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战斗在“核爆心”d摄影师的故事

蓝天&白云

<p>原文作者:胡洪波</p><p>素材/照片:开钢</p><p>美篇创作/编辑:蓝天&amp;白云</p><p><br></p> <h3>编辑手记: </h3><h3> 看了人民书摘转载的,胡洪波同志发表在新华每日电讯上的文章《寻找在“核爆心”拍下这张照片的人》,非常感动…… </h3><h3> 这不是一个普通寻找战友的故事:他们是曾经在核试验基地相遇却不相识,彼此不知姓名的战友;他们又是生死之交的战友。他(开钢)只知道他是张参谋,为参核人员拍摄了“上战场”之前的合影;他(张参谋)只知道,他(开钢)是千万个参核军人中的一员……</h3><h3> 40年后,开钢,踏上了寻找战友之路。下面分享开钢同志寻找战友的经过和胡洪波同志的文章……</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蓝天&amp;白云</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兵作家开钢</h3></font></h3> <h1><b>开钢写给胡洪波的信</b></h1> <h3>洪波战友:</h3><h3>您好!</h3><h3> 我1976年12月从北京市入伍,在山西大同69军207师防化连服役。1977年底有幸入选北京军区防化保障营赴新疆罗布泊执行2146核试验任务。这个防化营系临时机构,营部由防化9团和65军共同组成,各项保障工作由65军负责。当年在罗布泊执行任务期间,有位来自65军的张参谋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英俊潇洒、热情豪爽,在那个年代他骑着摩托车,戴着墨镜,挎着照相机,热心为战友们拍照留念,据战友们说他是马兰基地张司令的孩子。</h3><h3> 我们69军有16位战友参加此次任务,由张参谋为我们拍照了唯一的一张合影。1978年4月,2146任务结束后,防化保障营回京即告解散,大家就再也没有见过面。</h3><h3> 今年上半年,我写《战斗在蘑菇云下》(发表在新华月报第9期),想引用这张照片,出版社注重知识产权,没有作者名字或授权不得使用。所以我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张参谋,通过65军防化处李永钦处长才知道了他叫张海,原65军汽修厂技师,临时借到防化保障营管理车辆,1985年机构调整,65军汽修厂撤销,就不知道张海的下落了。所以很遗憾,《战斗在蘑菇云下》没有配发照片。</h3><h3> 今年受战友们委托和人民出版社的约稿,由我为主编,整编一本原207师防化连战友纪实回忆文集《神兵钩沉》,书中采用了张海所摄的69军战友合影,并署名张海摄影,以示对张参谋的敬重和思念。</h3><h3> 本书将于22日在京举办新书发布会,69军、65军一些老战友将出席活动,我特别盼着能在此前找到张海大哥,邀请他光临发布会,我在书中有篇《2146核试验亲历记》,对张参谋有不少描述,希望向他当面致敬并赠书留念。</h3><h3> 听说您熟悉张旅天同志,我拜读过他回忆张蕴钰司令员的文章,感人至深,为了找到张海,我曾委托战友专门去了赞皇县张司令的老家,打听司令员孩子的联系方式,从司令员故居管理员要到了张渊同志的电话,我与张渊兄通过话,我这才知道,张海并不是张司令员的孩子,而是张英副司令员的孩子,可惜张渊也不知道张海的下落。</h3><h3> 日暮西山,在有生之年见到张海大哥,是我的迫切愿望,拜托胡老师尽力代为寻找,多谢多谢!</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钢 敬礼&nbsp;!</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8年 10月4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转载《寻找在“核爆心”拍下这张照片的人》</b></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胡洪波</h3></font></h3> <h3>  2018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神兵钩沉》,这本书是典型的兵写兵。参加1978年马兰核试验的陆军207师防化连的官兵,在40年后,都已花甲的年岁,把那段经历写了出来。当年战前动员,首长要求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现在终于可以说了。笔者有幸参加了新书发布会。</h3><h3>&nbsp;</h3><h3> 本书的主编是开钢,就是从这个连退伍的,后来在国家机关工作。我和他是第一次见面,他们是陆军,而我是海军,他们的兵龄也都比我长,为啥我们成了朋友、战友呢?这都是一张黑白老照片引来的缘分。