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千年古县—寿张

黄河泰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010101">寿张县城门楼(威廉•史密斯拍摄)</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一个消失半个多世纪的</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千年古县</font></b><b><font color="#ed2308">—寿张</font></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 style="">作者:东平湖管理局 张吉勇</font></b></h5> <p class="ql-block">  寿张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九百多年前,是一个古老的县邑,现已消失半个多世纪了。</p><p class="ql-block">  提起寿张县,在水泊梁山周边区域50年代的人群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因工作关系在阳谷县寿张镇住了一段时间,萌生了探寻寿张县历史的好奇。据说阳谷县寿张镇是原寿张县驻地由梁山寿张集(搬迁后县治改为寿张集)镇迁来。纠其迁徙的原因?查阅历史资料方知其详。</p><p class="ql-block">  寿张集镇与寿张镇虽是两县(梁山县、阳谷县)之镇,相距50余里,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这两个地方都是寿张县治不同时期的所在地。在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所在地的迁移名随治迁已成惯例,一般不再改名。如1949年行政区将划原东阿县黄河以西部分为东阿县区域,县治在桐城(今东阿县址),黄河以东部分包括东阿老县(后称东阿镇)为平阴县属。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河在郓州(须昌城)决口,浸没州城,州治迁址东南20里外王陵山前5里之平原高地处,仍称须昌城、须城或郓州(后改东平州或东平县)。1989年5月东平县搬迁至后屯仍称东平县,原东平县城称州城镇,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枚不胜举。</p><p class="ql-block">  寿张县是黄河下游山东省西部一个古老而多水患的县邑。千百年来,由于黄河的徙变而频繁迁移,最终还是为避黄河水患和解决金堤河出水流路矛盾问题,于1964年被国务院撤销(196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48次会议研究通过)。以北金堤为界,北部区域划归阳谷县,寿张城为寿张区(归阳谷县所辖)驻地;南部区域划归河南省范县设台前区,后成立台前县。</p><p class="ql-block">  原寿张县域东西百里之宽,南北双百之长,古来境域多变,时分时合,大小有变,大致包括今东平西部、南部,汶上北部,梁山大部,郓城北部,阳谷南部和今台前县域,是中国历史上更名、迁址最多,最古老的县邑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寿张”二字见诸史端到1964年国务院撤销县治止,存续了约一千九百多年。据史料记载,它是一个古老而与水患息息相关的县邑,因占据古大野泽东北侧,常受洪水的侵扰,不断改变着区域范围和县治的位置。这对于水泊梁山周边区域来说,人们对于“寿张县”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寿张县治一直在东平、梁山、阳谷境内存续了近二千年之久,说到这几个县(包含台前县)的历史,始终离不开寿张。寿张,不仅仅是一个县名,而且更是水泊梁山周边区域悠久历史的承载者、见证者,是在八百里水泊人乡土情感中一个永不能忘却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据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寿张县志》载:“寿张,春秋为良邑,战国为刚寿”。良邑属鲁国,治在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家庄,之所以称良邑,因其辖区有良山(梁山古为良山);“刚寿”即刚邑和寿邑,时属齐国。“刚”在宁阳(《史记正义》),“寿”治同春秋之良邑。</p><p class="ql-block">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寿邑改为张县,属砀郡。西汉时改为寿良县,属东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时,为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刘良名讳,将寿良县改为寿张县,属东平国,是为历史上“寿张县”得名之始。时县治仍在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庄。</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寿张县为寿昌县,大概因郡境内有须昌县取“昌”字而改,时属兖州东平郡。</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也曾出现过两州(济州、兖州)同设同名两郡(东平郡),两同名郡(东平郡)又同设同名两县(寿张县),同郡同县并存的奇特现象。</p><p class="ql-block">  寿张县治所设在梁山境内,是从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开始的。北魏占据中原后,州郡设置比较繁乱。当时置两个“东平郡”,一属济州,一属兖州。在每一个东平郡中又各置一个寿张县,一个范县。《魏书•地形志》载:“济州东平郡,领县二:寿张,有梁山……。范,治秦城……”。“兖州东平郡,领县七:寿张,有郈城。范,有涞沟。须昌,治须昌城,有济沟……”。  《梁山县志》载:梁山“南北朝,属东平郡的须昌,寿昌(晋代寿张),范县,平陆。北魏并置东平郡,一属济州、一属兖州。东平郡各置寿张县、范县。济州东平郡治在秦城,所辖寿张县县治在今寿张集。县境分属兖州东平郡的范县、寿张县(在现东平县新湖乡霍庄)、须昌县和济州东平郡的寿张县。</p><p class="ql-block"> 《台前县志》载:“北魏置济州,兖、济二州各置东平郡,二郡各置寿张县、范县。”也就是说北魏时期共存两个寿张县和两个范县,且一属济州东平郡,另一属兖州东平郡。济州寿张县治所设在今梁山县寿张集,兖州寿张县治所仍在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庄。</p><p class="ql-block">  《梁山县志》载:“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兖州东平郡的寿张县并入须昌县”。