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而西第四战:萧关肃处连阴罩,两路丛林一线穿

莲蓬

<p>2019年11月16日,出秦皇岛入唐山。迁西地区阴,凉,全程下来未见一缕阳光,故曰连阴罩。</p><p><br></p><p>蓟镇而西系列一直没有更新,一下跳到第四战。可能大家要问了:第二战第三战呢?第二战第三战就是三天的北京之行,其中司马台单边墙属于蓟镇古北路,河防口和神堂峪属于蓟镇石塘岭路。石塘路已是蓟镇最后一路,再往西一点,蓟镇结束于亓连口。全面穿越完蓟镇长城似乎成了一件可行的事情。这两战,容后再写。</p><p><br></p><p>长城接龙出秦皇岛的想法有一段时间了,被各种催,但因种种原因,我个人的态度一直比较暧昧。北京鲤鱼背一惊之下,突然醒悟过来:生命苦短,有些地方现在不去就再也没能力去了。那还要等何时?</p><p><br></p><p>世界已经进入云计算时代,其实户外也是。我们熟悉的“两步路”,就是云计算的一种。“两步路”玩到高级程度,在地形上基本能做到指哪打哪了,可以发现被植被盖住的古堡,隐隐约约的古陉,这都不在话下。驴头的经验依然宝贵,但记忆反而成了一种次要的东西。我们在云计算辅助下能够兵出未知之境,但这样是否可以就做到完全把握呢?答案是不能。因为所有的云计算都解决不了细节问题。比如这次,最佳方案两个半小时内完全可以到达。却因为前几年开矿风行,大车如狼,迁西各村庄都启动自保,限高限宽,这种“雷”一但触发,轻则绕行浪费时间,重则真是兵到地头死了。感谢海华兄弟!这次有他的帮助,我们才最终选择绕行京哈线。以时间换空间。</p><p><br></p><p>全队六点半于人民广场出发,一路都是大道,除了司机开得慢点一切都很理想。榆木岭上墙后,我松了一大口气,但这口气真是松得早了点啊。</p><p>刚刚上墙不久就有队友不小心摔倒受伤。简单处理后,效果不佳,山水、初夏的雨两位朋友和我一起护送她下山,帮她找车回城。</p><p>然后,我们三人再奋力拔回长城,12点过后,与放慢脚步的大部队在七十二券楼会合。此后的过程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新路新景,各种兴奋,一路拍拍拍笑笑笑。但原计划三点下撤青山关已经完成不了。</p><p>下山后不少队友没玩过瘾又上了青山堡,我没去。四点过后,最后一名队友从堡里跑回来,大巴返程。约七点过点到达人民广场,比预定时间晚一个小时,这还是发生了两个意外:一,改线。二,有队员受伤下撤。还好,还好。第一次出行顺利。</p><p><br></p><p><br></p><p>&nbsp;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p><p><br></p><p><font color="#39b54a">榆木岭关县西北七十五里,有关城。其西接青山口。《边略》云:青山口东第一关也。东南十里有青山营,又东为烂柴沟、大岭寨等口,俱有城戍守。<br>青山口关县西北九十里,此县境之青山口也。西接遵化州境之大喜峰口。凡七关口,相距六十里。嘉靖二十一年,三卫虏酋导北虏入青山口。又万历初,朵颜叛酋犯喜峰口,戚继光勒兵出青山,败却之。《郡志》:大青山关,在太平寨西六十里,迤西有横山,其北即遵化接境之董家口也。</font></p><p><br></p><p>行文至此,还是再概括一下蓟镇长城吧!</p><p><br></p><p>蓟镇最初大明边军的防线,仅有四路:分别为燕河营(<font color="#167efb">今卢龙境内,咱们这一带都属其管辖,这也解释了我们去过的西沟古桥,最高长官署名为何是“燕河营参将”。</font>)、太平寨(今迁西境内)、马兰峪(今遵化境内)和密云(今北京)。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之变”后,由4路调整为8路。