</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69军防化小分队1978年参核老兵合影</h3></font></h3> <h3>  1978年初,开钢所在的防化连参加核试验,任务就是在核爆后第一时间,到达爆心,完成取样。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这张照片,就是在进入爆心前,官兵们的合影。照片里的人,40年后,都找到了,但当时给他们拍这张照片的人,却一直没有找到。开钢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就想找到这个人,这个人叫张海,当时都叫他“张参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洪波(左)和开钢</h3></font></h3> <h3>  我有一个军校女同学,在公安部工作,和开钢曾共过事,也聊到了找张海参谋的事。在开钢眼里,张参谋是个很时尚很有现代味的军人,他经常骑着摩托,佩带手枪,戴着墨镜,穿着大头鞋,挂着一个那时十分少见的照相机,还经常带战士们打柴,在大漠上掀起阵阵狼烟。</h3><h3>&nbsp;</h3><h3> 开钢说完,我这女同学就笑了:“你说的这个张海,和我军校同学好像啊。”于是,女同学就把这张照片发给了我,把开钢的微信推荐给了我,我就和这件事情关联上了。后来开始帮他们找张海。</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海参谋出发去马兰前在北京车站留影</h3></font></h3> <h3>  张海是临时到配属65军防化处,作为北京军区参试防化营营部组成人员参加核试验……</h3> <h3>  找一个40年前的参谋,是件很难的事,上哪儿找呢?我认真地看了这张照片,看了开钢写的文章,被那一代军人的事迹深深感动。感动了,心动了,就有办法了。因为他们是参加核试验的部队,而我与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玉将军之子张旅天熟悉,我就联系张大哥,请他帮忙。很快,张大哥回话,找到了张海妹妹的电话。这样,通过张海妹妹,找到了张海的手机号码。</h3> <h3>  为了把事情办好确认此张海就是彼张海,我照着号码打过去,但对方就是不接,两三天,打了十多次,他都不接。现在骚扰电话多,可能他把我的电话当成骚扰电话了。急中生智,先给他发短信。要在短信里把这个事情说明白,就得挑重要的说,我想到的关键词是“207师”和“核试验”。于是给张海发出这样的短信:</h3><h3> 张参谋你好!207师部分参加过核试验的老战友找您,方便请回电。</h3><h3>&nbsp; 几分钟后,对方回复:</h3><h3>&nbsp; 你好!我是张海,请问尊姓大名?怀念在戈壁滩同甘共苦的战斗生活,非常高兴恢复与战友的联系,常联系,多保重!</h3><h3>&nbsp; 还是战友亲啊!能叫他张参谋的人,一定不是半路朋友。战友,就是从那片蘑菇云下走向心灵的通行证!就这样,我找到了张海,和他通了电话。</h3><h3>&nbsp; 他告诉我,他并不是防化兵,而是军里主管交通和车辆的参谋,到207师防化连去,是为做好核试验取样车辆保障工作。这样,他才和防化连的战士们一起生活了几个月,给战士们拍了一些照片。</h3><h3>&nbsp;</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海参谋在核试验基地</h3></font></h3> <h3>  不过,这次《神兵钩沉》新书发布会活动他参加不了了,因为他们全家定好了,要到成都自驾游,车子已经通过火车托运到成都了,他们坐火车过去,刚好订的是18日的火车票。</h3><h3>&nbsp; 在交谈中得知,穿越核爆心取样工作非常危险,为了减少核辐射,每个汽车驾驶员只能驾车进一次爆心。但是后来,驾驶员不够用了,没人开车,关键时刻,军机关参谋张海,从来没有受过防化训练的张参谋,自告奋勇,穿起防化服,驾着汽车,穿越核辐射区,进抵核爆心,然后下车,背起线拐子,人工测量原子弹弹坑……</h3><h3>&nbsp; 我们就是用这种精神搞出了“两弹一星”,我们就是用这种精神筑起了共和国钢铁长城!</h3><h3>&nbsp; 我脑海中的张海,不仅仅是那个“骑着摩托,佩带手枪,戴着墨镜,穿着大头鞋,挂着一个那时十分少见的照相机”的风流才子,更是一名大无畏的军人,一名真正的军人!</h3><h3>&nbsp; 后来在我的邀请下,张旅天推迟了外地的活动,参加了新书发布会。当开钢主编制作的幻灯片打出核试验基地张蕴玉司令员和另两位都姓张的副司令员的照片时,张旅天又说出了一个秘密:书中写到的这次核试验,他也参加了,在装甲兵大队。而这次核试验的总指挥,就是张旅天的父亲、开国将军、我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玉,副总指挥,就是张海的父亲、时任国防科工委副参谋长张英。</h3> <h3>  著名的马兰基地“三张司令员。”