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溪后池”的名称与“溪后黄氏”息息相关。</h3><h3>元代末年,一支紫云黄后裔从南安迁到浮桥溪后,称为“溪后黄氏”,现笋江公园里尚有“溪后故地”遗址。明嘉靖年间,因倭寇焚宅,黄瓒携子等迁居郡西甘棠里,所以说黄瓒父子繁衍而成的这一族群就是来自“溪后黄氏”。迁徙到甘棠里的“溪后黄氏”在此地购田地、修筑水池,因缅怀故土亦将该水池称为“溪后池”。明代大学士李廷机大学士撰写的《筍溪黄氏祠堂记》和《里居志》有明确记述。青云世第的主人与李廷机关系密切,黄瓒之子黄思新(号心溪)与李廷机是好友,李幼时家境贫寒时常到黄府读书也得到黄瓒的教诲,故有师生之谊。浮桥溪后村黄氏第七世、甘棠里溪后黄氏始祖黄瓒首登科甲,溪后黄氏十一世出现了六名进士(黄瓒与黄思新为父子进士)、35名举人和94名秀才,可谓是“文脉兴盛”。黄瓒,明嘉靖二年进士,官至琼州知府。有《渡琼海》记载当年赴任之情景:</h3><h3>夜发沧溟听悼歌,飘蓬逐客任风波。</h3><h3>苍茫云水连天阔,杳渺帆樯一叶过。</h3><h3>星月翻涛惊汉堕,海楼结蜃人秋多。</h3><h3>鬼门生渡三千里,魂断朱崖五指何?</h3><h3>黄瓒还有一首《赠南湖丁隐士》</h3><h3>湖海有高士,逍遥水竹居。</h3><h3>江空山人牖,云净月侵书。</h3><h3>卧钓沧州上,行歌白雪馀。</h3><h3>犹开仲蔚径,松菊日教锄。</h3><h3>黄瓒父子携手建设的“青云世第”建筑群中亦有“水竹居”,应与诗中“水竹居”有所关联。</h3> <h3>“青云世第”建筑 </h3><h3>“溪后黄氏”迁入甘棠里以后,购置大片土地,祖宅前面两池达西斗门,周边土地可能包括有“西校场”(据《八闽通志》1187页记载:西教场建于明永乐四年。1957年7月泉州市法院一审和1957年8月晋江地区中级法院二审判决书亦有提及)和“洗马池”(《县志》云:洗马池在“城西隅菜园下,五代留从效洗马处。宋忠宣正筑亭其上,为城西众水归汇之处,今亭废池塞。”《闽书》亦有记载。经踏勘,洗马池遗址在甘棠巷西)等古遗址。“溪后黄氏”建有以“青云世第”为代表的一群房屋,池左挹筑有“挹清堂”“水竹居”“清漪阁”“清筑山堂”“小园涉趣”等建筑和大楼、石亭、石山诸胜;其左复辟有“藩宣钜第”,于池中构“环翠亭”,可见规模宏大。清代,大部分建筑已损毁,清光绪二年,溪后黄氏最后一名进士黄裳华(台湾省生员),出资重建“青云世第”。【注:黄裳华,1870年举人,1877年进士,是溪后最后一位进士,也是清代台湾33位进士之一。他到台湾,最初是为父奔丧(其父黄金昇,台湾镇标,授武德骑尉。咸丰五年“带兵剿匪,病卒于军”。黄裳华14岁,渡海护榇。),因黄裳华“天资聪颖”,因此到台湾后,受到在台司铎的泉州举人李西林的青睐器重,留他在台湾读书。他果然不负所望,为台湾增加了一名进士。现台北有“裳华公派”者,谅是他的后人。】至1956年,“青云世第”被大水淹没倒塌,仅有由庄俊元撰写的大门楹联“四百年诗书裕后 十一世科甲承先”和“青云世第”匾额以及旗杆等石构件尚存于黄氏后人家中。</h3> <h3>溪后黄氏后裔黄氏家族四兄弟房屋就建在“青云世弟”的原址</h3> <p class="ql-block"> “溪后池”历史变迁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土改”“合作化”,溪后黄氏的建筑物废墟和土地(包括旧自来水厂部分和外贸抽纱厂地块)“入社”到双塔大队。当地居民称:“文化大革命期间,溪后池被填成水稻田耕作,后又被作为“社办厂”用地。”;而陈允敦教授《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中提及“从1978年2月至10月……进行仔细的实地踏勘……过西门街(当时的吊桥和原义成门皆无踪迹)便对着甘棠巷西的洼地(现大部分已辟为稻田),尚有“溪后池”及“长沟”。