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巨刹——红螺寺

山杉

<h3><font color="#010101">红螺寺景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区55公里,景区总面积800公顷,国家AAAA级旅游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红螺寺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公元345-356)年。当时中国北方正处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时期。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西域高僧佛图澄东来中国传教,受到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优礼,遂在后赵国境内弘法授徒,广建寺塔。他是经国家正式批准在中国授徒(中国人出家为僧)的第一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红螺寺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红螺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红螺寺大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四个大字。正门上高悬一幅楹联,“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大门内影壁上书“须弥胜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东行,游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条曲折小径,顿觉兴致盎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门前的这片竹林为元代云山禅师所栽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怀柔县志》记载:清康熙32年(公元1694年)圣驾红螺寺降香,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身边的官员清点竹子的数量为613株,临走前叮嘱寺内的僧人和当地的官员要对竹林善加保护,以便他常来观赏,后来人们就称这片竹林为“御竹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竹林西北角还有一个照原样恢复的“观竹亭”,当年清康熙帝就曾在原亭内设御座赏竹。红螺寺竹林四季常青长势茂盛,有竹约百万株,是京北地区面积最大、年代最长、长势最好的一片竹林,所以被称为“红螺三绝景”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竹的种类繁多,约250余种,红螺寺的竹子为黄槽京竹,俗称玉镶金(竹子整体为绿色,沟槽为黄色,称玉镶金,反之称金镶玉)。竹是禾木科多年生植物,中空有节常绿,古人将竹子人格化比喻为“君子”,正所谓“未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 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红螺寺这片北方四季常绿的竹林已成为景区的第一大雅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东边的雌树清秀矮小些,西边的雄树高大粗壮,这棵雄的银杏树,树龄在1100年以上,树高30多米,整个树的围度达到7米之多,虽逾千年但生机不减。每年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不见果实,而雌树每年春天不见花开秋天却果实累累,人们觉得它们象天作一双、珠联璧合的夫妻,所以也称他们为夫妻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句俗语说:“独木难成林”,而红螺寺中的雄银杏树却有“独木成林”之势,因为它从根部长出了十个笔直笔直向上发展的枝干,而且这十个支干又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当地人相传,每换一个朝代,这棵雄银杏树就从根部长出一个新的支干,现在是十个支干和一个主干。这两棵银杏树春天是古树吐新芽,夏天则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到了秋天,金黄色银杏叶把大雄宝殿衬托得辉煌壮观,惹人驻足留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雌树枝头挂满银杏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红螺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林木丰茂,层林尽染,古树参天,将整个寺院掩映在千亩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画卷。寺周围各种树木有600多种,植物种类60多个,林内生活繁衍着多种鸟类和野生小动物。据林业部门测算,红螺寺辖区内有各种树木百万余株,林木覆盖率90%以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千年古刹红螺寺北依的红螺山属燕山余脉,山势巍峨雄武、庄严辉宏,南襟华北平原京北腹地,在历史上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红螺山一山双峰,比肩耸立,西峰海拔812.9米,东峰海拔811.9米,红螺双峰两翼舒展,引带群山,远远望去,酷似一只大鹏鸟,护卫着古刹寺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红螺山的半山腰还有一座观音寺。</font></h3> <h3>摄影:山杉</h3><h3>谢谢您的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