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博开展已有两个月,展出期间有两次延期闭馆。展览共展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回归的文物600余件。近日观看此展深受震撼,写点文字,把照片整理整理,汇成集册留存纪念:</h3><h3>中华文明兮,延绵五千。</h3><h3>文物璀璨兮,精神所系。</h3><h3>惨遭劫掠兮,流散他乡。</h3><h3>梦牵魂绕兮,民族之殇。</h3><h3>而今复兴兮,国富民强。</h3><h3>文物回归兮,盛世重光。</h3><h3>四海归心兮,再铸辉煌!<br></h3><h3><br></h3><h3>马卓新 2019年11月17日</h3><h3><br></h3> <h3>▲“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于2019年9月17日在国博开展。</h3> <h3>▲11月13日,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博的“回归之路”展厅举行。圆明园12 兽首中已经追回的其它6个兽首,与马首铜像一起向公众展示。</h3> <h3>▲展示现场</h3><h3>当年这12兽首铜像是安放在圆明园的海晏堂。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分别对应的时辰,每到一个时辰由地支对应的动物兽首口中喷水。而在午时(11点-13点),则12生肖兽首同时喷水。</h3> <h3>▲展示现场<br>2004年4月,香港佳士德和苏富比两个拍卖行分别将于4月30日和5月2日拍卖被英法联军于圆明园抢走的4件珍贵文物,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两家拍卖行不理会中方根据国际公约提出的诉求,继续拍卖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尊严。</h3><h3></h3> <h3>▲牛首铜像</h3><h3>牛首以200万起价,这回的竞争在保利集团顾问易苏昊先生和一位通过电话出价的“神秘客”之间进行。易苏昊后来表示,这两件东西关系到中国人民的情结,竞价国宝也是不希望国宝外流,最终,易苏昊再度代表保利集团以700万元拍下牛首。</h3> <h3>▲猴首铜像</h3><h3>猴首开价200万港元,拍卖行的竞争异常激烈,叫价声也此起彼伏。在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来自中国保利集团的易苏昊就将价格提到了740万港元,对手知难而退,不再叫价。</h3> <h3>▲虎首铜像</h3><h3>虎首铜像拍卖底价为300万港元,七八分钟内,有三人争持叫价37次。最终,买家仍然是保利集团的易苏昊,他以1400万成功拍下虎首。</h3> <h3>▲猪首铜像</h3><h3>“猪首”铜像是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人士在美国一位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的,专家反复鉴定后认为,这件铜像与此前保利收藏的3件铜像同属一个系列,可确认是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一件。艰苦的谈判之后,那位美国收藏家终于同意将这件珍贵文物转让。何鸿燊先生得此消息,迅速与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联系,并为基金出资收购国宝,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2004年回归。猪头顶部有一处凹坑,推测为枪托所砸。</h3> <h3>▲兔首铜像</h3><h3>2009年2月26日,兔首以1400万欧元的价格在法国佳士德拍卖会上被拍卖,同时拍卖的还有鼠首。买家为厦门心和艺术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但是蔡銘超事后表示不会付款,拍卖流拍。最终兔首和鼠首同时被皮诺家族买下。</h3><h3>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皮诺称,将在九、十月份完成两件圆明园兽首的回归。</h3><h3>2013年6月25日,兔首和鼠首安全运抵北京。</h3> <h3>▲鼠首铜像</h3><h3>鼠首和兔首的回归之路相同,见前。</h3><h3>虽然蔡铭超以总计3149万欧元的价格在法国巴黎拍下了圆明园兔、鼠首,但随后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不会付款。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站出来,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蔡銘超为阻止国宝流失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h3> <h3>▲马首铜像</h3><h3>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获悉圆明园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消息,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良好意愿,香港苏富比公司对此给予积极配合。