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张家界天门山(墨戎苗寨)

wypan

<h3>2019年11月15日,6633微信群部分人员组织去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游览。</h3> <h3>在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天门山主峰,有一个巨大的山洞,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天门洞。</h3> <h3>天门洞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嵩梁山峭壁轰然洞开,玄朗如门,吴王视为吉祥,亦由此改称天门山,下置天门郡。天门洞南北对穿,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拔地依天,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这一胜景,吸引着历代帝王官臣、隐贤逸士、高僧老道、文人墨客前来探访游赏,历经世代累积,形成了天门山独特厚重的“天文化”。“天门吐雾”、“天门霞光”被人誉为举世罕见的景象奇观。</h3> <h3>许多人认识天门山,是从1999年世界飞行大师驾机穿越天门洞那场惊心动魄特技飞行表演开始的,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镜头,把亿万人的目光聚集到天门山顶的天门洞———世界海拔最高的贯穿型天然溶洞中,当一架、两架,甚至4架飞机同时从溶洞中飞越的瞬间,壮丽的天门山成了全世界的焦点。</h3> <h3>然而,千百年来,这座气势宏伟、被称为“张家界之魂”的天门山却因山势险峻陡峭而无路可寻,难以攀登,世人只能远在澧水河畔、田园路旁眺望天门山的身影,望山兴叹,登上天门山成为大多数人的一个美丽梦想。</h3><h3>  天津宁发集团在董事长张同生的带领下,毅然投资4.8亿元人民币,在天门山上修建了一条长达7455米、高差1277米的高山客运索道和一条10.77公里长、海拔由200米急剧升高到1300米、由99个弯道组成直通天门洞的盘山公路,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终于揭开了天门山神秘的面纱。</h3><h3> 2014年9月6日,距张家界市区仅8公里的天门山开门纳客,怀揣着梦想的张家界人与从国内外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兴高采烈地分别乘高空索道和环保汽车登上了隐在云雾缭绕中的这座雄伟山峰。</h3> <h3>山上和山下如何安排游览路线呢?路线A:先山顶再山下,索道上山,公路下山。具体:索道上山—山顶游览—乘穿山扶梯下行至天门洞—乘景区游览车下山至山门—换乘免费班车至索道下站。</h3><h3>路线B:先山下再山顶,公路上山,索道下山。具体:索道下站乘摆渡车到山门-乘景区游览车到天门洞-游天门洞后乘穿山扶梯至山顶-山顶游览-索道下山。</h3> <h3>天门山是分ABC三天线路的,A线是索道上,环保车下,B线是环保车上,索道下,C线是环保车上下,游玩的景区景点是一样的,只是上下山的方式不一样,11月1日至30日天门山索道进行维修,我们走的是C线。</h3> <h3>经过科学而周密的考察与设计,浩大而艰巨的天门山索道工程于2003年1月15日正式开工了。由于索道沿线山体多为万仞绝壁,地质地貌复杂多变,使得整修建设过程艰辛无比,险象环生。工程历经两年,于2004年年底竣工。它的建成开通,不仅凝结了中外参建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也是当代索道科技的一项重要成果。它长7455米,最大爬坡角度为38.6度,高差为127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单线循环脱挂器车厢式索道。</h3><h3>  天门山索道共有上、中、下3个站房,总建筑面积11615平方米。其中下站房就设在张家界的市中心区,让游人能够不出市区就乘上缆车,跨越城市,“飞”向天门山。索道的中站和上站在海拔千米之上,施工十分艰险。这两座站房都是立在山峰巨石之上,稳稳地将索道的钢索拉住。</h3><h3>  天门山索道综合了世界尖端的客运索道技术。索道全程共有57个支架。索道的钢索和主要动力、机械、传感、驱动程序等均来自法国,98个载客吊厢来自瑞士。索道运行速度每秒6米,按顺时针方向运行,每两个吊厢间距172.8米,时间间隔为28.8秒,单向运量每小时1000人。这些设备、技术手段和指标在如此长的索道上运用,在世界上都属罕见。</h3><h3>  除了索道之外,宁发人还投资修建了一条通往天门洞的盘山公路。这条被称为“通天大道”的盘山公路于1998年开始修建,至2005年竣工,历时7年,投资上亿元。公路依山而上,蜿蜒爬行于悬崖峭壁上。由于天门山拔地而起、山势高绝,建设公路过程中又为减少植被破坏,整个工程艰苦漫长。公路从天门山山门广场为起点,至天门洞为终点。总长10.77公里,海拔由200米急剧升高为1300米,公路共有99道弯,180度的弯道环环相连,层层相叠,甚至还有360度的弯道让人恍如置身仙境迷宫。从山下往上看,盘山公路如条条雄伟的长城盘踞山体,从山上往下看,又似玉带飞降绕山飘舞,镶嵌在如黛的山峰中,形成一道绝美的景观。为此,宁发集团天门山公司还购置了30多辆环保车,专供游人上山。车到天门洞脚下,游人面对的是与天门洞相连的999级台阶,人称“上天梯”。这是宁发人为天门山修建的又一延伸工程。登上这999级台阶,便能置身于天门洞中,感受一下羽化成仙的滋味。</h3><h3>  索道从张家界市区开始,从城市的一栋栋楼顶掠过,犹如在城市上空滑翔。翻过一座山峰之后,城市消失了,大片金色的稻田映入眼帘,一层深绿,一层金黄。再翻过一座山峰,我们便完全陷入了大山的怀抱,万仞绝壁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随着索道的不断升高,眼前的山峰时而被浓浓的云雾缭绕,翻越了8座山峰之后终于到达了山顶。