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原的“柿外桃源”

自得趣翁

<h1>产树原第二届柿子文化节闭幕三天了,11月15日,小老儿姗姗来迟。时当后晌,没拍几张照片天就暗下来了。</h1> <h1>产树原,原名桑树原(现在人们都还这么叫它),是孝义市兑镇南垣仅有一百五十来口人的一个小村,栽培柿树的历史却在二百年以上了,与周边新民、梁家原、下令狐等较大村庄同以盛产牛心柿驰名。</h1> <h1>若论柿子产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还排不到前面。那时候,全县年产柿子在200万至300万公斤之间,以新民、临水、善吉、下吐京、小王营等村产量最高。进入以冶炼煤焦铝铁为主的经济转型期,严重的污染使河滩柿树枯死殆尽,集体化时期的老幼柿树70886株(1982年稳权发证统计)至今尚存不足2万株(行内人估计),且单株产量下降,全境总产仅为过去的十分之一。我这里并非评论历史功过,而是说明一个现象:由于兑镇南垣海拔较高、风头较大,村庄南面河滩狭窄不宜冶炼,从而侥幸避免了大面积污染。</h1> <h1>即以桑树原而言,非但保留了大部分柿树,且在全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在林业部门指导下,新植上千株柿树,产量与过去持平。于此创业的四硕士将他们创建的“胜溪惠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千亩牛心柿子生产加工基地”辟一处柿园,取名“柿外桃源”,供游客欣赏、采摘,在我看来,这种诗化的创意,恰好暗喻桑树原一带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h1> <h1>创业者将这一片二百年生的柿园以橘红色矮墙半围,墙上绘制圆形、扇形工笔花鸟图画,左开一道多边形园门,门楣红灯高挂,上悬“柿外桃源”金字红匾。一眼望去,上百株柿树溢彩流丹。</h1> <h1>其右短墙开铁栅栏门,供车辆进出。</h1> <h1>车道通向挂晾脱皮柿子的一排排塑料大棚,四周一树树丹果与夕照相辉映,璀璨夺目。↕</h1> <h1>天将晚,四硕士招收的农民工收拾着露天晾晒的柿疙瘩,预报明天有雨,提前予以防范。</h1> <h1>柿园以外的大棚里,脱皮柿子或悬挂,或平晾,再经堆闷、捏饼工序,便可以出霜而成商品了。</h1> <h1>生产园区建有若干冷藏间,储藏鲜柿、柿饼、柿疙瘩。</h1> <h1>成品分精、简两种真空包装,从去年就远销至北上广了,价格相当可观。↕</h1> <h1>太阳落山时分踏上归程,垣头东下一马平川,遥看市区已是华灯初上。↕</h1> <h1>11月16日下午两点半再来,去时天气晴好,三点过后,阴云四起,先在“柿外桃源”门自拍留影。↕</h1> <h1>柿园内外冷清,大约只有十来个工人在忙活。有的收拾着节庆期间铺陈的设施,有的在大棚里、车间里打理着半成品和成品。</h1> <h1>这些工人大部分是本地中老年农民,一辈子与柿子打交道,柿子加工的传统工艺打小就会。而今要求他们不露头发不裸手按现代工艺科学操作,他们觉得很长见识。他们说,来这里工作,活计轻省人精神,能有收入活着就有价值。我想,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桃花源”中人吗。</h1> <h1>妇女们说,装半成品的塑料筐也要求一尘不染,不但要一只只细心擦过,还要用水枪冲洗干净。↕</h1> <h1><br></h1> <h1>正当她们说说笑笑地清洗着苫布时,外出归来的冯庆辉经理亲操水枪作示范讲解:食品卫生无小事,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朴实帅气的冯经理系四硕士之一,趁机与他聊几句收购、加工、销售、效益、前景之类的话题,很钦佩他们的怀抱、识见与精明。</h1> <h1>冯经理告诉我,今年进一步拓宽了网络销售渠道,预计产值可以翻番。由此想到,三十年前,县林业部门和白壁关公社都在柿子加工上做过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囿于技术还欠火候,销售渠道不畅,始终未成正果。设若四硕士开拓的新路越走越宽广,孝义柿业复兴有望,盛“柿”孝义可期!(上图拍摄于墙上广告,谢谢原作者。)</h1> <h1>带着一份宽慰的心情漫步柿园,红彤彤的柿林下,有两个女郎窜行树下不停地拍照,如蜂采蜜,流连忘返。但愿这样的场景遍布孝义山川。↕</h1> <h1>四点半时,天阴欲雨,飞身跨骑,驰行村外……</h1> <h1>村口耸立“四硕士创业基地、人武部扶贫示范点”标牌。进而默念:欣逢盛世,举国上下创业成风,农业方面稍显薄弱。庆幸西南垣上“柿硕士”创业风生水起,想必能给更多有志于为家乡建功立业的硕士一些启示吧!</h1> 柿文链接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qcjxiv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赶在柿文化节闭幕的一刻</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