1980年代前中期,溪后池周边田地和菜园亦被填平,规划作为“双塔大队”和“西门大队”村民宅基地。溪后黄氏的后裔在“青云世第”的遗址上建有多栋房子(甘棠巷10、10-1、12、14号)。</p> <p class="ql-block">甘棠里基本情况 </p><p class="ql-block">五塔巷查勘。五塔巷口原有五口井,因附近小孩经常到井边玩耍探井而发生事故,遂建五座石塔于井上(塔高8尺);亦有传说系风水因素建塔(井口没有完全封死,有孩童到此投石试探深度)。到五塔巷查勘五个古石塔遗址,五座古石塔位置在今麻纺织厂大门口南侧一带,建厂时拆除,构件先前移入开元寺。</p> <h3>李相国及名人故居遗址</h3><h3>1、李相国故居遗址。《晋江县志·道光版》卷之十二古迹志【坊宅附】大学士李廷机宅旧在笋江石塔山侧,后徙郡城西五塔巷贤相里。里以廷机得名,宅今为祠堂。据《泉州古城踏勘》之《历史人物故居扫描》:李廷机相国府又称“学士第”。在西街五塔巷···致士徙城厢身后改为宗祠。民国中第宅即已倒塌,辟为菜园,仅余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所书“贤相里”匾额再焉。而据曾遒原著 陈泗东补述《桐阴旧迹诗纪》廿五李文节公(即李廷机)其遗址现在泉州麻纺织厂的范围内,立有“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据曾遒原著 陈泗东补述《桐阴旧迹诗纪》廿五李文节公(即李廷机)故居:···在西门五塔巷内,初入巷南边列五石塔。北壁间悬两匾,一“贤相里”,不知何人书。一“西来小筑”,白毫庵居士笔。陈泽山孝廉以木质易坏,欲双钩刊石垂久,因移下。后为乡人取去。“堂容旋马是渊源,环堵萧然近市垣。百代清风飏相业,一溪绿水沐皇恩。后园可有梅花在,旧宅都无画栋存。若道文章钱不值,书生何以跃龙门。·····屋负西城临鲤尾,(屋为西城门后鲤鱼尾。)里名贤相近龙头。(五塔巷在龙头山西畔)。此文作于1945年,文中提及:宅迫仄异常,上下两落,一厅两房而已。说明当时李廷机故居尚存,但已是破败不堪。</h3><h3>2、林杞光禄第 在西街五塔巷。林杞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官光禄寺卿。君人为立“宣明坊”于第宅巷口街中,后宣明坊衍为街坊地名。</h3><h3>3、吴梦堂文魁宅 在西街五塔巷。吴梦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未士。</h3><h3>4、汤先灏文魁宅 在孟衙巷汤内。汤先灏,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赴试途中卒。</h3><h3>5、庄正、庄鸿泽父子文魁宅 在西街西段南侧(门牌481号)。庄正,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庄鸿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第宅两进三开间蛋护厝,已残败。</h3><h3>李相国后裔查询。到五塔巷及甘棠巷周边寻查是否有李相国后人,但是访遍四周均未寻找到李相国后裔的迁徙信息。在五塔巷周边,一度共有三个李氏族群居住,除了李廷机一族之外,在李廷机故居南侧还有来自安溪湖头的李氏,在甘棠巷与面粉厂围墙周围还有一些与李贽家族相关的李氏居住,甘棠巷7—3号对面尚有一口古井(与李贽相关的李氏祠堂遗留)。</h3> <h3>五塔巷和甘棠巷居民及古厝勘察</h3><h3>塔巷原住户主要有:李氏、王氏、车氏、陈氏、何氏、许氏、廖氏、朱氏、庄氏、周氏等。在甘棠巷原住户主要有:黄氏、陈氏、郑氏、富氏等。西街481号“庄大厝”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庄正府邸。