隆庆三年(1569)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扩防线为11路,万历二年(1574),升喜峰口为路,共12路。其中迁西长城占有两路──太平路和喜峰口路。</p><p>太平路辖9关寨,分擦崖子和榆木岭两提调,榆木岭关提调,防守23公里长城。墙台4座,空心敌台24座,关寨3。分别为大岭寨(洪武年建)、烂柴沟(弘治十三年建)和榆木岭关(洪武年建)。</p><p>喜峰口路有青山关到团亭寨等十二个关寨。其中董家口提调防守28公里长城 ,空心敌台25座,关寨5。分别为:青山口关(洪武年建 )、横山寨 (洪武年建寨)、董家口关 (洪武年建 )、游乡 口关 (洪武年建关)和胜岭寨 (洪武年建)。</p><p><br></p><p>标题“两路丛林一线穿”,指的就是榆木岭穿越到青山关,贯穿了太平和喜峰口两路。且这段线路人迹罕至,长满植被,可谓是“丛林长城”,故名之。</p><p><br></p> 35座大巴顺利抵达榆木岭村,大家下车都很兴奋,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原订上山路口,也搅乱了我和长城保护员小梁见个面的计划。罢了,从哪条路都能上去,下次也还要来这里。 <p>突然决定走迁西长城,一时也没准备好这边的敌楼编号,先不对号了,以后有时间再补。本篇排号以我眼见为准,但不包括一些已完毁塌成土堆的敌台。</p><p><br></p><p>本图为榆木岭关北山第一号敌台,残。</p> 淡看同学美得先与第一座敌楼合个影。我的重点不是他的美,是旁边的残楼制式,为何会有木柱槽?据险临关,不排除其为指挥楼?榆木岭关因地势平缓,敌楼密集,北山临关处甚至好像还有慌城遗迹。 城墙与第一号敌台结合处。城墙本身也是关城,东门已毁,目前尚存南门,我们这次因为是以榆木岭关为起点,没有时间游览。 再往前,看似无路了,我们几个到第一楼打卡的硬是从悬崖攀爬上去,到上面发现有台阶古径。这是第二号敌台,保存基本完好,近村真是难得啊。也是榆木岭村北山的标志性敌楼。 登楼后才发现所谓“完好”,其实已塌了一半。这是被埋没的箭窗。此段长城很多箭窗都被塌毁的楼顶埋成这样甚至全埋。如果有关部门清理,应该会有不少有趣的发现。但想了想,还是不建议,可能对长城的破坏更致命。 榆木岭关全景,大川浩荡,平缓的南山山脊上敌楼密布。我前方崖顶有一座圆形墩台,看似烽堠。烽堠下方有墙连接第一号台,第一号台附近有块平坦的方城遗迹,不太像是后期所为,疑为慌城。但此张照片没有拍摄进来。这一段长城到喜峰口至少还有两处慌城──董家口慌城和游乡口慌城,都保存基本完好。 楼底下的梅妆与淡看。突然想起曾经的长城考察小队这次又算聚齐了。前方的大部队已经走出去好远。我整理下衣着,有了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因为出发前让我有所顾虑的是村路,而不是山路──后来发生的情况证明我这种感觉完全不对。 蜿蜒北上的一等边墙,触目惊心的是墙砖被乡亲们垒了梯田。用有几百年历史的城砖垒田,世界上没有这么贵的梯田了吧? 第三号敌台,基本完毁。其实经过的路上还有一塌成土堆的敌台,这种台先不数号了,不然能数晕喽。 <p>前方的队友聚集在一起好半天了,我以为在看什么有趣的内容,自己落在后面正专注的考察,结果梅妆告诉我:有队友受伤了。再一看,远处山水和初夏的雨已经护送受伤的队友回来,我也停住脚步。</p><p>这口气,只要全体没回家,就不能松啊。</p> 看了下队友情况,其伤势应该没有传说的那么严重,否则会很麻烦。但也只能送她下去了,怕不及时治疗引起发炎。我们三人带着她顺梯田下撤回村,这是从下方看城墙,没有任何变形。 安顿好受伤队友,我、山水和初夏的雨抄捷径奋力拔回长城。因为是捷径,丢了一段城墙。 但并没有落下什么风景,比如这城墙和敌楼。 第四号敌台,残。看形状,也曾经是个彪形大汉啊。 过了第四台后,砖墙变为二等铺砖石墙,依然非常精美。 第五号敌台,虽毁,但墙脊依然笔直未有任何变形。 