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1><b>11月8日广东【五常客】成员的朱李英、朱三达、朱思朗、朱健洪与夫人等5人,怀着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从广东坐高铁,到达黄山,与从安徽合肥到来的安徽朱氏源流志编纂办的朱传龙秘书长、朱良全律师及合肥桃花岛主朱启祥等五人和</b><b>徽州朱氏宗亲朱彩琴、朱林棣、朱志翔、朱伟、朱加良等宗亲会合,参加了这次活动。</b></h1> <h1><b>我们先来到朱伟宗亲开办的,位于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参观。</b></h1><h1><b>朱伟是省级非遗传人,他多年研习徽州传统竹木雕,以徽州竹木材为原料,将山水风景、诸子经典、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内容融于作品中,他创办的徽字号博物馆于11月11日举行第四届全国非遗大展。</b></h1> <h1><b>晚上,我们还到屯溪老街参观朱伟的“徽字号”两个门店。</b></h1> <h1><b>11月9日上午我们一起到黄山歙县中学参观,受到该学校的热烈欢迎。教务大楼外屏幕打出字幕:热烈欢迎朱子学会的专家学者莅临我校参观指导。</b></h1> <h1><b>千年古学歙县中学渊源于歙县县学和紫阳书院。南唐保大八年(950年),歙县县学创办于此,元至正庚子年(1360年),紫阳书院迁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许承尧在古紫阳书院创办“新安中学堂”和“紫阳师范学堂”;抗战爆发后,学校一度停办。1943年,凌几机等人在问政山创建“歙县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秋,学校定名为“安徽省歙县中学”,现为省重点中学。</b></h1> <h1><b>洪校长、徽学专家方利山教授陪同我们一起参观并热情讲解。</b></h1> <h1><b>孔庙的明伦堂、古紫阳书院在歙县中学内。</b></h1> <h1><b>土生土长的洪校长对历史文物保护不遗余力,目前,在政府支持下正对明伦堂和古紫阳书院加紧修复工程。</b></h1> <h1><b>历史遗迹</b></h1> <h1><b>古紫阳书院现为歙县中学所在地。据歙县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名文公祠,以纪念理学大师朱熹。南宋淳祐五年(1245)宋理宗赐名紫阳书院。后院址屡有迁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于旧址复建书院,名古紫阳书院。据记载,现存建筑物1800平方米,有朱子殿、道志舍、德据舍、依仁舍、游艺舍、文公井,其他建筑物仅存。在朱子殿内,保存有清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和乾隆皇帝御书“道脉薪传”匾,廊庑壁上有清乾隆五十五年程瑶田书《古紫阳书院规条》石刻,弥足珍贵。</b></h1> <p><b>古紫阳书院现为歙县中学所在地。据歙县志记载,古紫阳书院 坐落于县城城东华屏山南坡。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名文公祠,以纪念理学大师朱熹,南宋淳祐五年(1245)宋理宗赐名紫阳书院。后院址屡有迁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于旧址复建书院。名古紫阳书院。据记载,现存建筑物1800平方米,有朱子殿、道志舍、德据舍、依仁舍、游艺舍、文公井,其他建筑物仅存遗址。在朱子殿内,保存有清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和乾隆皇帝御书“道脉薪传”匾,廊庑壁上有清乾隆五十五年程瑶田书《古紫阳书院规条》石刻,弥足珍贵。但除了明伦堂,其余均已经倾圮,无法看到,亟待维修。</b></p> <h1><b>古紫阳书院是文公父亲朱松读书处,也是当年文公曾来讲学的地方。</b><b>县学附近有座紫阳山。为作怀念,朱文公因此自称紫阳。</b></h1><h1><b>为纪念朱文公,1245年,</b><b>宋理宗皇帝赐名“紫阳书院”,御题“紫阳书院”匾额。</b></h1><h1><b>紫阳楼、紫阳堂、紫阳书院、紫阳文化研究会…一代一代被世人运用下去。</b></h1> <h1><b>方教授说,这建筑墙是当年古书院后面的朱松庙的原庙墙。</b></h1> <h1><b>古紫阳书院 坐落于县城城东华屏山南坡</b></h1> <h1><b>站在古书院旧址上,大家感慨万千。对修复工作,洪校长、方教授、传龙秘书长表示信心十足!</b></h1> <h1><b>我与方教授交流中提出,可否学习婺源,婺源有紫阳中学、朱熹中学,我们屯溪中学也可否申请更名为“古紫阳书院”或“古紫阳中学”?</b></h1> <h1><b>歙县中学校园内的三元坊</b></h1> <h1><b>歙县中学校园内的明代的尚宾坊</b></h1> <h1><b>下午,志翔又带领我们来到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史馆参观,领略徽州文化发祥地,之后参观百姓源头之地篁墩古村。</b></h1> <h1><b>篁墩是徽州文化第一村,我们新安朱氏就是从这里发源,到如今,遍布全球。</b></h1><h3></h3><h1><b>一行人参观了篁墩程朱阙里博物馆。