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园

漫山农夫

<h3>2019年11月17日,10位中学校友相约在位于平江路大新桥巷10号的墨客园喝茶聊天,品酒尝菜,享受一下古代文人墨客那种诗意生活。</h3> <h3>东道主在中午用餐的“乐道斋”门口水榭旁摆好了功夫茶器具,请大家先喝口茶。由于很多人是第一次来此园作客,园内很多景色、匠艺吸引了大家,所以报到后纷纷四处拍照去了。</h3> <h3>这是进大门后第一景,继续强调一下墨客园三个字。平江路“墨客园”被称为苏州最雅致的园林酒店。依我看,她就是个私家园林,由于客房餐厅都很隐蔽,所以一般不会想到她还是个酒店。</h3> <h3>进大门后的前厅。</h3> <h3>石雕很有气派。</h3> <h3>聊天喝茶的地方很多。</h3> <h3>与传统苏式老宅一样,中轴上一般分几进,每进有天井,大厅等,东西侧边沿一般是走道或花园。</h3> <h3>这个好像是最后一进的正厅,正中那幅画可是吴门画派著名画家吴䍩木的真迹。</h3> <h3>近距离欣赏一下此画。</h3> <h3>沿园子东侧到底面朝水塘的那个屋子,就是我们今天午餐所在地——“乐道斋”。</h3> <h3>与乐道斋隔池相望的小桥假山。</h3> <h3>砖雕很美!</h3> <h3>亭台楼阁、花木树草、山石绿水完美地搭配成一幅山水画。</h3> <h3>古色古香。</h3> <h3>各种应时植物使园内充满生机。</h3> <h3>东道主在做着各种准备。</h3> <h3>还有两位同学未到,我们先喝茶聊天。小青柑茶的味道真不错。</h3> <h3>也只有陈同学这么讲究了:焚一支越南富森红土沉香,配上DIY的美国手捻葫芦香插和紫竹根底座。</h3> <h3>正是:青烟袅绕禅意浓,谁解沉香助茗香。</h3> <h3>为美食留个影后再下筷子,都是爱美之人。</h3> <h3>已经约定成俗了,正式开吃前一定合影。事后陈兄发现:没有刻意安排,怎么会戴眼镜与不戴眼镜自动分区?赵群主后来还提供佐证:一般导演也会这样安排。</h3> <h3>吃饭细节不具体描述了。不过最后这照片里那位女士,突然让我想起“国母”二字,是不是有几分宋庆龄的气质?(以下开始调侃啰)</h3> <h3>酒喝得差不多了,又开始纠缠过往的“经典”故事了。好像只听清大小、前后什么滴,这里省略三百字,反正谁在现场谁知道。🧚‍♀️🧘‍♂️梅姐指示:这个证据一定要保留。</h3> <h3>园子主人、陈兄的师侄(这个关系咱也搞不清)张桂华张老板来敬酒了。他其实是苏北盐城郊外农民出生,改革开放后20来岁去做泥瓦匠,逐步上升到包工头、老板,发迹后拎几麻袋钱到苏州投资,因为据他说其祖宗五百多年前在苏州,后被朱元璋赶到苏北去的。</h3> <h3>饭后我们移步到门口水榭旁继续喝茶聊天。</h3> <h3>这是我们的大哥,他们四十多年前就是我们那所中学的风云人物且是同龄同班同学。如今一个痴迷玉石(已经写了好几篇专业赏玉的文章),另一个在家侍奉老母,但品茶品酒咱谁也没他专业,还有,你看他穿的和脖子里掛的,就知其段位不一般。</h3> <h3>梅大姐是我们的开心果,有她必定热闹。她也闲不住,朋友圈发的东西经常把我们弄得昏头转向,因为她的地理位置总是快速转换,有时怀疑她是否光速穿越了。</h3> <h3>看上去都很像,但为什么头都朝一个方向?</h3> <h3>两姐妹的神态目光高度一致。</h3> <h3>某种原因,今天这两位没什么声音。但不可小歔,左边是社会活动家,擅长”统战”,右边是个有故事很有趣的人,本篇里很多美照、有趣的抓拍镜头均出自他手。</h3> <h3>这家伙就会傻笑,今天好像很开心呀。</h3> <h3>最年轻的校友,温婉大方,大户人家出来的。</h3> <h3>群主的这个背影已经达到教科书水平了。</h3> <h3>越看越有气质!👍👍</h3> <h3>东道主亲力亲为。</h3> <h3>由于乐道斋晚上有客,我们又移步到二井继续品茗闲聊。</h3> <h3>很对称,画好人好。</h3> <h3>时间过得很快,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半,不仅大饱了眼福口福,还一直很开心,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所以,留此美篇以作纪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