9月,何鸿燊先生得知相关情况后,以高度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慨然出资抢救流失文物,结束了马首铜像百余年的离散漂泊。此后,马首铜像一直在港澳地区公开展示,为增进港澳同胞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h3> <h3>▲“后母戊青铜鼎”。此鼎不是在“回归之路”文物展里面。但此鼎器形厚重,意义非凡,多用来形容国之重器。实在不忍割爱,故收入此篇。过去对其铭文译为“司母戊鼎”。经多方考证“司”应为“后”。“戊”是人名。</h3> <h3>▲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五代十国<br>五代十国时期的彩绘石刻。是王处直墓葬甬道侧壁的装饰。彩绘武士像是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高浮雕而成,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遗韵,下开宋元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br>2000年,这件于1994年被盗的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出现在美国纽约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上。该武士一身戎装,头顶凤鸟含珠,脚踏牛形怪兽。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2001年5月,美国海关总署在纽约世贸中心将其归还中国。</h3> <h3>▲吴昌硕 《四季花卉图》</h3><h3>旅居菲律宾的华人收藏家庄万里先生逝世后,其子女秉承父亲遗志,于2000年将庄氏两塗轩珍藏的232件书画作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h3> <h3>▲吴昌硕国画局部(七十九岁作)</h3><h3>吴昌硕是清末民初的国画大家,后来许多著名海派画家如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受过其指教或影响。</h3><h3>我从其画中领悟到明度的作用。本来国画是忌惮大色块的,稍有艳色也是星星点点。吴昌硕利用明度变化,大面积使用艳丽色彩却又恰到好处。这在摄影里也是可以借鉴的。</h3> <h3>▲皿天全方罍(lei雷音) 商代</h3><h3>商皿方罍(léi),商代晚期铸造,盛酒器。<br></h3><h3>“皿”是器主族氏名,“天全”是器主名字,是目前商周青铜罍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器物,造型雄浑,形体巨大,通体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神采飞动的气势和令人倾倒的精美纹饰,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时代气象,被誉为“方罍之王” !</h3> <h3>▲邓峪石塔塔身 唐代</h3><h3>邓峪石塔塔身高1.77米,塔身多处刻题记,塔身四面雕刻的佛像造型端庄,面形圆润,体态丰腴,神情沉稳,衣纹流畅,体现了盛唐造像的鲜明特点,一些细部处理,如头光、肉髻、面相、胸腹、双腿、衣饰等具有突出的开元时期风格,显示出大唐盛世的文化与艺术气魄,对于研究唐代佛教艺术与雕刻艺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石塔塔身于1998年不幸被盗,后辗转流落至台湾,由信众捐赠给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长老得悉石塔来自山西后,遗愿将其捐赠返还。后经两岸有关方面通力合作,流失海外20载的邓峪石塔塔身终于重归故里。2017年4月16日,在台湾中台禅寺见灯大和尚的见证下入藏山西博物院。</h3> <h3>▲青铜义方彝 西周</h3><h3>“义”是商周时期“丙”族的后裔。氏族名。</h3><h3>“彝”是商周时期盛酒的祭器。</h3><h3>“义方彝”铭文显示,它是“义”在受到周武王赏赐后为父辈制作的重要礼器。</h3> <h3>▲青铜虎鎣(ying音莹) 西周</h3><h3>“虎蓥”,盛水容器。这一世称的主要依据是盖子和出水口上的卧虎造型。这件西周晚期的虎蓥青铜器原为清宫皇室的藏品,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一直由其家族收藏。后来在拍卖机构准备拍卖,但是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相关拍卖机构、国内外媒体和民众的干预下,被海外买家捐赠给中国。</h3> <h3>▲“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之一 春秋</h3><h3>“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名。“伯“是当时贵族的一个等级。”克父”是人名。