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江南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表面看,都是小桥流水人家,差不多少,但如果你细看,还是能发现其各有特点的。周庄开发的最早、且知名度最高;同里人杰地灵、自然风光清雅;甪直河网交错、桥桥相依;乌镇旅游做的成功,是博物馆式古镇;西塘面积最大,廊棚古弄最特色;而南浔,文化底蕴最深,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说法,出现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等。</h1><h1> 有人用两个字总结说,“碧玉周庄、富土同里、风情甪直、梦里西塘、水阁乌镇、富甲南浔”。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大总统第二天,就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南浔是最富庶的古镇,究竟富在哪里,你看了几大家旧居和众多的江南名园,就自然会深有感触了。</h1> <h1> 进南浔景区中门向南走不远,就是巨富张石铭的旧居,它是南浔建筑的经典代表作。</h1> <h1> 张石铭旧居,又称懿德堂,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5135平米,为南浔“四象”之一的张颂贤之孙张石铭私宅。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整座大宅有五落四进,中西式楼房共244间,由典型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欧式建筑组成,中西合璧,号称“江南第一宅”。</h1><h1> 张石铭(1871-1928)名钧衡,不仅是中国早期从事外贸的儒商巨富,和国画大师吴昌硕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还是著名收藏家,他的旧居中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法国进口玻璃雕,堪称“四绝”。据说张在1907年是浙江兴业银行的筹办人之一,还是兴业银行的大股东呢。资产规模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滩排第三,</h1> <h1> 正厅“懿德堂”堂匾,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这里简介一下张謇,张謇是近代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社会声望极高,主张实业救国,是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创始人,一生创办20多企业和370所学校。毛泽东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电影《建党伟业》中任达华饰张謇。)</h1><h1> “懿”是妇女的尊称,张石铭幼年丧父,家中事务全靠母亲操持,为表示对母亲尊敬和孝心。起这个名字。抱柱对联上联是“罗浮括仓神仙所宅“,指房子豪华富丽、像瑶池仙境;下联“图书金石作述之林”,是说主人爱好藏书、金石、碑刻、书画等。</h1><h3><br></h3> <h1> 内厅,俗称“堂楼”,是女眷接待客人之处,建筑精美,楼上窗户镶嵌着法国菱形蓝色手绘刻花玻璃,晶莹剔透、工艺精湛。</h1> <h1> 正厅进里边是内厅,“以适其志”四个字是康有为先生所题。</h1> <h1> “择是居”系张石铭书斋。张石铭是“公车上书”参与者,与康有为、张謇等有文墨之交,匾额由著名画家吴昌硕题写。抱柱联由清末状元、溥仪的老师之一、东阁大学士陆润庠手书。室内陈列着条屏是吴昌硕临《石鼓文》,地面铺设十九世纪西欧流行的花饰瓷砖,既有东方之美,又洋溢着西欧风格和色彩。</h1> <h1>工艺精湛的石雕。</h1> <h1>门窗等到处都是精美的东阳木雕。</h1><h3></h3> <h1>门上有极其精巧的砖雕。</h1> <h1> “鹰石”,造型酷似一只苍鹰展翅高飞,形象生动,具有“皱、透、漏、瘦”的特点,乃江南罕见之珍品,与啸石和美女照镜石并称为南浔三大名石。</h1> <h1><font color="#010101"> 芭蕉厅,门窗都木刻着芭蕉, 据说以前还镶着宝石。</font></h1> <h1> 旧居内还设有外国钱币展厅。展馆馆主是出身于浙江桐乡钱币学家余榴梁先生,他收藏中外钱币五万种,堪称全国之最。</h1> <h1> 西洋楼。是张石铭宴请文人名流、举办舞会之所。立面以巴洛克建筑形式为主体,追求形式美而不拘一格,檐部和门窗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阳台采用法国路一时期铁花栏杆。楼内是一座颇有西欧色彩的舞厅,石膏天花顶,欧式水晶灯、西式壁炉、油画地砖,无一不体现欧洲十八世纪建筑风格。