继续前行,第六号敌台。山水兄看着楼门若有所思。此楼西墙仅有一门,未见窗口遗迹。 从门口入内看看,尚存一拱。 第七台,有一面完全不设箭窗,若从这一面看,还以为是实心楼。 内部坍塌严重,但还存有券室,这是券门从内往外看。 继续走,路旁,一看就是前方队友的杰作。 墙上长满棘子,我们由墙边的山路绕行。结果绕过了最高点。上面还有一敌楼,第八号敌台。此楼已毁得东倒西歪。为了争取时间,我提议不上去了。 穿越丛林继续前进,远方山头上就是著名的七十二券楼了。可以看到好多队友的身影。 第九号敌台。七十二券楼的标志之一:单腿券门。上面的拱面石看着好像要砸下来,其实很稳定。 <p>既然叫七十二券楼,楼内当然是各种券券券了……这种壁龛功能也无一定定式,放什么都行。</p><p>有较真的驴友真的数过,摘录如下,我是没那个耐心了:</p><p><font color="#39b54a">券数总计=13箭窗和2个门(15券)+每个箭窗和门外套着砖券(15券)+四面箭窗下现存观察孔至少(6券)+楼内四周回廊顶拱券(4券)+小厅顶券洞(1券)+小厅四方向拱门(4券)+小厅砖柱储物洞(6券)+四面围墙内储物洞至少(7券)+登道(1券)+楼顶箭墙残存观察孔(13券)=72券</font><br></p> 后退一段距离再拍,箭窗下还有券孔用来射击。 楼内整体结构是回字型,这是中间券室的拱顶。 <p>另一面完整的石门。</p><p><br></p><p>  <font color="#39b54a">在青山关南侧山顶的长城上,筑有一座奇特的敌楼——七十二券楼。此楼跨城墙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层是空心部分,为小回廊结构,南墙和北墙各有一个石券门,位于两个箭窗西侧。东墙有四个箭窗,西枪有两个箭窗,每个箭下面有一个了望孔。楼内比较宽敞,用以供士兵居住、储存粮食和佛朗机、弹药、弓矢之类武器。在内部结构墙上,有很多拱式“壁橱”,以供戍守士兵放置物品之用。中层也是士兵用来作战之所。<br>&nbsp; &nbsp;  沿楼内西侧仅供一人通行的砖砌楼梯可上楼顶。楼顶中央建有楼橹,楼橹上面建有房顶建筑,四周环以垛口,供士兵放哨、嘹望敌情、遮风避雨之用。楼橹现已毁坏。<br>  此楼的窗、门、梯、嘹望孔、楼内结构墙及“壁橱”、楼顶上哨房等券,总共为72个券拱,故此得名。此楼有砖券和石券,巧妙结合,造型美观,浑然一体,别具一格。目前,在长城沿线上还没有发现和此楼造型相同的敌楼,堪称独一无二。此楼为明代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创建。<br>&nbsp; &nbsp;  七十二券楼除了奇特的造型外,还有一个奇特之处:传言如果在惊蛰这天起早赶到楼内,当第一缕阳光从箭窗射进来时,在楼内顶上会隐约出现字符,据说这些字符能够预示出当年的雨水走势,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水神楼”。</font>(网摘)<br></p> 沿长城边比较好走的大道——国际长城步道。不过因为走的人不多,也逐渐荒芜中。 第十号敌台,同样在一个小山包上,内侧的地势比较平缓宽敞,铺满厚厚的落叶。 沿线的敌楼都比较高大威猛,动不动就是3*4规制。但基座条石层数却是不多,比如这个,只有两层。看石质,不是本地产品,本地产的石块发青发绿,金属含量高,无法打成条石。敌楼和墙体都用砖较多,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大岭寨砖窖。 完整的券门,八构件,精密严谨,简捷实用,至今没有错位。 内部券窗一景。 此时十二点半都过了,我们在山坡上休息吃饭。这是初夏的雨把垃圾收集到一起。这边长城环境很干净,看路标,驴友基本上来自唐山、天津和北京,未见来自秦皇岛的路标。 休息后继续走,到达第十一号敌台。还是少基石多砖的大敌楼,楼门位置比较高。 内部景象,宽敞。 上顶。