左起:张志善、 张蕴钰 、张英</h3> <h3>  这就是当年的将军和将门家风,他们都把自己的儿子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放到最危险的核试验第一线去!</h3><h3>&nbsp; 张海今年70岁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见到张海,但我再一次见到了中国军人的绝代风流!</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胡洪波</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1月11日</h3><h3><br></h3> <h1><b>40年后聚首,忆往昔,峥嵘岁月……</b></h1><h3><b><br></b></h3> <h3>  开钢告诉我:“在于稚鸿、胡洪波、孟庆敏等朋友的热心帮助下,几经周折,我终于在2018年10月找到了张海参谋,并且与张海大哥通了电话,建立起微信,彼此经常联系,可是我们却很久都没有见面。原因是,于稚洪同志提议,与张海大哥的历史性重逢,一定要有仪式感,胡洪波一定要在场。不巧的是,胡洪波同志公务繁忙,经常出差在外;张海大哥身体健朗,经常全家一起出去自驾旅游,也总不在北京,我也有近一半的时间在珠海。所以我们总是没能聚在一起,可谓好事多谋。</h3><h3> 经过几番联系, 2019年6月17日大家正好都在北京,于是我就约定当天傍晚在京西一家企业会所聚合。”</h3><h3><br></h3><h3> 开钢终于见到了思念了40年,因核试验而结缘的张海参谋等领导和战友……</h3><h3>  40年了,大家带着对战友一生的思念,一世的牵挂,聚到一起,回首曾经的那个岁月。当昨天的回忆,以走近的方式变得遥远,当今天的相聚,以往事的沉淀为之感动时。彼此紧握的双手久久舍不得放下,问候话一句接一句……</h3><h3><br></h3><h3> 真是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呀,当年龙腾虎跃,视死如归的青年战士,如今是苍颜皓首,两鬓已斑,望着曾经天真而熟悉的脸额上被岁月镌刻的年轮,彼此都读懂了一种别样的真情、别样的深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些年一路走过,或惆怅、或得意、或痛苦、或快乐……是军营锻造了大家的坚定与坚强,是军营建立了大家深厚真挚的战友之情。这次相聚,圆了开钢参核战友们相聚忆当年的美梦……</h3><h3> 提到那些英年早逝的战友,大家无比心痛。尽管如此,大家表示:我们活着的,还是要为祖国的强盛出力,要继续踏着先辈的足迹,沿着那条自己崇尚的道路继续奋进……</h3> <h3>  胡洪波、于稚鸿向张海介绍刊登《寻找在“核爆心”拍下这张照片的人》的2019年1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br></h3> <h1><b>相聚结束后,张海大哥如是说道:</b></h1> <h3>开钢贤弟:</h3><h3> 昨晚聚会,有些兴奋,至12:20 仍无法入睡。原先准备“烂在肚子里”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一顿饭的功夫,扰动了本已平静的晚年生活。</h3><h3> 平复心情之后,告诫自己,往事悠悠,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日子。我们不妄自菲薄,更清楚自己吃几碗干饭。相比较先辈、父辈,我们还差的很远。惟愿追随他们的脚步,沿着那条我们崇尚的道路继续奋进。</h3><h3> 说到此,不免叹气,毕竟岁月不饶人,有心杀敌,无力扛枪,英雄也有气短时。因你之缘,又结识了好几位好友,我信缘分,当倍加珍惜!</h3><h3> 看见沙寿臣老首长,就想起了李永钦处长,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具有知识和技术,又不失革命军人崇高觉悟与理想的军人,令人尊敬。写到此,想起了我们军防化处的钱兆民参谋,军直属防化连的杜副连长,他们的健康是否因“核”而受损?他们走的太早了。</h3><h3> 我们因核试验而结缘,我会珍惜参加核试验的战友之情,生死之交。说不完的话,就此打住。多多保重!</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张海</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6月18日</h3> <h1><b>开钢回复张海大哥:</b></h1> <h3>  感谢张海大哥的肺腑之言!我总觉得有一种责任和义务,把当年革命前辈的那种精神传扬出去,激励后人继往开来。或许有些自不量力了。昨天见到您,有生之年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我也格外欣慰,夜里不到两点就起来了,五点才又睡着。听从您的教导,大家多多保重。