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于右任书法艺术学习笔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德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右任草书研习之我见</p><p class="ql-block">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城东关河道巷的一户贫寒人家。因为他是午后四时左右诞生的,按当时通行的计时法,属于申时,所以父母给他取乳名叫“申生”,大名“伯循”,字诱人。后来他自己改名佑任,又作右任。</p><p class="ql-block">其实,于家祖籍並不在三原,而是在毗邻泾阳县东乡的斗口村,当地人都称为斗口于家,只是于右任因自己出生在三原,后来又在三原读书、应试,便著籍为三原人。泾阳和三原地处关中渭北,时隶属西安府。</p><p class="ql-block">于右任的父亲于宝文仅仅读了两年私塾,就不得在十二岁那年随同亲友步行入川谋求生计,至光绪初返回乡里。不久便迁家至三原县城东关河道一巷,与甘肃逃荒来陕的一赵姓女子成婚,次年于右任诞生。</p><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无论当年在大陆,还是晚年在台岛,都曾屡屡对人说:陕西是我的父亲,甘肃是我的母亲,中国是我的家。直到1964年5月1日(农历三月二十日),即他辞世前的最后一个生日那天,他还写下了生日记幼时事诗四首。于先生于1964年11月10日辞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不仅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元戎、中华文坛上慷慨沉雄的名诗家,更是誉驰海内外的书法巨匠。在他80寿辰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朴初曾撰文评价于右任先生:“前期以魏碑为基础,自辟蹊径,在行楷中开拓自己新路。中年变法,专攻草书。融汇了章草,今草,狂草各体的精髓,参以魏碑的笔意,而有创新。愈到暮年,愈能随意挥洒,皆成佳构,成为晚清以来杰出的书法大家。”于先生的老友许世英也曾写诗称赞到:白发长髯望若仙,惊人翰墨龙蛇走。于右任先生在草书领域里开宗立派,独铸一体,创造出中华书坛上赫赫有名的“于草”。他的书法艺术实践、理论,以及作品,皆卓然自立,名扬寰宇。连日本的书界人士,亦尊之为现代“草圣”。于生先的书法艺术,确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右任自幼即酷爱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他从束发就读时起,便从正楷入手,长期临池不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代的于右任,广研汉隶、魏书和唐楷,而且皆有心得。其后又在工行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北魏碑帖,同时精心学习晚清名家何绍基的书法。将何氏收藏的北魏名拓《张黑女墓志》,也就是南阳太守张玄墓志,临写得极为神似。后由何绍基入手,他又研习《石门铭》及《龙门二十品》等北魏碑铭中的精品,再从魏碑魏帖扩及各体各派,博采其菁,加以融会贯通。此时期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以行书为主体,以魏碑为元基,并参入篆、隶、草诸法,既重视多源广角地继承,又不拘某一流派理法的限束,取舍变化,收放由心,终于开拓出了自己的一路书势。于右任先生曾作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这几句诗形象的反映出他多年艺术实践的艰苦追求,亦可见其对魏碑用功之刻苦与勤奋。</p><p class="ql-block">于先生学碑绝非死临,而是反复精读,闭目画帖,比较记忆。由于他一下子就抓住了每个字的优点长处,所以写魏碑不是生硬摹写其形,而是写得很活。他不仅注意汲取前人精华,而且大胆革新,勇于创造。既直接取法于古代的精范作品,又重视从新出土的断碑残字中发现有益养料。因之他的书作功力既深,复见创新,能入能出,有守有变,于犷朴洒脱的笔触中呈现出磅礡豪放的气势,新奇清峻,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1927年前后,于右任已开始热心於草书的研究。从三十年代起,他的书艺也由第一期向第二期转变过渡了。</p><p class="ql-block">草书,同样是我国传统书法中的重要书体之一。细考其源,当是为了书写便捷而形成的一种笔画连写的书写方式。草书已经完全突破了楷体的格局,比行书更加放纵不羁,活泼飞舞。其用笔的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是更趋于艺术化的一种书体。</p><p class="ql-block">其实草书在战国时期已见初形,距今已近六千年了。如“信阳楚简,包山楚简”。到了汉代,草书定型已有2300多年。三国时期的东汉末年,形成了章草,有了一定法度,到了东晋时期,章草已很兴盛。古草的格式化成为章草,章草的流变后成为今草。今草贡献最大的是东晋王羲之,出现了遠宦帖。后又由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成功书写了中秋帖。