</b></h1><h1><b>在篁墩村史馆留影。</b></h1><h1><b>感谢篁墩村老金向导,给大家介绍篁墩历史。</b></h1> <p><b style="font-size: 20px;">篁墩是黄山市中心城区近郊一个不大的行政村,人口一千一百多人,距黄山市中心城区东边仅三、四公里。</b></p><p><b style="font-size: 20px;">据明代时修撰的《程朱阙里志,地灵志》记载,其地理形势是:“天马列其前,石壁拥有其右,古宫辅其左。大河前绕,重山后镇,居然一澳区也”。篁墩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得名至少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历代为避战乱锋芒,有汪、程、朱、江、胡、方、吴等二十多个姓族迁徒至篁墩,主要有程朱两大姓族,也就是说“程朱阙里”发源地是在篁墩。</b></p><p><b style="font-size: 20px;">北宋的二程(程颢、程颐)、二夫子和南宋的朱熹夫子他们的始祖都在篁墩。程朱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思想统治着中国明清两代几百年历史,是值得后人研讨的。二程夫子是新安程氏—世祖程元谭三十五世孙,念念不忘自己是“忠壮公”(即新安程氏第十三世孙陈代篁墩显赫人物程灵洗将军)之后裔,程颢有“忠壮公裔”印章一枚。</b></p><p><b style="font-size: 20px;">朱夫子是新安朱氏一世祖朱师古第九世孙,朱师古是唐乾符年末,为避黄巢起兵锋芒,自姑苏始迁篁墩,唐天估年间三子朱瑰就命领兵三千戍守婺源,于是由篁墩始迁婺源。朱熹的理论是继承二程夫子的思想,他不忘自己是徽州人,明确指出:“吾家先世居歙州之黄墩(即篁墩)”。他在许多正规文字著述的署名上总是署“新安朱熹”。</b></p><p><b style="font-size: 20px;">现篁墩保存有“程朱阙里”有关的遗址和遗物:</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新安篁墩程氏统宗祠及世忠庙地址及靠山图和原祠庙的全貌照片,祠庙的遗址。</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明朝万历壬子年仲冬 月吉日歙令刘伸等合立的朱夫子祖墓碑(该墓碑长150公分,宽80公分,厚20公分,重约500斤)及墓地遗址,新安朱氏一世祖朱师古公墓遗址,忠壮公墓遗址。</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三、程朱阙里牌坊的遗址及大根的石柱、一对石狮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四、村内有朱家巷,朱氏宗祠遗址,程朱三夫子祠遗址。</b></p><p><b style="font-size: 20px;">鉴于篁墩在徽州氏族,宗族迁徒史上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因此做好篁墩村程氏统宗祠、世忠庙、朱夫子墓及程朱阙里坊等古文化遗址的恢复、开发,将其纳入花山─一渐江风景名胜区,对于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徽文化的补充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p> <h1><b>篁墩,是程朱理学之根——徽州文化之源。</b></h1><h1><b>北宋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是宋明理学奠定者。南宋朱熹,祖籍也是篁墩,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为大成,形成程朱理学体系。为后世立下了不朽功勋!</b></h1><h3></h3> <h1><b>篁墩是徽州百姓之根。</b></h1><h1><b>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外来氏族到徽州最重要的首迁地是篁墩。有据可查的至少有33个姓氏以上,现在篁墩有56个姓氏。</b></h1> <h1><b>古延寿桥,由此进村。经过古延寿桥,经过志翔家门口,问侯过他年老的奶奶,到过洛闽溯本石牌坊遗址、师古公古墓遗址、程氏统宗祠遗址等地凭吊拜谒</b></h1> <h1><b>过了延寿桥,回到了家!这一回家等了千年啊!</b></h1> <h1><b>篁墩,这个词,我最早在19</b><b>81年手抄台山旧谱时看过,“黄墩”是我的远方老家,牢记心中。到了这次,时隔38年,如愿到来。</b></h1> <h1><b>是黄墩还是篁墩?来到这里才知道:万历、雍正年间的“程朱门阙里志”,黄墩与篁墩二名并列。</b></h1> <h1><b>千年朱家巷</b></h1> <h1><b>千年来,从篁墩迁徙出去的家人一代又一代,坚守家乡的人难得啊!</b></h1><h1><b>目前篁墩村朱姓仍有20多户,朱志翔是其一!可敬可爱的志翔兄弟!</b></h1> <h1><b>我到武夷山跟人说我是建阳的,到江西去,我是婺源的,这里,我是篁墩的,与志翔就是同村兄弟!</b></h1> <h1><b>“洛闽溯本”坊构件,乾隆皇帝亲笔御题建造的牌坊,古徽州建制最大、最高的牌坊。</b></h1><h1><b>构建明确记载篁墩是朱熹祖居地。