这是全线唯一一座还有楼橹遗址的敌楼。只剩残壁,楼顶荡然无存。我围着它研究了一下,感觉不像是硬山拱顶?或者只是因为毁坏太厉害看不出一点拱顶痕迹了。 墙面用砖砌出的望孔。 自从我去了司马台单边墙之后,媳妇就有点不太正常。这不,和墙垛子过不去干嘛?——长城驴,随时随地要记得爱护长城,不要往墙垛子上站。 第十二号敌台,显得矮胖墩实。 楼内格局也是回字,但在拐角处有券墙隔断。楼内同样有很多券洞。有较真的驴友同样数过一遍,却超过了七十二券不止。 其实此楼同样高大,显得矮胖是因为它骑墙倚山的原因。 荒草萋萋中继续前行,前方已望见青山关那边的山,向西望,还可望见女儿山。 第十三号敌台,残。 外墙砖墙矗立到底,几乎看不到基石。 同样是二等边墙,只是墙面铺砖已毁。 路上满是长城砖,应该是垛墙和铺砖留下的。 回望走过的第十三台,在这个角度才能看清敌楼的形状,好大一座四眼敌楼。 第十四台,残。 我们从墙上下去行走,回拍一张第十四台。看形状,也是一座四眼敌楼。 干垒墙,未用石浆勾缝。上面铺以墙砖。我们下来的地方有上兵台阶。 第十五台,又一保存基本完好的敌楼。3*3规制,最醒目的就是箭窗下面的使用了窗垫石,显得非常结实。 楼内没有上顶台阶,只有天窗,上不去。其实这不是天窗,原来上面还有楼橹罩住,使用木梯上楼。 窗垫石。中间那个孔,是固定佛朗机或者其它武器用么? 又一个单足券门。两边的门栓孔显得极其粗壮,这么粗的门杠,恐怕敌人使出吃奶的劲儿也难冲进来。 墙边的步道,不用钻棵子了,甚至可以跑步。一路经过一粉碎的敌楼和第十六号残楼,因为被棘子埋得厉害就没有过去看。 到达一处山垭口。旁边有一大楼。第十七号楼。 丛林中的敌楼,如果夏天来,会被完全遮挡住吧? 内部景象,同样是开了天窗。 第十八楼,迎接我们的是箭窗上方一巨大的墙裂缝,很醒目。两边城墙都是双面垛墙,楼两侧各有一上兵口。显然此处是一军事枢纽。 厚实的外侧垛墙如战斗堡垒。但明显楼与墙的砖不一样。且格式,原来应该是三箭窗,而不是中间开了一门。 上兵券门,依然可看到拱券残迹。 进到楼里发现被城墙堵死的箭窗。说明楼与墙不是同一时期修的,先有楼,后有墙,墙的修建时间,或许在戚继光以后了。 后退拍被封死的箭窗全景,此楼是3*4规制。 北望青山关方向。 另一侧的上兵券门。 离开这座高大威猛的敌台继续前进。 <p>弯弯曲曲的城墙一路包砖,可能因为这段山势有点平缓吧?明军加重了防守。查史实,榆木岭关战事不多,但青山关真是发生的很多战事,无论突破还是出击。</p><p><br></p><p><font color="#39b54a">(万历三年5)正月二十三日,蒙古朵颜部酋长长昂、董狐狸共同逼迫长秃(董狐狸之弟)内犯,进攻董家口关。戚继光命军队从榆木岭和董家口出关南北夹击,打退敌兵后,又出塞追击150里,至聂门处(今宽城县东)活捉长秃,并斩杀2名敌兵,余者仓皇逃命。三月初一日,长昂和董狐狸率领部众240余人来到喜峰口请罪,请求释放长秃。初三日,戚继光与副总兵史宸等在喜峰口接受他们归顺。董狐狸等见戚继光相继罗拜,呈上认罪的蒙语表文,送还以前被扣的明军侦察人员“尖哨”7名,绑献扰边生事的人员3名,并献马7匹,以赎前罪。戚继光见他们已经表示认罪,经请示上级遂接受了他们的请求,放还长秃。初四日,让他们入关,分别进行抚赏。长昂、董狐狸等深感愧疚,对天盟誓:子子孙孙永远内附,世世代代不再进功犯。这次朵颜部的首领们算是彻底被慑服了。</font></p><p><br></p><p>这条是和榆木岭有关的。</p> 原汁原味的长城,可称最美长城了。 射孔,两边垛墙上都有。这是可双面作战的堡垒。 美丽小鱼在一上兵券门口。券门后的敌楼原本也是高大威猛的,可惜现已全毁。虽然不排碎楼,但估且也排个号吧,第十九楼。 简捷大方的射孔盖砖。注意它的找平方式,垫了块薄砖。 另一种图案的,同样垫薄砖找平。 丛林之后,隐隐约约出现另一漂亮敌楼的影子。第二十楼。 城墙直接接在其南墙东箭窗处,楼门较高悬空,不易上去。 绕到西面,又有一楼门,加三箭窗,3*4规制。一时不知怎么进楼,问了北面拍照的队友,说没有门可进。 