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求医记——寻访郝万山教授

<h1><br></h1><h1> 眼术后的第二天,我躺在床上休息,老公帮我打开了喜马拉雅听书---《百家讲坛》之千古中医故事。不觉中听到了郝万山教授讲张仲景的故事,我突然灵光一闪:我现在北京,郝万山教授也在北京,我能否找他给我看病呢?我被自己这个大胆的想法也吓了一跳。<br> 郝万山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伤寒论》研究,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理论与临证》等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知识。十几年前我无意间在百家讲坛看到他讲医圣张仲景的故事,便被他独特的授课方式和渊博的中医理论知识吸引住了。郝教授讲课通俗易懂,如同讲故事般的娓娓道来。他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诠释阴阳五行,用接诊案例阐释中医理论。从一个个接诊小故事中,你能感悟到郝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一代中医大师的成长历程,更能感受到中医治病的神奇精妙和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br> 可是,怎样才能找到郝万山教授呢?我回忆起他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工作经历以及在北京东直门医院接诊的小故事。我立刻让老公帮我网上查询北京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郝万山教授的出诊信息,遗憾的是并没有查到。<br> 十几年前的节目,按年龄推算,郝教授应该退休多年了,他现在在哪坐诊呢?北京这么大,我到哪去才能找到他呢?我陷入了迷茫……试试万能的百度吧,奇迹出现了,居然查到了郝教授的三个出诊地点。虽然不能确定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但我还是决定去试试,我们选择了离出诊时间最近的国医堂。<br> 通过手机导航,我和老公转辗多处,终于找到了位于朝阳区北三环东路的国医堂专家门诊。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问导医:“郝万山教授在这坐诊吗?”“郝老师今天请假了,你下周一来吧!”虽然没能见到郝教授,但我也坚定了信心,感谢万能的百度,出诊信息是准确的,后天上午,郝万山教授在济众堂还有出诊。我们在网上查到了济众堂的联系电话,通过APP提前在网上预交了100元挂号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br> 周四早上,我们六点钟就起床,匆忙吃了早餐,乘地铁赶到了东城区东四北大街济众堂。出示了挂号信息,补交了剩余400元挂号费,拿到一张排号的小票,就在大堂等待郝万山教授。<br> 八点多一点,我上楼来到郝教授的接诊室,他已经开始接待病人了。透过病人出入房间时的开门缝隙,我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瞬间我几乎不敢确认他是否就是我所认识的郝万山教授。十几年前,我在电视中看到的郝万山教授一头乌黑的头发,戴着一副无边框的眼镜,温文儒雅,侃侃而谈。<br> 总算叫到我的号了,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向诊室走去,却没注意到脚下的门槛,拌了一下,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靳玲,你慢点。” 像是一个久违的老朋友般亲切自然。我坐下后,看见郝教授微笑着望着我。<br>“郝教授,总算找到您了,我十几年前就看过您在《百家讲坛》讲张仲景的故事,还听了您讲的《伤寒论》全集。”我有点语无伦次,不知该如何表达我此刻的心情。<br> “您是医生吗?”郝教授亲切的问。<br> “不,我是个会计。听您讲课后,我对中医产生了很大兴趣,在网上自学过一阵,但是没能坚持下来。”我解释道。<br> “那你今天来是?”郝教授问道。<br> 我知道不能耽误郝教授宝贵的时间了,便细讲了最近的病情及手术情况。郝教授一边把脉,一边静静地听着,不时问几个问题,看了看舌苔,然后开始开方子。<br> 方子开好后,郝教授嘱咐道:“我给你开了14副药,你回去先吃,感觉好的话,就在你们当地的药房,去掉“青葙子”,再抓两个月的。我给你开的都是药食同源的药,你吃完后,慢慢养着就行了,不用再来了。”<br> 我很惊讶,一代国医大师如此平易近人。以前看中医时医生总是说一周后复诊或半个月再来,没有多余的话。要么不给方子,要么方子上有密码,换个地方就抓不了药。郝教授居然把方子给我,还说 “在当地药房抓药”“不用再来了”……<br> 抓药时碰到排在我前一个号的病友,是个哈尔滨的女孩。我问她刚才怎么在郝教授诊室去了那么长时间,她沉思片刻对我说:“我感觉这个郝教授和别的医生真的很不一样,因为我胃不好,他反复嘱咐我,哪怕一次喝一小口,一天多喝几次,一天喝个一小碗,一付药喝个三天五天,一定要把药一点一点的服下去!我原来还担心他会让我每半个月来一次,路费得一千多,看病又得一千多,还要每次请假,现在看来,这些药吃完得好几个月呢!”<br>听完她的话,我深受感动。我想,这即是郝教授对医术的高度自信,也是对病人的极度负责,更是担心病人长途奔波增加经济负担。医者仁心,他身体力行的传承中医文化,舍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诠释着一代国医名师的风采,我被郝教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br> 回家后,我对上初中的儿子说:“你猜猜,我这次到北京看中医找到谁了?你还看过他写的书呢!”“郝万山!”儿子一口就答了出了。中医,需要传承,我希望儿子能爱上中医文化,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将国学中医传承下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