如此充满异国情调的私家舞厅,在那个男人梳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的时代真是不多见的。</h1> <h1>红砖雕饰的西洋式楼门。</h1> <h1>西式建筑都藏在这高高的白墙黑瓦之后。他们也怕老百姓说三道四,骂他崇洋媚外,所以财不外露。</h1> <h1>张家这个家族很多成员潜心书斋、酷爱文化,张家在自家的私园“适园”建有藏书楼,他们有的悉心金石、古籍收藏、金融投资、文物鉴赏,他们为中国文化传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张石铭孙葱玉是新中国第一代书画收藏鉴赏大家,</h1> <h1> 这里还有个唱片博物馆,馆主沈建,1959年生于上海,曾在中国唱片厂工作多年,热衷唱片收藏和研究,是上海收藏鉴赏协会会员。唱片是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实现了人类把自己声音储存起来的梦想。</h1> <h1> 张家在不远处还有另一个宅子,叫“适园”,占地20余亩,是一座景色宜人、鸟语花香的典型的江南园林,日寇侵华时,被烧毁。</h1> <h1> 张石铭旧居向南走不远,就是著名的小莲庄。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占地18000平米,有义庄、园林、家庙三部分组成,始建于1885年,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里要说一下,此刘墉非彼刘墉,刘墉是宰相刘罗锅,乾隆年间的人,墉是土字旁的墉。这个巨富刘镛,是金字旁镛,是光绪年间的人。</h1> <h1>小莲庄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郑孝胥所写。</h1> <h1> 小莲庄内有山有水,有亭有轩,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外园主题是一个占地十亩的荷花池,此时荷花刚谢不久,但看那繁茂荷叶,满池清秀,观赏着池中漫游金鱼,也是别有一番意境。</h1> <h1> 荷池边有一碑刻长廊。是小莲庄三宝之一(三宝:碑刻长廊、东升阁、御赐牌坊),共有刻石45方,有清代著名文人的诗文信函组成,堪称文物和艺术的珍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方,是宰相刘罗锅的书法真迹,上边有乾隆皇帝御赐的仙仿印章。可惜我走的急,没有拍照下来。这些碑刻经历了文革,为什么能保存的这么好呢?据说是当年看守小莲庄的园丁,把所有碑刻都抹上了石灰水,在外边贴上报纸,上边写着“毛主席万岁”,谁也不敢动这些字,所以才躲过了这场浩劫。</h1> <h1>刘镛虽是巨富,但他轻富重文,竭力鼓吹子孙读书做官。</h1> <h1> 这是一个90度的亭子,像一把展开的折扇,所以叫“扇亭”</h1> <h1>小莲庄三宝之一的两座御赐牌坊,其一是刘家慷慨解囊30万两银元,去安徽四川赈灾,皇帝下旨建造的功德牌坊,名为”乐善好施“。(过去牌坊不是随便可以建的,只有皇帝下了诏书才可以)第二座牌坊是由于刘镛的大儿子刘安澜28岁就病故,他的夫人刘邱氏恪守妇道守节不嫁,故建造的贞洁牌坊,名为”钦旌节孝“。</h1> <h1>刘氏家庙,其规模在江南罕见。</h1> <h1> 这是设在刘氏家庙厢房的“菽频奖学金事迹展览馆”,菽频奖学金的开创人顾乾麟先生(1909-1998),上海政协常委、北京市教育顾问,美国圣罗士学院荣誉文学博士,是南浔四象之一的顾家后代,他秉承父亲顾菽频“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1939年在上海创办菽频奖学金,支助那些贫苦学生,国家领导人钱其琛就是其中学生之一,展览馆名就是钱其琛所题。十年期间为国家培养了1100名栋梁之材,1986年又续办,等奖学生6000人,江泽民曾亲笔题词“热爱教育事业,培养建设人才”。看到他的事迹,我真的很受感动,这么大的事情,我却头一次知道,国家对这样的爱国和爱社会的事迹,不管其出身如何,真应该大力宣传,这样的事迹,才叫感动中国。</h1><h1> 顾家的奖学金馆为何放到了刘家呢,原来刘镛的女儿嫁给了顾乾麟,顾乾麟是刘镛当地女婿。</h1> <h1> 和小莲庄毗邻的就是著名的嘉业藏书楼。它是刘镛孙子刘承干(1881-1963)于1920-1924年建,刘承干是清末进士,酷爱读书、藏书,爱好古籍赏鉴,他用了20年时间,花费了30万两白银,共收藏书籍16万册60万卷,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又用白银310万两建造了这座占地20亩的藏书楼,是中国近代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藏书楼,为我国古籍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藏书楼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据说我国和印度边境的麦克马洪线资料,就是在这里找到的。