还是得从南面想办法爬进,这是天窗,原用木梯或软梯上去。 过道拱券完全没有变形,粘合灰浆硬度坚如磬石,质量那是杠杠的。 楼内远望,与前方高点处的监狱楼之间,是清一色的双面垛墙一等长城,包砖铺地。朝外的垛墙下部还有站台,利于士兵站在上面射击。 楼西北角的上兵券门,一个打卡点。刚才大家在此拍拍拍了半天。确实是一个独特的景点。 北墙,三箭窗。 路上随手拍个射孔,这向下的城墙有倒挂之形,很陡,不过并非板厂峪那样的巨大台阶,倾斜的垛墙处建有站台。 山凹处的巨大战台,第二十一号台,墙台。上面尚存部分铺房。墙台(战台)还留有铺房遗址的,非常稀少,大多顶都平了。 墙台内的碑座,可惜碑已不存。应该有记录这段精美的城墙,或者就是这战台的鼎建碑。 城墙又开始向上爬升,这是上兵口。 回望一眼二十号敌楼。 前方的队友兴致勃勃的围住一十分古怪的楼子,第二十二号楼。各种留影。没错,它就是著名的监狱楼。我走过这么久长城,这样的楼也是头一回见,比如朝南这面,与其说是有窗,不如说是气孔,伸手还得加上手杖才能穿透,因为墙壁厚达一米。我在秦皇岛看过几个实心敌楼,就是那种有门有过道但没有窗的。这种又完全不同,厚墙之内还是有三十平米的空间。 转过来又看西面,说是券门吧,又太小,说是券窗吧,又不是那个味儿。 <p>北面情景。除了同样有一个小小的气孔外,旁边还有一个箭窗遗迹,也是非常之小,这楼子到底干啥用的?为何建得这么古怪?和气势磅礴的二十号敌楼及二十一号战台扼住两边的山头和垭口。</p><p><br></p><p>&nbsp;&nbsp;<br><font color="#39b54a">&nbsp;从青山关关城向东南望去,在东南山半腰之处有一座特殊的敌楼,叫监狱楼。顾名思义,监狱楼是古代囚禁战俘的堡垒。此楼仅有一石门,在楼上方留有几眼通气孔。楼内约30平方米,可以并排站立40人。故时,若在战斗中将敌人拿获,就顺石门推入,然后用重石堵严。因通气孔距地面1丈八尺,四壁光滑,无法攀附,敌人一旦被俘,投入此中,断绝难逃。据传战俘被擒之后,推入此楼中,不供水米,几日之后便饥渴而死,故凡囚于此中战俘都绝望至极,号哭不止,其悲惨之景,可想而知。据当地百姓传言,月黑风高之夜,隐约可闻监狱楼中有鬼哭狼嚎之音,甚是吓人。</font><br></p><p><br></p><p>以上文字摘自网络,民间传说姑且一听。据我观察,这楼还真的是原装货,气孔什么的,都是原样如此。并没有二次三次维修把墙加厚加宽的痕迹。那么建这样一个楼,用途是什么?恐怕还是火药库。墙壁加厚和气孔都是出于安全和防潮考虑。附近敌楼战台还有城墙都威猛雄壮如堡垒,台兵较多,弹药必须供给充足,虽离青山关近,但山势太陡,运输不及,不如早早备用。</p><p>关没关过俘虏?我觉得也有可能,抓了一两个探子先丢进去,待兵爷有空时再押下山去领赏,确实是个好地儿。这么恐怖的楼,把俘虏吓得鬼哭狼嚎,未必是编的故事。</p> 继续往前走,还都是一等砖墙,双边垛墙。可见明军的重视程度。 走过完美城墙,又来一大楼,第二十三楼。这个就中规中矩了。 路上的完毁敌楼,不编号了。 望见青山关。前方那个如帽子的山峰就是唐山最高峰——八面峰,海拔842米,离它不远旁边小小的一点,为青山关月亮楼。这是下周的路线了,此时已经过了三点。原计划三点下撤到青山关是不可能了。 第二十四楼,从这面看残了一半。 海华与雨霁虹发现一奇怪问题,有两块石质砖砌在砖墙里(见上面垛墙下部)。此处为房顶,已塌毁。上面的墙是垛墙,难道是用来加固垛口么?——只能继续边走边研究了。 城墙蜿蜒向青山关而下,再接上青山关北山长城,第二十五楼,第二十六楼……然后看不到下降的城墙。我做攻略时知道那段到关口的城墙不怎么好下。在岔路口看到路标时,突然想起这条山路是可以直接下山的,不知咋的膝盖就那么一软,一软……我跑了。丢了三个楼子。 回拍一张二十四楼。这是我考察过的最后一楼。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有三个楼我没有到达。加上塌成土堆我没有编号的敌楼,榆木岭到青山关,应该有多达三十以上个敌楼(墙台)。 <p>下山的路上拍张青山关堡全景,我这儿并不是最佳角度,最佳角度在南山,我给错过了。<br><br></p><p> <font color="#39b54a">青山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把守的道路外达塞北草原,内地直抵蓟州镇府三屯营,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军事重地。关城两侧高山对拱,峰峦叠障,万里长城从南腾空而来,由此蜿蜒西去,更显得青山关地形险要,气势雄伟,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br></font></p><p><font color="#39b54a">这座古堡建成于明万历二年十月(1574年),长一百六十六丈九尺,城墙高一丈五尺,由著名的蓟镇总兵戚继光主持修建,有南北主门,东开登城门,是明长城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堡。从长城上俯视此城,南北略扁、东西突起呈椭圆状,宛若元宝。要是站在月亮城往下看,青山关南部低垂,北端上翘,极像个凤头,东西对称伸展的山梁宛如双翼,蜿蜒起伏的长城恰脊背,经堪舆家查看,建城时,在南北山头各造一个墩台以镇凤头,两侧山梁各挑深沟压住凤翅,在长城脚下的山沟修建一座七层宝塔压住凤身,才把此处的风水破解了。</font><br></p><p><br></p><p>青山关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战斗,戚继光上任蓟镇总兵以来的第一场战斗,就发生在青山关。</p><p><br></p><p><font color="#39b54a">隆庆二年(1568)冬十二月,蒙古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西南)聚集部众,谋犯铁门关董家口榆木岭、青山口、擦崖子等关。戚继光于隆庆二年五月被任命为“总理蓟昌保练兵事务”之职后,就有了保护蓟镇民众的责任。戚继光得到消息后,即率兵赶到青山关,用弓箭和枪炮火箭打退了敌兵的进攻,然后率骑兵出关追击敌兵。董狐狸险些被捉,仓皇逃命。这是戚继光调任北方以来第一次御敌,即大获全胜,大大鼓舞了北方官兵的士气。(据《戚少保年谱耆编》《戚继光传》)</font><br></p><p><br></p><p>崇祯年间,清军多次从青山关进犯关内。如:</p><p><br></p><p><font color="#39b54a">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清兵毁墙侵入青山关,越过迁安县,逼近丰润县。辽东镇副总兵丁志祥、窦俊赶来救援。清兵向南方而去,攻城掠地,对明朝打击很大。(据《迁安县志》)<br>崇祯十二年(1639)春二月十日,清兵犯青山关。蓟镇总兵陈国威率兵从喜峰口出关抗击清兵,将敌击退。(据《迁安县志》)<br>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五日,清兵从南方北撤已到丰润。副总兵杨德政、虎大威、何其明等人率兵将敌兵击退。京营各镇将士在太平寨之北与敌激战。八日,清兵逼到冷口,因见冷口戒备森严,遂从青山关退出。(据《迁安县志》)</font><br></p><p><font color="#39b54a"><br></font></p><p><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33333">其它不必多写,下周再见</font><font color="#39b54a">。</font></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