</h3> <h3>张同生 男,汉族,56岁,大专,中共党员,张家界天门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工程师。</h3><h3>  1999年1月注册成立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现总投资已经达到5.6亿元,修建了一条全长7455米,高差1279米的全世界最长的高空观光索道,建成了一条具有99个弯道的盘山公路,形成了“曲道通天”的壮美奇观,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之一。整条公路随山势而走,只有2个开山隧道,尽可能地避免了对山体的破坏,创造了轰动全国、影响亚洲乃至赶超世界的奇异效应。2005年天门山索道投入运营,正式接待海内外游客;2006年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9600万元。</h3><h3>  张同生为天津市宁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市级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1994和199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特等劳动模范;1992年至1999年连续被评为市级九五立功先进个人; 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3年入选中国房地产卓越贡献100人。2008年被评为张家界走向世界的七大功臣。他是天津市第十、十二、十四届人大代表,天津市西青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同生以过人的智谋和胆略,领导企业年年上台阶,一年一个新跨越,由一个小小的村办化工厂起步,发展成今日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宁发集团及所辖企业总资产将近60亿元人民币,已涉及房地产、旅游、能源、金融、制药、证券和保险等多个不同的领域。</h3><h3>  张同生先生作为优秀的企业家,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独具慧眼,对企业发展和投资决策具有高明 的战略眼光;二是极具魄力和胆识,意识超前,大手笔大气魄;三是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他个人的所有这些特点在天门山的建设开发历程中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h3><h3>  天门山于1997年就由本地企业启动开发,多年时间仅修建了一些简单的游道。尽管1999年飞机穿越天门的壮举使得天门洞闻名遐迩,但因天门山山势高绝险峻,且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需要投入的资金十分巨大,因此天门山的开发迟迟没有明显进展。2001年,张同生受邀考察了天门山,深深被天门山的美丽神奇所打动,尽管清醒地判断出天门山的巨大开发难度,还是很快作出了投资张家界、开发天门山的决策,并决心把天门山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其间,集团内外有很多人对这个决策均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认为此项目投资巨大回报缓慢,建设难度不可想象,并且很多人好心建议认为天津正在蓬勃发展,好的投资机会很多,劝他没必要到陌生的地方来投资这并没有丰富经验的旅游项目。但张同生力排众议,坚信自己的眼光和决断没有错,坚信天门山极为优秀的资源品质以及张家界巨大的发展潜力必定会使此项目获得巨大的成功。2002年,天津宁发集团全面注资控股天门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天门山高水准大手笔的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天门山历史掀开新的一页。</h3><h3>  2003年1月,长达7455米、高差1279米的天门山高山观光索道破土动工;景区各项建设开始全面启动,气势恢宏的盘山公路、规模宏伟的天门山寺等主要项目均加快了施工进程。景区各项景观设施、服务设施本着高品位、高标准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方案设计和严格的施工建设。但由于天门山地形地貌十分险峻,各项目建设难度还是超出想象,艰辛程度难以描述,各种困难层出不穷。在索道建成之前,50多岁的张同生身先士卒,不顾危险不顾身体状况,先后20多次爬上陡险无比的天门山顶,现场研究施工方案,督促施工进度。几年来,张同生徒步走遍了天门山的每一个角落,汗水洒遍天门山的每一寸土地。客观条件使得天门山的投资预算不断加大,建设进程也举步维艰,但张同生毫不动摇,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极大的鼓舞了全体员工,使得大家信心更加坚定,干劲拼劲更加充足。大手笔高标准的开发建设,使得天门山开发成为 “中部崛起”计划项目、“湘西大开发”重点项目,也成为湖南省最大的旅游对外引资项目之一、张家界市最大旅游开发项目之一。</h3><h3>  天门山景区开发项目主要包括:世界最长的单线循环高山客运索道——天门山索道,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的盘山公路——通天大道,恢复湘西佛教中心——天门山寺,还包括修建开发天门洞、捭阂、玉壶峰、观鬼谷洞、云梦仙顶、野拂藏宝等50多处景点。