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横滨

秋意浓

<h1><b>20191114下午1点半左右NH0904正点起飞。再次去神奈川大学参加留学生研究会的学术交流活动。</b></h1> <h1><b>飞机✈️提前20分钟着陆,通过海关时,一句话都没有问,就过了海关。以最快速度出境,因为郭梦垚早在飞机降落前就到了。可从过海关走到国际到达口,就用了20分钟左右。取到行李箱时,一只穿着衣服的小狗🐶,围着箱子转了一圈,我就出港了,原来查生肉和水果植物类是重点。我是谁?去日本做什么?无关紧要哈,放平心态,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b></h1> <h1><b>乘机场大巴🚌预计1小时40分到达横滨,一路都在与郭梦垚聊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在横滨换乘地铁🚇到新横滨,印入眼帘的第一场景,顺手一拍,成为定格。入住酒店已经八点多了。</b></h1> <h1><b>房间不大,但十分方便!电话换成视频的了,可钥匙还是旧用的,出门前交服务台才行。服务员们的态度和服务真是很可心,三天来帮了我不少忙!</b></h1> <h1><b>15日白天无工作安排,一早起来,看一遍PPT后,与周老师和格格一起去中华街和开港地走走。</b></h1><h1><b>经过一个很小的公园,看到一个文化遗产的标志,反映出百年前横滨的历史。</b></h1><h1><b>1854年2月13日,佩里舰队再次登陆横滨港,幕府在武藏国久良岐郡横滨村(神奈川县横滨市中区神奈川县厅附近、现在位于横滨开港资料馆所在地)设置招待所,与美国代表展开谈判。这就是登陆纪念物所指的开港历史。</b></h1> <h1><b>在人行通道上留下百年前的砖画,除指明方向的功能外,更刻画出东西文化交流与交融。丰臣秀吉、美国船长、西洋马车、日本祈福袋……^_^。对比2007年3月拍的照片,发现保留下来的地砖,又重新组合过了!可见,原汁原味的遗迹在日本也很难再看到。</b></h1> <h1><b>只有这快地砖,还是单独呈现。这个女孩从服装到游戏,都让人浮想联翩,不知所云。</b></h1> <h1><b>彼我庭园 最初是为改善外国人生活环境而建立,明治九年开始,外国人与日本人都可使用。其寓意在当代演化为“彼我友好,加深和平!”</b></h1> <h1><b>9:59我们来到中华街,看见大量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吃着各种零食,很开心。我很好奇,见学吗?明明就是在上课时间里啊!</b></h1> <h1><b>人很多,中学生占半数左右,中国风情浓郁!</b></h1> <h1><b>旅日要明鹤同乡会,1952年成立,密切同乡和侨团关系,组织回乡活动。</b></h1> <h1><b>日本新闻发祥地在中华街上。1864年,《海外新闻》发刊。原址为:横滨原居留地141号。</b></h1> <h1><b>这个用旧画装饰的店面,格外醒目。昔日情趣跃然于墙上,可却是新的设计与装潢。似乎“复古”在日本也是一种时尚。</b></h1> <h1><b>这座二层楼间的龙雕刻十分精致。13年前,我在这里拍过一张,那时,还没有这个龙🐲,其它都一摸一样!</b></h1> <h1><b>这是20070303拍的,还没有龙哈!</b></h1> <h1><b>派出所也用中国雕塑装饰,说明维持中华街的特色,已经不再单纯是华裔的意识与行为。</b></h1> <h1><b>要离开了,留个影吧,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来吧,到我这个年纪,什么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从现在起,我就是抱着“一期一会”的心情,对待每一次机会和遇见。</b></h1> <h1><b>看见两个老师带着十几个孩子排着队往公园走,都背着一个大书包!再次对星期五学生的自由活动感到惊讶!这么小的学生,就聘用外国老师?还是参加课外活动的外国志愿者?</b></h1> <h1><b>1960年,美国圣地亚哥市赠送的护水女神。</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冰川丸」邮船是横滨三菱造船厂于昭和 5 年(19300517)建造的大型豪华客轮。船长163公尺、体积12,000吨。当年横渡太平洋,往返日本与北美洲之间,有「太平洋女王」的美誉。</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首任船长是秋吉七郎先生,他有「军舰冰川」的外号。</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冰川丸」也曾越过东海,前往上海,并且沿着大陆南下抵达香港。现在收费供游客参观。</span></b><br></h1> <h1><b>2007年时的我。</b></h1> <h1><b>在铁索连环上,海鸥密集排列整齐,似乎是一道永久的风景线!</b></h1> <h1><b>完全是出于好奇,拍下这张照片,但是,无论我怎么查,也没有查到它的名字和寓意。无奈只能再查英文字,水手?横滨水手是一个球队的称呼!可我好奇的只是那只太阳鸟!它与1905年出版的《太阳》杂志的一些封面图很相似!这就是看史料多了产生的文化敏感性吧。</b></h1> <h1><b>榎木厅咖啡屋,在那喝咖啡的还真是西洋人,无形中加深了过去曾经是租界地的气氛。</b><b>那个被称之为美国山、法国山、意大利山等的地方,我曾经去过三次,但是,这次印象还是不一样。</b></h1> <h1><b>开港至大政时期称之为浅间山见晴台,现在称为元町百段,关东大地震时曾毁于一旦。