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波兰是这次东欧行程最后一个国家,我们乘车从捷克到达波兰的奥斯维辛小镇。奥斯维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感到陌生,1993年,一部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辛德勒名单》,让全世界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从此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名字。对于我来说,知道它的详情要更早些。还是在上初中时(72年左右),看过一部名叫《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书,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和介绍了纳粹德国建于波兰的这座集中营,印象最深的是,纳粹分子用活人做各种生物实验的情节,书中记录的那些血淋淋的场景,至今回忆起来都感到毛孔悚然。</p><p><br></p><p>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集中营于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党卫军领导人希姆莱下令建造,直至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波兰,估计约有110万人(另说130万人、90%为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害。1947年7月20日波兰国会立法把集中营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1979年联合国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h3> 我们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天空乌云翻滚,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这分明是上天在为那些逝者的灵魂哭泣。</h3><h3><br></h3><h3> 1939年,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便选择了奥斯维辛建立集中营,这里不但有一大片开阔地,还有一个很大的铁路交通枢纽,于是,1940年4月,建立了最初的集中营,也称一号营。随着收容及押解的犯人越来越多,纳粹德国党卫军又在附近相继建起了二号营和三号营。我们进入的是一号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管理中心,据统计,大约7千名波兰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同性恋者和苏联战俘被残害。奥斯维辛二号营是灭绝营,大约100多万犹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在臭名昭著的毒气室中被杀害。奥斯维辛三号营是一座劳动营,犯人中那些身强力壮的人被押解到这里从事挖煤、水泥和橡胶生产,党卫军的人,会随时将他们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送入毒气室。</h3> <h3> 滚动播放的幻灯片,用大量触目惊心的照片,再现了集中营悲惨的情景。</h3> <h3> 一排排极为简陋的木制监舍,所有犯人不分男女老幼,被分别关押在这些板房里,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受尽摧残和折磨,绝大部分人没能活到被解放的那一天。</h3> <h3> 若大的监舍,只有区区几座取暖用的炉子,虽然这些都是原址上复建的(相当多的物证被纳粹销毁),但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尽管已经过去70多年,当我们进入屋内时,仍然能够嗅到一股特殊的死亡气息,让人不寒而栗。</h3> <h3> 从幻灯片上看,一张这种木架床上,躺着4至5个皮包骨头的犯人,床上根本没有被褥,夏天蚊虫滋扰,冬天更是冻饿难熬。</h3> <h3> 纳粹德国党卫军,通过铁路和这种车厢,将各地抓到人源源不断地押运到集中营,每当新来一批囚犯,党卫军的医生便会对他们进行挑选,适合从事繁重劳动的青壮年男女被押往劳动营,剩下的老、弱、病、残、儿童和孕妇,则被送入毒气室。一但进入集中营,根本没有活着出去的可能。</h3> <h3> 为防止犯人暴动外逃,集中营周围架设了高压电网。</h3> <h3> 地面上镶嵌着刻有不同文字悼词的纪念碑。</h3> <h3> 有几位年轻的参观者,甚至不敢靠近幻灯机,只是远远地站在那里观看。不是亲眼所见,你无法想象那种残忍和恐怖的情景。</h3> <h3> 已经倒塌的焚尸炉,这里曾经是纳粹德国党卫军焚尸灭迹的场所,成千上万的死难者,绝大部分是无辜的民众,在这里被焚尸,纳粹把死者的骨灰被当做肥料,卖给附近的农场主。</h3> <h3> 由于死亡的人太多,每天焚尸炉要烧掉成百上千具尸体,根本办不到,纳粹党卫军的人将尸体就地掩埋,这里是一处埋尸坑的旧址,在集中营,还有多处类似的埋尸坑。</h3> <h3> 集中营内,岗楼林立,戒备森严,通有高压电的铁丝网里外三层。