近期已经是“田宅不治,草秽丛生”,此次踏勘见到部分建筑已在修缮中。庄正一家祖孙三代举人。在甘棠巷口东侧,尚有一处“富氏祖厅”,经询问与富鸿基(清代翰林)无关。富鸿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富鸿基翰林第在城西北联魁境大春里(今富厝埕),民国已废为菜园,解放后辟为铸造厂。</h3> <h3>古祠堂信息寻查</h3><h3>五塔巷附近原来有多处祠堂,主要有李氏、车氏、陈氏、许氏等祠堂。1、与李廷机相关的李氏祠堂(由李廷机故居演变而来)原来位置应该在麻袋厂范围中南侧。详见“李廷机故居遗址”······2、与李贽相关的李氏祠堂五塔巷靠近面粉厂围墙的附近的五塔巷7-3号对面还有另外一处李氏宗祠,经查为李贽这一支系的宗祠。据1971年厦门英华书院旅台旅菲同学会印制的《陈允洛文集续编》摘句:“在龙头山一李氏宗祠观看,内有人居住,湫隘不堪,其中有文魁匾,署名李载贽,即李卓吾也。”,后来李氏宗祠被纳入面粉厂范围,李氏宗祠被拆除,仅在围墙外遗留一口古井,今日还存在!3、许氏宗祠在上述李氏宗祠遗址西侧有许氏大宗祠遗址,据资料记载许氏大宗祠规模颇大,后被纳入面粉厂范围,建筑物已被拆除。其位置就在源和1916三期“闽南文化交流中心”。4、车氏祠堂在麻袋厂南侧靠近五塔巷一处围墙有“车厝祠堂遗址”标注,附近原来有大片车氏民居群。5、在现五塔巷中段有一处“安海陈氏小宗祠”遗址,其南侧为“五魁宫”遗址。</h3> <p class="ql-block">古庙信息查询</p><p class="ql-block">甘棠巷至龙头山周围的铁炉庙和芦荻庙是古城区内著名的七寺八庙之一。《八庙井》:泉州城内有七寺八庙,七寺即广孝、金粟、惠仁、铜佛、释迦、准提、东璧等七寺;八庙即东有粜籴、二郎,西有铁炉、芦笛,南有双忠、惠存,北有生韩、白耇等八庙。此八庙虽非大庙,但各庙前均有一井,故名为“八庙井”。</p><p class="ql-block">(一)《芦荻庙》</p><p class="ql-block">原庙位于甘棠巷南侧,始建不详,奉祀“五文昌夫子”,为铁炉铺芦荻境境庙。后迁到溪后池94-4号,墙上嵌有清代进士—书法家庄俊元所书《芦荻古庙》石匾;现甘棠巷35号门前尚有芦荻古庙的古井。</p><p class="ql-block">(二)《铁炉庙》原址在铁炉铺(旧名升文铺),五代留从效铸冶所,宋嘉泰年间曾从龙重建。相传神号应魁圣王,为文章司命,明永乐四年通判洪葆修。1958年,因建设面粉厂被迁建到象峰巷。近代增祀吕祖、观音、五夫人。现庙廊嵌有明成化八年知府徐源、同知秦琨立的《铁炉庙记》。</p><p class="ql-block">(三)《五魁庙》在龙头山西麓,南向,始建未详。祀相公爷,为铁炉铺五魁境境庙。今废。</p><p class="ql-block">(四)《应魁庙》在;龙头山南麓,始建未详。祀福佑帝君,为铁炉铺应魁境境庙。今废。</p><p class="ql-block">(五)《圣惠庙》原址在临漳门城墙边,始建未详。祀武安王张巡,后毁。1998年于马路头(门牌15号对面)重建。现祀四王府,配祀三夫人。</p><p class="ql-block">(六)《妙因宫》在西街368号,奉祀保生大帝。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因水患由溪后池边迁徙于此(妙因境)。</p><p class="ql-block">(七)《奉圣宫》原为“五通宫”,奉祀“五显神”,南宋时增祀戏神雷海情---田都元帅,奉祀田都元帅为主神,俗称“相公宫”,后增祀“二相公”。明嘉靖年间,皇帝部檄天下举行乡约,庙设为奉圣舖约所,供奉有“崇奉圣谕”金牌,易称“奉圣宫”。2002年重新复建。明·崇祯进士庄鳌献所撰《奉圣约所碑》和明·天启进士林胤昌所撰《重建奉圣宫碑记》分立宫内两侧墙壁上,为泉州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八)《义城庙》据《泉州古城踏勘》记载“旧在西门外,始建未详。