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五)革命圣地——延安

军魂9999

<h3></h3><h3> 1986年5月,连队组织官兵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随同一起参观的有部队参谋长于继良、总工程师陈本生以及大队来连检查工作的机关干部。连队官兵分两批次去延安参观;那时部队的条件比较艰苦,官兵分别乘坐一辆北京吉普车(212车型)和一辆东风大卡车,战友们带上部队配发马扎凳子;通往延安的道路没有现在这样平坦宽阔,从连队出发一路颠簸经宜川至南泥湾,最后一站是革命圣地——延安。</h3> <h3> 提起延安,耳熟能详的词汇就是“革命圣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驻地,从抗战初期至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一直在延安领导着全国的革命工作,这个革命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所以延安在当时就成为了全国革命的中心。延安最先是在陕北苏区范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又发动对陕北苏区的围剿,延安也曾几度易手,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红军于1936年12月22日收复延安,随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迁至延安,直至1947年3月18日在蒋介石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中撤离延安&nbsp;。</h3> <h3> 延安不光只是因为中共中央在此居住过才成为圣地的,而是因为中共当时对延安经营管理的模式,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当时所营造出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使得对国民党当政时的国家贫弱,民不聊生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那时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到过延安的,都会被哪里特有的氛围所吸引,为什么会这样?这可以从最早向外界报导陕北苏区的情形和中共领导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中得到答案。斯诺是最早对&nbsp;陕北&nbsp;苏区进行访问的外国记者,他和美国医生乔治&nbsp;•海德姆于1936年7月13日到达陕北,当时中共中央机关还没迁到延安,而是在保安县&nbsp;,斯诺与毛主席进行了多次彻夜长谈,毛主席同斯诺谈苏维埃政府的对外、对内政策;谈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方针;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谈联合战线问题;谈红军长征;最后甚至谈及个人历史生平。斯诺不光采访了毛主席,还采访了其他一些中共领导人,毛主席还请他去苏区到处看看,如此才有了那篇震动世界的传世之作《西行漫记》,原书标题本应为《&nbsp;红星照耀中国&nbsp;》,斯诺怕国民政府刁难,才改1名为《西行漫记》,可以看出,斯诺是完全为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尽管当时中共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粗粮,但他毫不怀疑的指出,中国未来的希望就在这里,这里就是全国人民所信仰的地方,而信仰之地通常就是被称之为“圣地”,所以当时的热血青年都争先恐后的奔赴延安,以能去延安&nbsp;为人生奋斗的方向,如此延安被称之为圣地也就不足为奇了。</h3> <h3> 今日的延安早已今非昔比了,昔日的黄土高坡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去了延安肯定是要去参观窑洞的,毛主席在延安应该住过四处地方,最早是在凤凰山,后住杨家岭,再搬到枣园,再后来搬至王家坪。延安的窑洞是全国闻名的,原以为窑洞就是依山挖一个大洞即可,这次亲临其境才知窑洞也不简单,半园形的洞顶是有树木支撑的,先将树木按窑洞纵向摆放,再用树木做成半园形以支撑住纵向的树木,然后粉上泥灰做成墙壁,这样才即安全又美观,而窑洞外面的门面却是各有各的不同了,首先是要做一扇门,然后还要做窗,门窗的形状也是不尽相同,最后还要做一屋檐以防淋雨。而在窑洞内的布置却更是各不相同了,按照陕北当地的习俗,窑洞内是要砌一火炕的,但当时中央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睡不习惯火炕,所以洞内只能另做木床了,木床都不是很大,大多是单人床,再配些简单的家具,就可以居住了,在朱老总的洞内特别配置了一套沙发,所说是当时延安最豪华的沙发了。延安还有一个著名的标志性地方,就是宝塔山,但遗憾的是上宝塔山却是要收费的,心中诧异像延安这种红色旅游地应该都是免费的,一打听却知宝塔山属于风景区,所以要收费,而其他要收费的还有清凉山等一些地方,既然来了也不能失去一次机会,站在宝塔山上拍延安城区是一个不错选择,站在对面公园可拍到延河桥和宝塔山的典型画面。</h3> <h3> 来延安的路上我们还参观了宜川战役成列馆,亦称"瓦子街战役"。194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以主力5个纵队转入外线作战。2月24日,以一部兵力突然包围宜川城,主力隐蔽在宜川西南地区,准备歼灭敌人的增援部队。26日,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九军(两个整编师)由洛川、宜君一线向宜川驰援。28日,当敌军到达宣川晒南的瓦子街地区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从四面发起猛攻,激战到3月1日,将国民党军第二十九军全部歼灭,并毙敌军长刘戡。3月3日,攻克宜川城,取得宜川战役大捷。又歼敌整编第二十七师师部、整编第九十师师部及其所属的第三十一旅、第四十六旅、第五十三旅、第六十一旅等共2.9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形势。</h3> <h3> 随后,来到了南泥湾,当年中共机关和苏维埃边区政府机关是非常庞大的,因为所有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此是一应俱全,这样大的机构设置,再加上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使得当时延安的经济状况非常恶劣。但毛主席是从来都不会依靠任何人的,因为共产党的信条就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才有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创造的奇迹,一个小小的南泥湾,却支撑起了整个边区的经济运作,这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所以三五九旅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但现在的南泥湾已经看不到当年那种大开荒的壮丽场面了,据当地人说,是由于退耕还林。在一个小山上,还保存着一些当年战士们居住过的窑洞,及一些大生产时期的物品,对当年的情景也是可见一斑了。</h3> <h3> 作为革命圣地的延安,在当时是激励过一代人而成为向往之地的,为此神圣的追求,去一趟延安看看还是非常值得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