</h3> <h3> 在整个参观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一群学生模样的人,拿着一面以色列国旗,他们显然是来凭吊逝去的先人,也许他们当中某个人的先辈,就是集中营里被纳粹党卫军屠杀的。我想,所有来到集中营参观的人,不论他的国籍或种族,大家都怀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永远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全世界爱好和平的的人们,要反对战争,争取和平。</h3> <h3> </h3><h3> 在阴雨中,我们乘车离开奥斯维辛小镇,赶往克拉科夫市,到达那里已是傍晚时分。</h3><h3><br></h3><h3> 公元700年克拉科夫曾经是波兰首都,直到1596年,国王齐格蒙特三世迁都华沙。现在克拉科夫仍然位列波兰第三大城市,这里是重要的铁路枢纽,也是波兰最大的文化、科学、工业和旅游中心。</h3><h3><br></h3><h3> 克拉科夫经历了战争洗礼而没有受到破坏,实属不易,我们看到的广场周围的老建筑,都是原汁原味儿的,最著名的地方非老城中心的中央集市广场莫属。作为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建于1257年),围绕广场矗立着多座具有显著的中世纪特色和不同风格的建筑,成为这座古老广场的最大看点,2005年,中央集市广场获选为世界最佳广场。该集市还拥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摊位和当地特色美食。我们冒着细雨,绕着广场走了一圈,亲眼见证了它的宏伟与古朴的不凡气度。</h3> <h3> 首先闯入视线的是高大的市政厅钟楼,这座建于13世纪的古老建筑,如今辟为克拉科夫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分馆,在中世纪,钟楼的地下室曾经作为刑场的监狱。</h3> <h3> 人们经常提到中世纪这个名词,何为中世纪,历史学家是这样界定的,从公元五世纪到15世纪这段时间统称为中世纪,即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476年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1453年)之间的这1000年时间。</h3><h3><br></h3><h3> 在公元十世纪前后,当时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随着农具的改进,产量提高了,人口增长了,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时,城市和商业便孕育而生。</h3> <h3> 纺织会馆是克拉科夫的地标之一,它作为广场上规模最宏大的漂亮建筑毫无悬念。建筑的一层是各式纪念品商店,二层是国家历史博物馆,陈列着18一19世纪波兰艺术家的绘画作品。</h3> <h3> 位于纺织会馆对面,是圣沃伊切赫教堂,别看这座教堂外表不起眼,它可是完整保存下来的11世纪的罗马建筑,是波兰最古老的教堂之一。</h3> <h3> 广场中央竖立着波兰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雕像,在波兰,她的许多作品有着广泛的影响力。</h3> <h3> 高耸的佛洛里安城门,相传1241年,克拉克夫被达靼人攻击,几乎摧毁了这座城市,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在14世纪初,建立了这座城池,并以克拉科夫的守护神弗洛里安的名字命名。</h3> <h3> 巴尔巴坎城堡建于1499年,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中世纪城堡,在欧洲,这种圆形的中世纪城堡极为少见,因此,它成为现存规模最大的哥特式建筑。</h3> <h3> 位于广场东北角的圣玛丽教堂,始建于1355年,到16世纪初才基本建成。教堂醒目的标志是两座高矮不同的钟楼,钟楼上的号手,每到整点便吹响长号报时,这一仪式是为了纪念一位13世纪塔特尔人入侵时用号角发出警报,最后惨死于敌人弓箭下的守夜人。每当号角响起时,路人便会停下来,注视着钟楼方向,这一做法延续了几百年。</h3><h3><br></h3><h3> 教堂为波兰典型哥特式建筑,整座教堂用红砖修砌而成,内部装饰豪华而考究,大多为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价值连城。</h3> <h3> 这是波兰历史最悠久的雅盖隆大学,由波兰国王大卡齐米日建于1364年,它是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雅盖隆大学整整走过了65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这里走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蜚声世界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这所大学的校友。</h3> <h3> 友人曾对我说过,去东欧旅游别忘到波兰看看,所以,特意选择了包括波兰的行程。来到这里,果然有出人意料的感受:它深厚、凝重、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它温柔、精致,无处不彰显着优雅的魅力,我要继续走近它,领略更加完美的波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