这套青铜组器就是曾国这位叫克父的贵族使用的一套用具。整组青铜器鼎、簋(鬼)、盨(须)、壶、甗(演)、霝(灵)器类同现,品类丰富,铸造精致、保存完整,均有铭文,多达330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曾伯克父”器物群为目前考古发现所未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h3><h3>这套青铜组器刚刚在今年9月份才从日本追索回国。</h3> <h3>▲“蝉冠菩萨石立象” 北朝</h3><h3>菩萨宝冠正中装饰蝉纹,“蝉冠菩萨像”也由此得名。这种佛教蝉冠,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因此弥足珍贵。</h3><h3>菩萨身躯修长,衣服稍薄而贴体,衣褶密而不厚,整个形体已显轻灵之意,而无北魏时期厚重之感,是一尊典型的东魏时期作品。</h3> <h3>▲《永乐大典》 明代</h3><h3>《永乐大典》是大明永乐年间由皇帝朱棣先后命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超级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h3><h3>目前世上留存的仅有800余卷,且散失在世界各地。而损毁遗失的两万余卷,一是监守自盗走私,其二是英法联军劫掠,三是遭义和拳焚毁。</h3> <h3>▲《永乐大典》</h3><h3>1951年至1958年间,前苏联先后3次向中国返还64册《永乐大典》。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国士兵曾从北京翰林院抢走3册《永乐大典》,后收藏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1955年,前民主德国总理格罗提渥向中国返还了这3册《永乐大典》。</h3> <h3>▲“伯远帖”,王珣写给亲友伯远的信。</h3><h3>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也是大书法家。《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写的是:“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共47个字。</h3><h3>‘’中秋帖‘’和“伯远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而“三希”之一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h3> <h3>▲青铜义尊 西周</h3><h3>2018年,山西省公安成功打掉盘踞闻喜县多年的盗墓涉黑犯罪集团,并依法启动追缉行动,追回西周早期青铜器义尊、义方彝等珍贵文物。</h3><h3>义尊和义方彝均为酒器,均铸有“佳十又三月丁亥,武王赐义贝三十朋,用作父乙宝尊彝”铭文。专家研究,“义”是“丙”族后裔,是殷商遗民。</h3> <h3>▲剔红大吉葫芦瓶 清代</h3><h3>葫芦谐音『福禄』,富贵,长寿,吉祥,平安的象征。又因其藤蔓延绵,果实繁盛,而被视为子孙万代,多子多孙的吉祥之物。</h3> <h3>▲秦公铜簋 春秋</h3><h3>20世纪90年代,甘肃秦公墓地与山西晋侯墓地先后被盗掘,其中部分青铜器流失美国,被华人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夫妇收藏。2009年,范季融夫妇将9件珍贵的秦公晋侯青铜器捐赠国家。</h3> <h3>▲红衣男装仕女图壁画 唐代</h3><h3>2004年至2005年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唐代敬陵遭到多次盗掘,唐贞顺皇后彩绘石椁和5幅壁画被盗并走私至美国。案件告破后,经历6年调查取证和谈判,被盗石椁和壁画被成功追回。</h3> <h3>▲《韩熙载夜宴图》</h3><h3>南唐时期著名宫廷画家顾闳中受到南唐国主李煜的命令,暗中前往韩熙载府中监视韩熙载宴会情景画下的交差作品。这幅画从场景布置到人物神情的刻画都堪称精妙至极。</h3><h3>图中最右侧床榻上坐着两人,高冠长胡须者为韩熙载,红衣者为头榜状元。图中每个人都是有名有姓的真人。</h3> <h3>▲王献之的“中秋帖”。</h3><h3>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h3><h3>“帖”者,“信札”也。东晋王献之所书。仅存三行二十二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款署,有明董其昌、项元汴,乾隆等人的鉴藏印跋。尤其乾隆,留下墨宝占幅最大,使得原先一小块“帖”粘成一长幅条的“贴”。</h3><h3>至于这字如何是‘’好‘’?那就各人去品鉴吧。</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后记:</h3><h3>这篇集册的照片不重要,现场灯光昏暗,效果很差。重要的是我翻查资料整理出来的文字。看一次展览,花五天查阅资料,学习文物,学习历史。乐此不疲。有拼命打工或其它原因不能前往观看的朋友,看看我这个美篇作品,也可聊以补偿。</h3><h3>谢谢观赏!</h3><h3><br></h3><h3>马卓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