</b></h1> <h1><b>今年出土的程朱阙里牌坊构建</b></h1><h3></h3> <h1><b>2014年我到建阳黄坑去拜祭朱文公墓,2018年到婺源去拜祭茶院始祖古僚公墓,这次到来拜祭先祖新安朱氏始祖师古墓遗址。</b></h1><h1><b>源流长远啊!</b></h1> <h1><b>朱夫子祖墓碑</b></h1> <h1><b>篁墩为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与集大成者朱熹的祖籍地,堪与孔子曲阜 阙里相比。明万历年间,歙西岩镇赵滂于歙南篁墩立程朱阙里坊。清雍正年间,吴景 京重修,后毁。明赵滂纂《程朱阙里志》8卷。清吴廷彦纂《程朱阙里志》10卷,徐 文光纂《程朱阙里祠志》。康熙五十二年(1714),歙南上祈程佳潘题里中程氏宗祠 匾“阙里渊源”。嘉庆十七年(1812),歙北呈坎罗永符题汉口紫阳书院匾“阙里同 瞻”。<br> <br>《篁墩村志》记载,程朱阙里祠(三夫子祠)是专祀程朱理学的创立者程颐、程颢和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公祠,又称三夫子祠。程朱三夫子祠和程阙里坊早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始建于离篁墩15里外的湖田(今徽州区田附近)。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候选道徐麒珄呈请愿承父志独资在篁墩建祠祀三夫子并建若干学舍学子读书之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动工,祠址选在朱氏祖墓附近,即篁墩中下街的交界处的富仑山麓,1760年竣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奏请乾隆帝求赐四字坊表(程朱阙里坊),六日乾隆帝就御赐“洛闽溯本”四字,后刻在程朱阙里坊的上方。徐麒珄还因此事获得嘉奖,加顶带一级,提至正三品顶带</b></h1><h3></h3> <h1><b>随后,我们又和徽文化研究员朱林棣及徽州朱氏宗亲代表朱祝新等在朱志翔宗亲创办的黄山市礼乐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方教授一起交流宗谱,寻根问祖。</b></h1> <h1><b>朱林棣宗长给我们五常客介绍徽州朱氏与广东朱氏宗亲的历史源流关系,同时介绍了溪上新谱编修情况,并向我们赠送他出版的新书和朱氏历史资料。大家高兴、气氛融洽。</b></h1> <h1><b>当志翔兄弟告知林棣宗长,广东五常客要来黄山即徽州(又称新安)寻根问祖,他做足准备,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b></h1><h3></h3><h1><b>①广东朱氏其中一支,源于徽州朱氏支派,是新安一世祖之季子即园公后裔,与我祖春公属兄弟。</b></h1><h1><b>②园公居祖地,是休宁县霓湖,后迁至双溪。</b></h1><h1><b>③园公第12世出了一位广东经畧使安国公。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宣和甲辰年(1123)至南宋绍熙庚戍年(1190)享年67岁。他有二个兒子,名为五七扶与百五拂。</b></h1><h1><b>④安国公生平,我家明代嘉靖年间《朱氏统宗世谱》有其图象和列传。</b></h1><h1><b>⑤至10世,安国曾祖父名伯虎,有兄弟3人,朱安国属长子派系。季子朱伯纯后裔也子孙兴旺,又出了个广东梅州府知府。</b></h1><h1><b>⑥园公具体世系表、伯虎后代、伯纯后代等历史资料,有记载。</b></h1><h1><b>(徽文化研究员朱林棣)</b></h1> <h1><b>这是迁广东的世系的珍贵资料,作为广东的宗亲,非常感谢!也希望有广东的族裔(粤东地区)能对接上。</b></h1> <h1><b>广东宗亲和徽州朱氏宗亲在礼乐堂合影留念。也是这次寻根问祖活动的尾声。</b></h1> <h1><b>徽州文化,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b></h1><h1><b>这次黄山行除了寻根问祖活动,我们游览参观了屯溪古城、徽州古城、黄山景区、黟县宏村等景区。</b></h1> <h1><b>黄山之行,收获满满。</b></h1><h1><b>朱文公的家乡是建阳,对的;朱文公的祖籍是婺源,也对;朱文公的祖居是篁墩,更对!</b></h1><h1><b>篁墩,是古老的篁墩,是徽州文化的源,是新安朱氏的根!</b></h1><h3><b style="font-size: 20px;">这次活动收获了亲情,正如志翔兄弟说:</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亲人的相聚。</b><b style="font-size: 20px;">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b><b style="font-size: 20px;">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这次活动的成功,感谢传龙秘书长的牵线,感谢志翔兄弟全程策划,感谢参与活动的安徽宗亲们!</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祝福故乡篁墩!广大的宗亲在期待篁墩!</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