唐代草书兴盛,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为书圣。后来孙过庭出书谱,以及狂草出现了张旭、懐素,是草书达到了极高度,给后人没有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草书的发展历程为:由画符、草篆、隶草、汉草、章草、今草、狂草的过程,共计2000多年。</p><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认为,中国的草书源远流长,但社会上一般人士多误解草为潦草之草,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实在是大错。然而草书经过历代书家之手,不断博变,愈变则去实用就愈远,结果给学习者造成极大困难,终难深入民间。因此,于先生便产生了统一草书,以利实用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1932年夏,于右任会同同好,在南京郊外汤山黄栗墅村正式发起成立了“中华草书社”。大力征求散藏在民间的各代名家墨迹与各派草方。又派员专程赴北平故宫博物院,考索有关草书文字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在全国各地广征汉晋以来的简策砖石碑铭及拓片。经数年努力,终于搜罗到极为丰富的草书资料,为深入研究工作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p><p class="ql-block">于右任对草书下了惊人的功夫,他说: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他在兼习今草,章草,狂草的基础上,又专攻章草。鉴于草书文献浩如烟海,各家各派争奇斗妍,以致一字可有百式,形体多变无定,他很快顿悟到:倘若探索草书的内在规律,融合百家之长,取得一个统一的规范,必能获得制作之便利,广草书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1934年,于右任及草书社同好,立志要研究出一套“标准草书”来,便下定决心将草书社正式更名为“标准草书社”。根据汉字结构造型的规律,细考其偏旁部首,上下左右的组合,然后在前人草书及碑帖中反复推敲甄别,精心筛选出最优秀的字体,再加以系统化的整理,从而给千姿百态的草书一一定型归类,缔造出了一个崭新的草书体系。于右任为之命名曰“标准草书”。並确立了:易识、易写、准确和美丽四大原则。1936年7月,《标准草书千字文》集字双钩临本正式出版。</p><p class="ql-block">至于为何首选《千字文》为范例,先生认为:隋唐以来,学书者均从《千字文》习起,草书名家多有《千字文》传世,故草书社选标准之字,不能不求之于历代草圣,更不能不选之于草圣《千字文》。先生还归纳了草字的缔造规律,将代表两个以上部首的符号分类排比,称之为“代表符号”,从而理出一个比较清晰严整的科学体系,使草字初步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这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一项空前创举与重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草书,尤其在编订《标准草书千字文》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今草的领域,日臻成熟。至其辞世前,《标准草书》已出至第十版。于先生曾多次对人言:我平生的成就,不在功名事业,而在于草书。《标准草书》就是他多年心血的凝聚与结晶。</p><p class="ql-block">关于《标准草书》符号分类:一是凡部首同一部位,不得異式;二是凡主部首必须准确;三是凡代表两个以上部首之符号,就是代表符号。《标准草书》代表符号分例如下:一、左旁27个符号;二、右旁23个符号;三、字上7个符号;四、字下7个符号;五、杂例8个符号。共计72个符号。</p><p class="ql-block">《标准草书》编定后,于右任的草书已蔚然大观,独成一派。他此后的书法作品,流布的也最多最广。四十年代以后,于右任先生在不失造字之理的前提下,更加恣意追求草书的“简净和险奇”,作品充满极强的力感与动势,在《标准草书》的形式美上达到新的境界,使喜爱于书者,都公认他的草书形美笔简、体势多变,于跌宕中呈俊逸,于疏放中见规范。如舞鹤游天、飞龙戏水。至晚年,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其结字虽然以《标准草书》为标准,而用笔与章法却冲出了今草的藩篱,实有狂草的气质与韵味,雄浑奇崛、深沉拙朴、博大清新、仪态万千。在跌宕起伏中表现出強烈的节奏感和慑人的神韵,达至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1981年,香港《书谱》刊文赞誉于右任先生:在草书方面,以风格強烈,字形独特,下笔稳沉,落墨润泽见称者,当推于右任所书之作品。台湾许多人均喜欢于书,公认于老不只是近代最负盛名及具代表性的书家,也是历代中难得的大家。毛泽东主席在繁忙国务活动之余,也曾抽出时间鉴赏于右任手书《千字文》帖,细细揣摩其草书艺术的精髓。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介绍于草,他们评议于右任先生开创了“于体”,是继“癫张狂素”之后,难得出现的能独步书坛的划时代大师。赵之谦第一个在楷书中融入魏碑,创了新局面;吳昌硕在书法上写石鼓,又一次开创了新局面。于右任先生以魏碑为底,融章草、狂草、今草于一炉,再次开创了新局面。