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7日,安康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三病区介入团队顺利完成安康市首例左束支起搏器植入术,填补了安康市左束支起搏治疗的空白!</h3> <h3> 患者为65岁男性,因活动后胸闷、气短就诊于安康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三病区,日常活动耐量减低。入院后行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阻滞。</h3> <h3>入院心电图</h3> <h3>24小时动态心电图</h3> <h3> 三度房室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至心室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患者可表现为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等。</h3> <h3> 入院后行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脉疾病引起的三度房室阻滞,有起搏器植入术的Ⅰ类适应症,拟行起搏器植入治疗。</h3> <h3></h3><h3> 传统右心室起搏,无论是右心室心尖部还是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术后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位间隔起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但是远期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希氏束起搏或左束支起搏有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有助于预防心衰和起搏器综合症,左束支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的优点在于起搏阈值更低,起搏器使用时间更长,起搏图形类似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h3><h3> 经心内三科介入团队陈进业主任及刘胜强、巩洁主任医师、郑时康副主任医师讨论后建议为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器植入术,经家属同意后,在介入室行左束支起搏器植入术。</h3> <h3> 术后复查心电图:左束支起搏术后心电图表现为类似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h3> <h3> 经术后观察8天,患者恢复良好,日常活动无头晕再发作,活动耐量明显增加。</h3><h3><br></h3><h3> 左束支区域起搏和希氏束起搏本质都是传导系统起搏,虽然希氏束起搏是目前最为生理的起搏方式,但是由于其起搏阈值通常偏高,尤其是对于部分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或更远端的疾病,如希氏束以下阻滞的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仅用希氏束起搏无法实现长期稳定低阈值地跨越阻滞部位起搏。为了跨越阻滞部位,得到更低的起搏阈值,将电极更深更远地穿越并植入间隔内以致左室间隔面内膜下,此处有丰富的左侧浦肯野纤维网,可获得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起搏形态以及起搏更好的起搏参数。因此,相对希氏束起搏来说,左束支区域起搏可跨越阻滞部位、最大限度兼顾生理性与安全性。</h3><h3><br></h3><h3> 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项生理性起搏新技术,目前来说它能最大限度在保证起搏安全性的基础上保持左室电同步,以减少远期因非生理性起搏导致的心衰发生率甚至改善已经出现的与心脏电传导异常相关的心衰。2019年,心内科三病区仍砥砺前行,他们深信积硅步以致千里,积小胜而成大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