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1995年择西街西段南侧(奉圣宫之左)重建,现址西街641号。祀关帝。”,此说法可能是受到《重修义城庙碑记》所误导。对于上述记载存疑?据80多岁老人说:小时候义城庙就在现在的位置,何来被拆除?义城庙文革期间曾用作西门大队“赤脚医生卫生所”,应该是文革时期废祀,1995年重修。而关于“祀关帝”的问题,至少在七八十年前“义城庙”的主祀已经变为观音,西门人习惯上称“观音宫”。2002年关帝塑像被移入重建后的奉圣宫。此外,“义城庙”是否为“义成庙”之误,附近有“义成门”,用“义成庙”似乎更加合理而且词义也通顺。“义成门”与“义城门”,可能在民国时期已经出现误用,查民国时期的某些资料,《义城门》被标注为《义城门》;西街西段八角楼大门楹<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联“依圣里傍义城宏兹峻宇,背清源面紫帽造尔中山”,落款为“温陵陈仲瑾”;</span>陈允敦教授所著《泉州古园林钩沈》一书中的《泉州古园林分布图之一》亦标注为《原始义城门》,而陈允敦教授根据1922年泉州工务局测绘的《福建泉州城市平面图》详注的地图则标注为“义成门”,究竟是笔误还是印刷时出错,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九)《苏夫人姑庙》 在孟衙巷靠近城西路,西门阮氏宗祠之南,北向。始建未详。以前与奉圣铺铺主宫合在一起,后奉圣铺铺主宫重修时增扩面积与铺主公宫分开(合用一堵墙,南北开门),1997年重修,现址孟衙巷35-1号。祀对山苏夫人姑。</p><p class="ql-block">(十)《奉圣铺铺主宫》俗称“四舍宫”和“铺主公宫”,与苏夫人姑庙背靠背,南向,始建未详。祀四舍人公,附祀大哥公、阿爷公等。1993年重建,现址孟衙巷35号。20世纪60、70年代,奉圣宫被作为他用,大相公和二相公被暂时移到此处,2002年奉圣宫重建以后复移回奉圣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八角楼大门楹联“依圣里傍义城宏兹峻宇,背清源面紫帽造尔中山”,说的是圣里义城的宏伟洋楼,清源紫帽两山之中的豪宅。上联中巧妙地嵌入了西门“义城门”的名字,下联中嵌入了汤家“中山堂”的堂号,浑然天成。落款为“温陵陈仲瑾”。</span></p> <p>古坊与名匾寻查</p><p>(一)《古坊》1.“世科坊”,在曾井巷口街中。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丁酉科举人陈璋立。道光尚存,后毁。坊匾为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收藏。 2. “绿野坊”,在甘棠巷口。以其地为留正归休之所,因以名坊。弘治尚存,后废。3.“宣明坊”,在西街五塔巷口。宋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光禄寺卿林杞立。后衍为街坊地名。弘治尚存,后废。《晋江县志·道光版》卷之六十八【冢墓志】进士宣明殿学士林杞墓在东门外笏石。旧志作林九牧墓。注云:“万历志不详,其名在仁风门外东湖之东即此。”府志作南安人,误。盖自笋江移居郡城五塔巷,以公故,称宜明里。后以李廷机亦移居此巷,改贤相里。宋、明两朝两位大学士前后结缘此地(前称宣明里、后称贤相里),此乃风水宝地也!</p><p>(二)《名匾》1.“贤相里”,石匾,嵌于西街五塔巷李廷机故居(即李氏宗祠)门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字体庄重质朴,笔画严整,不敢肆意挥洒,因尊先贤故也。