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淑亮说:晚清以来,书法卓著者两人,一是康南海,一是于右任。康、于书法遍布天下,各有独到。于书体式多变,晚期之作更为精湛,形美笔简为其突出特色。</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不仅是我国近现代杰出诗家和书法巨匠,同时也是一位真诚的爱国人士,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1984年,中央人民政府己将他的遗墨列为重点保护的国家级文物。1984年6月12日,标准草书学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屈武任名誉社长,赵朴初、启功和杨辛任顾问,胡公石任社长。后来“陕西于右任书法学会”也在西安成立。</p><p class="ql-block">如何学习研究于书,尤其是于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一是雄浑。字为心书,他的经历、学识、修养、气质等都化作了书法神韵;二是中锋“活笔”的妙趣。于右任先生的书法精神贯注,流畅自然,劲健豪放,沉着痛快,中锋入纸,万毫齐力。充分体现了“草贵流畅”,由法入理,笔笔皆活,实在难能可贵;三是简净。先生的字全方位展示出险、绝、奇的体势。标准草书单字都是选用历代草书中笔道最简的字,“易识、易写”,並要表达出可追溯本源的“准确”之意,已属不易,再求“美丽”就更难了;四是豪放、潇洒的意象美。中国汉字起源于点画,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先生的书法,尤其是草书,字字独立不相连,已保持了章草和今草的特征,但却追求其美的规律。随意生态,愈拙愈妍。这也是先生晚年草书结字形式美的一大特色。寓险绝于平正之中,重心下移求沉稳,不愧为旷代草圣。</p> <p class="ql-block">1949年去台湾之前,于右任先生将自己辛苦搜求的,以北魏为主的碑志三百八十多方,交杨虎城将军派专人送回陕西,全部捐给碑林。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二、三、四陈列室之间碑廊上镶嵌的就是先生捐赠的一小部分。</p><p class="ql-block">先生为明孝陵撰书的对联“与钟山不朽,为民族争光”字体大到近二尺。为南京新灵谷寺题联“古寺名灵谷,高僧有志公”,每字约五尺见方,笔力可见一斑。陕西于右任书法学会会长钟明善老师说“于右任先生书法的每一个字,看似信手拈来,细究其源,却非大手笔不能为也”。今天我们学习、研究、探索于右任先生及他的书法艺术,只是一个起步。于右任先生本身就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书法经典,他伟大的人格,深邃的书学思想,独步当代的精品力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艺术宝藏和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学习于右任书法,要把握四个度,即力度、厚度、灵活度和准确度。结构上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尤其是学习于右任先生草书,需融大气、正气、真气于一炉。在学习于先生书法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懂得了书法是什么,它是文化、是艺术、是精神。要想学有所得,一定要热爱,要学习,要追求。要用功、用心、用情。用功就是临帖,作为日课坚持,不怕枯橾;用心就是要研究,敏思善悟;用情就是带着感情学书。尤其是于先生草书,一但开笔,就要全身心融入,不生杂念。当然这些都是笔者一孔之见。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其构成首先是文字。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汉字是根。书法虽是艺术,但其首要属性仍是文字,是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诗歌、历史和哲学。无论是古代一笔一画的手书,还是如今在计算机键盘上敲打,汉字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载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用文字书写下来、记载下来的。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书法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艺术,而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我们学习书法,要认识到书法不仅是写字,更要体悟其所蕴含的精神。书法是我们祖先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方式,亦是今天我们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印记。</p><p class="ql-block">学习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文化强,中国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