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横滨,有时会看到富士山🗻</b></h1> <h1><b>山手圣公会</b></h1> <h1><b>基督教堂⛪️</b></h1> <h1><b>末日圣徒纪念碑,纪念1901年以来在日本传播基督教的四位长老。</b></h1> <h1><b>外交官之家 由美国建筑师J.M Gardiner 设计,原在东京都涩谷区南平台建造而成。平成九年(1997)年在此地移筑。1910年曾作为明治政府外交官内田定槌的住宅。</b></h1> <h1><b>在同一个地方,不同时期的我。</b></h1> <h1><b>布拉夫18号馆 意大利式庭院建筑。1880-1886年,曾是意大利领事馆。</b></h1> <h1><b>变化大小?贵有自知之明。</b></h1> <h1><b>横滨人形的家,记得田中女士带我们来过。我在这里买了一个人形,至今还摆在书柜里!</b></h1><h3><b><br></b></h3> <h1><b>石川町车站</b></h1> <h1><b>20191116下午2:00学术研讨会准时召开。</b></h1> <h1><b>从左依次为:神奈川大学孙安石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王格格老师、周棉教授、神奈川大学大里皓秋教授、我。</b></h1> <h1><b>大里教授是我在东京大学指导教官並木赖寿先生的师兄,他们都是日本著名中国史学家小岛晋治先生的弟子。我们1999年在浙江大学开会时相识,从2006年我到东京大学研究起,一直保持学术交流。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到我们学校至少四次以上。我去他们学校做过三次论文发表!不知不觉20多年过去了,交流日益深入,讨论和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过。</b></h1> <h1><b>这张要我给大里先生回个电话的通知条,是后乐寮收发室一位女管理员写的,她的绘画兴趣成为了提升服务质量的助手,而且还日文和英文并用,因为欣赏,保存到现在!</b></h1> <h1><b>完全正装出席学术会议,在我已经是常规。</b></h1> <h1><b>由孙教授担任会议司仪。他正在介绍第一位发言的周棉教授。</b></h1> <h1><b>按照内外有别的原则,我是客,排序第二!</b></h1> <h1><b>已经75岁的大里教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研究阵地,令人敬佩!</b></h1> <h1><b>上面一张第二排座上,是拓殖大学的浜口裕子教授,她发言的内容对我来说很新颖,听得太集中精力了,忘记拍照!我有一个小疑问,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就不再运用“满洲族”这个概念,她研究的时段在此之后,是不是最好用“满族”这个称呼。</b></h1> <h1><b>千葉大学见诚教授提问。针对我论文的主要内容是:1.留日学生为什么选择学社会科学的比较多?</b><b>2.日本的学术研究水平低?但在医学领域,特别是细菌学领域,日本在国际上评价很高。中国国内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还是为了故意回避歧视性的日本社会。</b></h1><h1><b>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您报告里提到抗战时也有日本留学、那时日本的学术研究水平很高。前后有什么关联性?</span></b></h1> <h1><b>东京大学川岛教授提问。问题十分犀利,但是,也十分中肯。主要是:</b></h1><h1><b>1.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杨度和嘉纳先生意见相左,你认为一致,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依据?</b></h1><h1><b>2.清朝官吏选拔制度的设定与日本留学机会相契合?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清政府也还对留学回国人员进行考试、给予他们进士等身份。无论是速成还是后来的五校特约,都是个人在晋升道路上的选择、而日本提供了这个机会。</b><br></h1><h1><b>3.留日学生在日本受歧视,证据不足,可以说是清末留日热退潮的主要原因吗?下结论过于简单了些。</b></h1> <h1><b>神奈川大学校长助理孙安石教授主持会议讨论环节;会议结束时</b><b>全体与会者合影。</b></h1> <h1><b>2018年,在徐州与小岛淑男先生第一次见面,他能来听会,我十分感动。2007年在东京时,我阅读过先生的书《留日学生的辛亥革命》(青木书店 1989)。</b></h1> <h1><b>阿部由美子,12年前,她是並木老师的博士生,后来转到川岛真教授名下完成学业。09年时她在我家里住过几天。在这里再见意外地惊喜。阿部由美子怀孕六个月了,更为她结婚育子而感到由衷地高兴。</b></h1> <h1><b>20191117.一早三保险,手机、床头钟表,服务员同时叫早!5点半前郭梦垚就到宾馆了,令我感动!乘5:47分那班蓝营地铁🚇离开新横滨,他一直把我送上了机场大巴。6:20分🚗从横滨出发,7:45分到达成田国际机场T1航站。一切顺利,8点半左右就经安检通过了海关。10点零8分飞机提前2分钟起飞🛫️。</b></h1> <h1><b>从飞机上俯瞰日本,我以为飞得较低,可是从显示屏幕上看已万米以上。</b></h1> <h1><b>第一次拍到俯瞰大连的照片。</b></h1> <h1><b>啊,美丽的大连,我回来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