祝您全家内蒙之行开心快乐!</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开钢</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6月18日</h3> <h3>  原69军防化处参谋沙寿臣大哥,当年把防化小分队送到北京军区防化团集中。这次他(右一)也参加了与张海的见面,感慨万千……</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海(左)和沙寿臣</h3></font></h3> <h1><b>相聚结束后,沙寿臣大哥如是说道:</b></h1> <h3>开钢你好!<br></h3><h3> 昨天,我怀着十分愉快的心情度过了一个下午和一整个晚上。</h3><h3> 你组织的这个聚会,特别的有意义。通过回忆部队的生活,特别是核试验场里面的情景。实际上是接受了一次再教育。</h3><h3> 和张海初次见面,我很喜欢他!甚至很佩服他。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可交的高干子弟。他不但相貌堂堂。谈吐非凡。还有自己的思想。记忆力也过人。而且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关键的时候敢往前冲。</h3><h3> 我觉得,你要真是搞影视。尤其是核试验方面儿的题材。他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它既生活、战斗在连队,又是基地副司令兼参谋长的儿子。所以,他不但对基层连队战斗生活体验深,而且知识全面、见识广,又有上层的精准信息。</h3><h3> 作为一个核实验基地副司令的儿子,作为一个防化兵的门外汉,他能够提着拐子线,冲入爆区,进行测量。实在是难能可贵。可敬。你们俩,或者你们这拨人都是英雄。都是好汉!</h3><h3> 我以前就和李永钦、钱兆民很熟。但是我听了张海讲述他们在核实验场里的事迹,我就更加钦佩这两位老战友,特别是李永钦!他带领你们执行任务。方方面面做的都很好。处处体现了一个高尚的共产党人领导者的风范。他真是个楷模!请通过他儿子,转达我对这位老战友的敬意。并祝他长寿安康!</h3><h3> 和胡洪波,这是第二次见面。但上次,即发布会前那次。我们只是见面,没有时间说话。今天。我也体会到了他的风采。他是一个特别热情。而且又特别有能力的人。他处理麦贤得女儿上学的事儿。使我很感动。他那富有深情的朗诵,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也是你若搞视频不可缺少的人才。</h3><h3> </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沙寿臣</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6月18日</h3> <h3>左起开钢、于稚鸿、胡洪波、张海、沙寿臣、杨鹤城、董福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束语</b></h1> <h3>  这次开钢寻找核试验战场的战友,还牵出来许多感人的故事:中国马兰的故事、参核功勋人员的故事、参核的十万大军可歌可泣的故事、两代军人战斗在核试验基地的故事等等……</h3><h3> 张蕴钰将军是共和国第一任核司令,张蕴玉将军之子张旅天和原核试验基地副总指挥,时任国防科工委副参谋长的张英将军之子张海,当年都是2146核试验的普通一员。开始他们互相并不知道同在一个"战场"。他们都以父辈为榜样,和所有参核人员一样战斗在核试验现场;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关键时刻冲在第一线;他们从小在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到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和所有参核人员一样,都是为共和国强大而默默奉献的真英雄!</h3><h3> 张海大哥说的好:“当年,作为唯一的一名非防化侦察兵,与战友们一起进入核爆重污染区执行防化侦察任务,并且手工测量了核弹坑,这里面确有偶然的成份。但是,能与战友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义无反顾地冲向蘑菇云,以身许国,践行父辈的理想和主义,这其中又充满了必然性。敬礼!曾经同甘共苦的战友们。”<br></h3><h3> 向为共和国核试验做过贡献的英雄致敬!</h3> <h3>  故事讲完了,您慢慢回味吧……</h3> <h3>免责声明:美篇中转载的《寻找在“核爆心”拍下这张照片的人》一文,由文中主人公开钢提供,版权、解释权归原作者胡洪波。</h3> <h3><b>精选留言</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