1951年,主人把书楼捐献给了国家,现属于浙江图书馆的一个分支机构。</h1><h1> 藏书楼总体设计是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h1> <h1> 南浔解放时,周恩来十分关心藏书楼安全,电令陈毅派兵保护,解放军专门派了一个连守卫保护。为什么文革时藏书楼未遭洗劫呢?据说一管理员在所有书柜上都用红色涂料写满毛主席语录,红卫兵一看,竟然瞠目结舌,无人敢砸语录牌,藏书楼才幸免一难。</h1> <h1> 藏书楼正门门楣上“嘉业藏书楼”五个大字,系清末进士、京师大学堂监督(北大校长)书法家刘廷琛所书。其中藏字少了几划,是楼主故意少掉的,刘承干觉得自己虽然藏了这么多书,但世界上的书藏不完读不尽,希望后代继续藏书,所以把藏字少了几画。</h1> <h1>书楼正厅,上悬宣统皇帝御赐的“钦若嘉业”九龙牌匾。</h1> <h1> 据说厅内的清式家具是由名贵的红梨木做成。南浔富户林立,所以通电比较早,1919年就点电灯了,大户人家是从国外买来吊灯。不知道堂中的这个吊灯是不是原物。</h1> <h1> 藏书楼呈口字型回廊式建筑,院内天井300多平米,铺砖无杂草,可晒书用,共有书库52间,一色清代厅堂风格,且窗多,便于采光透风。</h1> <h1> 藏书楼园林大树参天、绿荷垂柳,亭子隐没,曲径通幽。风景幽雅,好一座江南园林式的藏书楼。</h1> <h1> 藏书楼外是一个较大的荷花池,池边用千姿百态的太湖石堆叠成型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h1> <h1> 园林南部有一3米多高的怪石,是南浔三大奇石之一,叫“啸石”,石上有一小孔,用嘴吹之,石腔中会传出“呜呜”的声音,低沉呜咽,仿佛空谷回声,似虎啸。</h1> <h1> 嘉业藏书楼在景区最西南边,往回走,景区中门河对岸,就是著名的刘氏梯号。刘氏梯号是刘镛的三子刘梯青的居所,又称“崇德堂”,建成于光绪34年(1908年)是南浔又一个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杰作。</h1> <h1> 整座大宅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因有两幢西式楼房用红砖筑成,故称“红房子”,宅子的一进二进建筑都被日军烧毁,所以一进去就看见这个建筑。</h1> <h1> 正面横匾为画家吴昌硕所题,这四个字我查了半天,终于认全了,是“爽挹近辉”。是希望后人能继承祖业,发扬光辉的意思。</h1> <h1> 宅子中部建筑以江南传统风格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建筑则融入了西欧罗马风格,从百叶窗、罗马石柱、到欧式玻璃、法国进口马赛克,无不体现欧洲十八世纪的建筑风格。连室内装饰都是欧洲风格:欧式家具、壁炉、沙发、门窗上镶嵌的彩色玻璃等。</h1> <h1> 红房子,热播的电视剧《新上海滩》和《金粉世家》就是在这里取得外景。。</h1> <h1>后院有一处小型私家园林,古典优雅。</h1> <h1> 据说南浔这种中西合璧、外西内中的建筑,远不止这几处。</h1> <h1> 毗邻刘氏梯号的是南浔的丝业会馆。清末时南浔“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丝绸”,南浔是中国最早参加世博会的城市,1851年,南浔湖丝就参加了首届伦敦世博会,并捧回了世博会金奖。缫丝是南浔至关重要的产业,直接关系到南浔的生存与兴旺,同时南浔也是江浙生产丝绸最为集中的地方,占据全国60%以上的份额,并且远销海外,所以南浔就出现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商人。1902年,这些丝商捐资建立了一处公所,叫“丝业公会”,为丝商们办公用。南浔景区外还有一处更大的“辑里湖丝馆”,(南浔产的丝叫辑里丝)是南浔商会所在地,专门展示南浔的丝业历史和文化。</h1> <h1>丝业会馆大门上至今仍有英文书写的“SILK GUILD”(丝业公会的意思)横额。</h1> <h1>大厅叫端义堂。高15米,厅内宽敞、气宇轩昂,是南浔现存最高的厅堂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厅内可设宴54桌,每年四月在这里召开蚕王大会,镇上从事丝业人员数百人,聚首一堂,共祭蚕神,祈祷蚕事昌盛。</h1> <h1>大厅两侧厢房为南浔小学办公室,院内还有园林,环境十分幽静。</h1> <h1> 走到古镇东北角,就是著名的张静江故居,又称尊德堂,(你发现没有,四象家族每个人的居所都带有“德”字,不信你回头看看。)是张静江父亲张宝善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所建。</h1><h1> 张静江(1877-1950)名增澄,又名人杰,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孙中山、蒋介石均有非同寻常关系,曾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为“导师”、“恩人”,毛泽东称他为“有经济眼光的人”,他一生有功也有过。