童养媳)两弟弟长大成人。这期间的催账、收息、走亲访友,便是父亲的职责,还有妹妹的出嫁两位弟弟的成家,所有跑腿的事情均由父亲来完成。至于他自己的婚事,于19岁那年毅然辞掉了童养媳,与公社打了声招呼算是离婚。第二年便于母亲结婚,相依相伴走过了54个春秋。19岁的他能做出这么一个决定,足见他是多么渴望心灵相通的婚姻生活。</p><p class="ql-block"> 父母一生共育六个子女,三子三女。但命运多舛,年轻时痛失大子二子。由于生活所迫,将三女儿(我)送养他乡,拿父亲的话说叫逃命。父亲成家时,已是建国初期,大多数农民在正常或消极状态下参与生产队集体劳动,靠着天天出工挣几个工分,饥一顿饱一顿凑乎着各家的生计。由于父亲读的书多,从小得到的历练也多,处事缜密眼界宽,生产队就让他以副业为主,实际上也是为搞活生产队的集体经济。常年在外的父亲给家里挣的工分和补贴还能多些,只是辛苦了母亲,一个人在家操持家业。所以父亲鼓励每个子女都上学,并希望学有所成,每次回家总要讲一番外面的见闻。然而,不是每一颗心都是渴望飞向蓝天星辰,不是每一双脚都渴望走出泥土地,也不是任何一种文化程度的人能触及他的思想高度。他的思想他的处世,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别人同时孤傲地矗立在前方。他永远是家里的主心骨,同时也是十里八村乡亲们亲戚们的主心骨。谁家大事小情的敲定、家常理短的矛盾,都要请他老人家来解决。那个时候总感觉他不属于家人,因为他总在路上。退居老年生活后,父亲基本上早晨五点半起床提着收音机或晋剧匣子出门锻炼身体,在晨曦里呼吸新鲜空气,迎接朝阳徐徐升起。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心情是愉悦的、精神是饱满的。午饭一过,便立刻出去打牌与老朋友聊天。除了睡觉的时间,他老人家的行动一直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孝顺远近闻名,无论是下地劳作回家还是出门在外回家,一定到奶奶的炕头上坐下来聊聊天,请示奶奶一些事情。母亲也一样,劳作一天后在奶奶的炕头上躺一躺,有精力了说会话,没精力了睡一会儿,难过了哭一会儿。大爷爷过世早,大奶奶身体瘫痪后,父亲就让二姐当了大奶奶的使唤丫头,除了日常起居喂饭打扫卫生外,还得端屎倒尿。她也是个孩子呀,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她做得井井有条无怨无悔,直至大奶奶过世,二姐才开始上学。现在大力提倡家风家教,而在父亲那里,一切都那么自然。我曾问父亲:您与奶奶做过比较没?父亲说比较过,但永远比不上你奶奶,她的坚强她的隐忍无人能及。是啊,父亲如果能像奶奶那样坚强,他现在肯定不会就这么走了。反过来,又有多少子女能给自己的父母这么高的评价与肯定呢?耳旁总能响起那些不尊重父母的杂音。时代赋予我们更重的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有一门手艺叫"皮匠",就是把羊皮泡熟后,将羊毛梳理干净皮面打磨光滑,缝制各种皮袄。当然这是在冬闲时节的活动,挣些手工费补贴家用。每年冬天带着一个徒弟,也是唯一的一个,走村窜户,按老乡的要求量体裁衣,缝制各种款式的皮衣。当然,晚上还为乡亲们说上一段他曾经看过的书,让老乡们的漫漫冬夜变得生动而有趣。</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他老人家的思想又被彻底激活了,念起了各种生意经,而且买了一辆汽车开始跑运输业。当时农民的思想是禁锢的,天命之年的人也已被当做老人,以安稳终老为主,不会再这么折腾的。但他老人家不一样,书籍开启了他的智慧,报纸广播等媒体信息给了他信心,社会变革点燃了他的致富梦想。所以说他老人家的思想行动一直在路上。这也是我每次看《平凡的世界》时从头哭到尾的缘故,书、剧中有父亲的影子也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有许多不安分于靠上苍的恩赐才能生存的亿万农民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的时候也是在路上,这也许就是命吧。愿天堂的父亲一路走好!愿父亲在天堂也是那个领路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