2.“仙灵神庥”,木匾,为龙头山北麓芦笛庙前额。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行草,行云流水,畅达放纵。20世纪30年代庙圯匾佚。3.“应魁古地”,木匾,为龙头山西麓应魁宫额匾。清代书法家庄俊元书,字体近似楷书而偏扁,遒美俊逸。失于抗战时期。</p> <h3>近代名人</h3><h3>(一)汤文河 汤文河(1890~1916年) 汤文河出生于泉州西街奉圣宫西侧,早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他积极投入泉州的光复活动。民国初,汤文河卖掉家中20多株龙眼树交给革命组织作为活动经费,并将住宅的小书房作为革命党人活动的场所。民国4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全国掀起反日、反袁运动。泉州地区的反袁斗争派王泉笙主持,汤文河、庄汉民、陈春木(祖籍台湾省)共同负责领导。民国5年初,中华革命党在闽南组建福建下游护国军,汤文河担任第一支队副官。他们配合泉州革命党支部准备争取拥有新式武器的盐务团团长阎广威,阎表面上同意支持革命党人,暗地里伺机破坏。4月26日晚,革命党30多人在汤文河家开会讨论起义事宜,会后从厦门来的钱凤鸣等4人留宿汤文河家。后半夜3时左右,阎广威会同晋江县知事董荣光带领盐兵包围汤宅,汤、钱等5位同志被捕。汤文河在受审时坚强不屈,痛斥袁世凯和军阀爪牙的罪行。当日晌午,汤文河、钱凤鸣等5人被押赴南校场。汤文河沿途高呼口号,临刑前还作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5位烈士同时殉难,汤文河年仅26岁。9月16日,福建省护国军统筹部在向北洋政府呈报的31位烈士中,汤文河被列在第六位。 </h3><h3>(二)汤文通 汤文通(1900--1994),汤文通清光绪二十六年年出生于西街奉圣宫西侧,民国14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后转入南京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农科,民国18年毕业留校。民国19年秋,在泉州黎明高级中学任教,民国20年春,被聘为晦鸣中学首任校长。民国20年汤文通回到中央大学任教,民国24年考入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农工大学研究所深造。汤文通是著名的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早年在江苏、福建、浙江,后在台湾,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60余年,著作甚丰,《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一书是其代表作。对水稻性状遗传、稻种亲缘关系、休眠性和稻米胀性等均有精辟研究。在大豆上倡导蕾期授粉,使杂交技术变难为易;确立杂种后代选择指标,使育种进程有章可循;选育出“台大1—7号”大豆良种,增产幅度大,为台湾省大豆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汤文通十分关心家乡。1992年7月,他将自己编著的初级农业课本《作物学》1—4册、《植物生长与分化》《作物栽培原理》《农艺植物学》《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等书寄赠给泉州图书馆。</h3> <h3>甘棠里的未来</h3> <h3>甘棠里的未来可能是这样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