张静江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李石增);主政浙江期间,举办了首届西湖博览会,晚年淡出政界,1939年移居美国,直至病逝。</h1> <h1> 张氏宅门门额刻写“张静江故居”为民国老人陈立夫所书。</h1> <h1> 正厅内堂匾“尊德堂”,是清末状元张謇所书;中堂之画,为著名画家吴昌硕为张静江父亲六十大寿所赠,画中高耸的石头象征南山,加上硕果累累,是恭贺张宝善“寿比南山、子孙满堂”,;两旁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是孙中山手书;抱柱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是清同治、光绪二帝的老师翁同龢所书。看来这“积德”和“读书”四字便是张家的家训了。这么多名人书字集于一厅,着实厉害。</h1> <h1>孙中山曾题写“丹心侠骨”相赠。</h1> <h1> 说明牌上写着,其弟张久香讲,“二兄幼时,性殊顽劣,而智异常童,成年即患骨痛症及目疾,虽不良于行,仍精于骑术,每于故里南浔狭巷小街驰骋自如,见者无不惊叹,以为奇技。”,看来静江从小就异于常人。</h1> <h1> 张宅二厅、三厅被辟为张氏望族和张静江展厅,陈列着许多有关张静江的资料、照片、书札、任命状和文物,及家庭合影、生活照片、账本、寿礼薄等,孙中山等近代史的风云人物,都凝聚在这里,使人有一种身临历史分界线的感觉。</h1> <h1>1905年冬,赴法国筹集革命经费的孙中山与张静江巧遇在赴法轮船上,当时,张静江是朝廷驻法国公使的随员,他要求和孙中山对话,孙有戒心,回避他,静江在甲板上拦住孙中山说:“你不要瞒我,我知道你是孙文,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是最赞成你的人!”会谈之后,互相有了了解,静江与孙中山约定,将来革命起事需要钱的话,拍电报给他,暗号是拍“A”是一万元,“B”是二万元,“C”是三万元,以此类推,孙中山将他地址记下,当时未很在意,以为是戏言。1907年,孙中山计划起义,经费没有保障,忽然想起了张静江,于是按照暗号拍电报,钱均如数收到,在以后每遇革命款项不济,均得到张静江财力的资助,只要孙中山来电报,从不回绝。</h1><h1>张静江家境富裕、生活殷实,本不需要革命,但为了革命理想,他可以倾囊相助,真的了不起。</h1><h1> </h1> <h1> 这些革命活动,张静江都资助过。</h1> <h1>账房。</h1> <h1> 张静江天性侠义少年时冲进火海救人,落下终身残疾,北伐战争中,张任财政部长,破家筹集100万元助战。邀请蒋介石到他的上海恒太交易所任职,蒋多次向张静江借钱,张还多次向孙中山推荐,由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有求必应的兄长”。</h1> <h1> 真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h1><h3></h3> <h1>张静江在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时,大力发展国家电力、水利、铁路、矿山事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h1> <h1> 1919年,蒋介石在张静江家偶遇陈洁如,并一眼相中,央求张为其做媒,张通过其夫人朱逸民说服陈洁如接受蒋,二人于1921年结婚。</h1> <h1> 张静江一生有12个子女,张静江尊重他们自己的人生想法和天赋,他们大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原配夫人姚惠所生的五个女儿,是有名的“五朵金花”。她们都是在法国和美国接受教育。都成为了名门大家。</h1> <h1> 张静江主办的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博览会,称为国际庆典,2000年恢复西湖博览会,称为第二届西湖博览会。2003年,张家后代受邀聚集杭州,参加新时期的西湖博览会。</h1> <h1> 晚年和蒋的关系疏远,出国寓居纽约,直至病逝,没能回到故乡南浔。</h1> <h1> 这次游南浔感觉收获不小,知道了很多历史故事,以前对张静江只是有一点印象,参观了故居才了解了他传奇的一生。</h1> <h1> 回头一望,我们这次南浔自由行很顺利也很幸运,100元门票,没用导游和解说,一下子就准确的找到了各景点的位置了,张石铭旧居、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刘氏梯号、湖丝会馆、广惠宫、张静江故居、百间楼等这几个国家5A级和著名景点全部游览一番,据说跟团游只能走马观花的走三到四个景点。</h1> <h1> 六个古镇,我走了三个,和周庄、乌镇相比,我还是喜欢南浔,不仅它的历史、它的宅第、它的园林有别于其它古镇,它的多元文化及与中国近代史的紧密相联,更是令我震撼,不虚此行。</h1><h1> (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