结束了两个寿张县并存的局面,此时保留了在今梁山县寿张集镇的一个寿张县了,正式结束了寿张县治所在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庄约500年的历史,拉开了寿张县治在今梁山县寿张集镇的历史序幕。</p><p class="ql-block">  隋代属北济郡的寿张县治仍在寿张集。唐朝寿张县属郓州(州治在须昌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于寿张置寿州,领寿张、寿良二县,五年(公元622年)废寿州,寿良县并入寿张县。据唐初《括地志》记载,“梁山在郓州寿张县南三十五里”,从距离上(今梁山距寿张集镇20里,山不能移)说明此时寿张县城往北作了迁徙(迁徙情况未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宋代寿张县属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府,治所未移。金代改宋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寿张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治所仍在今梁山县西北20里寿张集镇。</p><p class="ql-block">  寿张县治自北魏设置于今梁山县寿张集镇以后,历代基本未做大的迁移变动。到金代,据《金史•地理志》载:“寿张,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河决坏城,迁于竹口镇,十九年(公元1179年)复旧治。”可见,公元1167年由于黄河决口,洪水冲毁县城,被迫将县治迁到竹口镇,即今阳谷县李台镇竹口村。(竹口古镇:北宋时称祝口,又称祝家庄,俗称“祝口街”。金代因忌讳“三打祝家庄”之说,将“祝家庄”更名为“竹口”,《金史•地理志》载:“寿张,镇一:竹口”。清代中书令曹玉珂《过梁山记》写道:“祝家庄者,邑(寿张)西祝口也。”竹口村为古代较大的村落。现为区片名,包括明堤、大寺、临河、甄台、西台、李街、凤凰台7个自然村。)12年后复将县治迁回今梁山县寿张集。</p><p class="ql-block"> 元代寿张县属东平路,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寿张县志》载:“黄河水溢,人民散处”,寿张县城又一次遭到洪水的袭击。</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再次决口,寿张县城“圮于水”,即县城在洪水的冲击下毁坏倒塌,于是,县治南迁到今梁山县马营镇薛屯村。这次河水来势凶猛,寿张城西平地被冲刷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形成道沟(现在寿张集西的道沟村,因此而得名),成为大泲河河道,可谓是:“古城虽去道沟在,千年历史成烟云”。或许考虑到受灾较重这一情况,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政府将寿张县一分为二入须城、阳谷二县,撤销县治。到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又重新恢复寿张县,且将县治北迁到了王陵店,即今阳谷县寿张镇。寿张县治从梁山境内迁出,永远离开了黄河南岸,结束了寿张县治所在梁山县寿张集镇约800余年(含治所在竹口镇12年、薛屯2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span><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三国时期的东平国 寿张县</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在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家庄)</b></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南北朝时期济州和兖州各设一个东平郡,</b></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每个东平郡各设一个寿张县和范县。</b></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隋朝寿张县属济北郡</font></b></h5> <p class="ql-block">  从北齐时期至明洪武十三年,寿张县治设于寿张集时间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寿张集镇作为县府驻地,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古城。八百多年里,勤劳纯朴的寿张县人民在此经营货殖,打理劳作,生生不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寿张古城是一处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城,特别是在元朝,新修的运河会通河从寿张城东经过,这里更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可惜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载。现在到寿张集去,仍能依稀觅到故城的旧迹,感受到其昔日繁华的气息。这里天地钟灵,民风淳朴,人才辈出。诚如《寿张县志•原序》中所言:“夫寿张,虽弹丸之地,自春秋以来,建置不一,盖古邑也。山川则峰峦秀拔,河水汤汤,有文明之象,疆域则介乎齐鲁之郊。……君子、英豪、贤达,人才辈出,岂非密迩圣人之邦,而熏陶濡染之所致欤?”。</p><p class="ql-block">  近代寿张集兴盛起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世祖采纳寿张县尹韩仲晖的建议开通京杭运河会通河段,在城东门外设有节制闸(为寿张闸),这里遂成了东西陆路、南北水陆的水旱码头之一。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河决原武黑洋山,漫入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久不治”,元代会通河通航102年,期间,繁华程度可想而知。二十年后的明永乐九年(公元14l1年)宋礼奉旨疏浚自济宁到临清运河,其中,梁山段“为避黄行运,将袁口以北运道东涉二十里开新河”,京杭运河离开寿张集。</p><p class="ql-block"> 寿张集四周筑有寨墙,设东、西、南、北四大寨门和小南门;城内街道,分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两大主街,市面宽阔,各长里许;小街小巷错落有致,摊位密布;主街两旁的金货铺(百货)、杂货铺、钱庄、药铺、盐店、铁货铺、货栈、饭馆、客栈、馍房、包子店、文具店、茶馆、剃头铺等应有尽有,均是油漆板搭门面,装饰典雅,各有特色;清朝年间,街道两旁就有18家钱号,尤以“万成”、“恒大”两家最大。入夜,店铺内外张灯结彩,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直到半夜。现在的寿张集村民有十八姓之多,多是从前来此交易定居的商人后裔。</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明崇祯末年发生在这里的李青山起义。时山东一带连岁发生特大旱灾,人民无衣无食,“旱荒大饥,民父子相食,行人断绝”,“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六月,寿张集一戚姓大户据市屯粮放贷,谋取暴利,饥民忿恨,李青山心怀仗义之心,一时怒起,抄刀砍死戚家管帐先生,并连杀主仆数人。事发后遂举刀盟誓,揭竿而起。起义发动后,李青山以梁山为据点,一呼百应,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被拥戴为首领。遗憾的是,李青山效法《水浒全传》中的宋江,在形势如火如荼时主动谋求招安,旋即被斩杀,直接引发了朝廷禁水浒、对梁山“勒石清地”,彻底毁掉了梁山寨等建筑文物。</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属东平府。至1964年寿张县治从梁山寿张集迁至王陵店(今阳谷县寿张镇)共584年,寿张县治所一直在王陵店。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属兖州府。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到1952年,虽然该县多次变更所属,但县址没有再迁徙。1958年12月,阳谷县并入寿张县,王陵店仍为寿张县治所。1961年7月,原阳谷县境域从寿张县中析出,恢复阳谷县建制,王陵店仍为寿张县治所。1964年11月寿张县建制撤销,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范县,金堤以北地区划归山东省阳谷县,原寿张县治所王陵店为阳谷县寿张镇政府所在地,从此结束了其584年(1380-1964年)的寿张县治所历史。</p><p class="ql-block">  明代的寿张县城(原名王陵店)称为“凤城”,因县城东南有一土台,美称“凤凰山”(即今寿张南台),世代作邑,以此山为凤头,东西堤为凤翅,凤凰山有凤凰台,依堤傍水,松柏环绕,梧桐如盖,桃李成荫。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91年)刘姓人由山西洪洞迁至城南凤凰台前面建村,称“台前刘庄”,后简称“台前”村。1978年国务院批准置台前县时,因县革命委员会驻台前村,得名“台前县”。台前,特殊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东、南与水泊梁山、郓城隔(黄)相望,北邻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阳谷。台前与寿张,虽因行政区划分属河南、山东两省,但同属一“城”,因堤分割,追宗溯祖,手足之情;民风世俗,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寿张县搬迁至王陵店后,有584年的历史,经历了明代、清代、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此地文物古迹众多。南门村南台遗址为战国至汉代先民聚居之地,东门村五代时期梁朝名将王彦章碑始立于清康熙年间,沙河村明代文学家殷云宵墓,其它有隋唐时期以治家有方,九世聚居而闻名天下的张公艺祠遗址,王陵官庙、王景堤(今金堤)、王公祠、武公祠、汉墓群及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等。</p><p class="ql-block"> 五百多年来,此地也发生了一些美丽的传说和鲜为人知历史故事。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八月二十八日,白莲教清水教派创始人、寿张县后王村(今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后王村)王伦以“反对额外加征”、“杀富济贫”相号召,率众发动起义,一举攻占寿张县城,斩知县沈齐义,北上连克阳谷、堂邑等地,在冠县柳林大败围攻的清军,直抵临清城下。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捻军进入山东,鲁西人民纷起响应,白莲教邱莘教派教众及当地群众持械围困寿张县城达数月之久,同年底在优势清军的进攻下失败。</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寿张县国民党军政人员一哄而散,共产党员管大同继任寿张县长,发动民众奋起守土抗战,抗日战争时期,寿张人民配合抗日部队和地方武装,多次与敌伪发生斗争,最后解放了寿张城。</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刘伯成、邓小平率军强渡黄河,指挥部就设在寿张沙河崖村村民孔月仙家中,当地群众积极为刘邓大军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踊跃支前,为渡河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寿张县建制约有一千九百零八年的悠久历史,其县治驻地按时间先后为: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庄约500年,今梁山县寿张集约800年,今阳谷县李台镇竹口古镇12年,今梁山县马营镇薛屯2年,今阳谷县寿张镇(始称王陵店,后称寿张)584年。</p><p class="ql-block"> 由于黄河和金堤河的存在,以及北金堤滞洪区的设立,将原来的寿张县的区域分割的四分五裂,行政区划变动为东平县西部、梁山县北部、台前县全部、阳谷县南部、范县东部以及莘县南部等,这种以水域为据而划分的行政区域,很难再恢复寿张县的建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唐朝时期的寿张县</b></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历史上两个寿张县搬迁合并路线示意图</b></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元朝时期的寿张县</b></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明朝时期寿张县<b></b></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民国时期的寿张县</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1964年的寿张县</font></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