景区投巨资完成了天门山供水、供电、水净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光纤网络等配套工程的建设;配套修建步行游道将近15公里,观景台、游客休息区、风雨廊几十处,餐饮商业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同时还投入旅游观光汽车数十部;实现了景区食、宿、行、游、购、娱整体统一经营管理。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达5.95亿元人民币,其中天门山索道投资达2.43亿元,盘山公路投资近1亿元,天门山寺投资将近8000万元,供水供电工程投入近3000万元,其他各项景观设施、服务设施等投入超过1亿元。2005年5月,10.77公里的天门山盘山公路全线竣工,天门洞一线对游客试运行开放;9月,天门山索道竣工通车,天门山景区正式开业运行。2007年,景区各项设施进一步得到提升完善,增添了一些更具特色的项目和交通设施,扩充了景区的环境容量,为景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始动工修建山顶森林观光缆车、主峰观景阁及特色观光栈道,天门山寺建设也加快了步伐。2008年4月,山顶森林观光缆车竣工通车,5月天门山寺竣工进入开放筹备阶段,6月特色游线鬼谷栈道修建完成。天门山景观内容和游客体验项目更为丰富完善。同时,天门山立项并启动了大型户外山水实景演出项目,计划投资7000余万元,将打造出世界顶级的山水实景文化演艺项目,也将成为张家界最重要文化旅游产品。</h3><h3>  刚刚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的天门山经营伊始便取得不俗的业绩,自开业以来客流一直增长迅猛,2007年已累计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当年营业收入就接近一亿元。目前,天门山正逐渐成为张家界的核心旅游景区之一,也正在成为湖南旅游资源的代表性产品。尤其重要的是,天门山的开发与发展,对张家界文化旅游产品及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丰富与提升将起到极大带动作用,也极大促进了张家界城区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张家界尽快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h3><h3>  </h3> <h3> 张家界天门山扶梯梯级运行总长度为897米,提升高度340米,总跨度为692米,有16台30米超大高度重载公交型自动扶梯、3台20米大高度重载公交型自动扶梯,额定速度0.5/s,拥有6000人/小时、客流吞吐量72000人/天的输送能力,整个电梯全在悬崖峭壁的山体隧道内运行。</h3> <h3>天门山穿山电梯全程在山体隧道中运行,从天门洞底直达山顶,共12段,扶梯梯级运行总长度为897米,提升高度340米,总跨度为692米。</h3> <h3>天门山的台阶是真的很陡峭。它总共有九百九十九个台阶,如果想来体验的游客可以爬上去,体力不支的话或者感觉天梯太堵不敢爬,在旁边有扶梯可以直接到达天门洞顶。</h3><h3>&nbsp;天梯共有五缓四陡,扣合九九之意,揭示了人生道路的起伏波动,历经坎坷方成大器的道理。上天梯左右两侧共有五个平台,这五个平台分别被称作“有余”、“琴瑟”、“长生”、“青云”和“如意”,分别代表着财、喜、寿、禄、福。上天梯的最顶端还有一道由两只“天门瑞兽”貔貅把守的“天门槛”,迈过去就“步入青云”了。</h3> <h3>两只貔貅 ,天梯两边,左右各一只。</h3> <h3>天门山玻璃栈道,悬于天门山顶西线,长60米,宽1.6米,最高处海拔1430米。是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继悬于峭壁之上的鬼谷栈道、凭空伸出的玻璃眺望台。</h3><h3>2011年10月1日,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新建的玻璃栈道正式对游客开放。</h3> <h3>从山顶看下面,一览众山小</h3> <h3>从背面看天门洞</h3> <h3>从天门山山顶俯瞰</h3> <h3>天门山索道的顶端</h3> <h3>植物界的活化石,大熊猫一珙桐树</h3> <h3>墨戎苗寨即龙鼻嘴村,全村由13个苗寨组成,有17个村民小组,共1018户,5568人。位于吉首、古丈、保靖三县(市)交界处,距州府吉首20公里,距古丈县城22公里,距张家界130公里,距风凰古城80公里。该村正处于张家界至凤凰这一“黄金通道”上,焦柳铁路、龙吉高速公路、省道S229公路穿寨而过,交通便利。</h3><h3>“墨戎”为苗语,意为“有龙的地方”。墨戎苗寨的苗族风情、苗族文化艺术主要有:苗族服饰银饰、苗族刺绣、苗族建筑、苗族赶秋、苗歌、四方鼓、荡秋千、舞狮耍龙、上刀梯下火海、巫傩绝技等。</h3><h3>墨戎苗寨被湖南省有关厅局和国家有关部委分别授予“苗族花鼓之乡”“民族团结示范点”“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3A级旅游景区”。</h3> <h3>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长江与黄河中下游一带广大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徒,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h3> <h3>随着“三苗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徒。</h3><h3>向西北迁徒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转而向南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迁徒;有的更是穿过平原向南、向西深入云南、老挝、越南等地。</h3><h3>而往西南迁使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融合,后因楚汉争霸战争,楚国灭亡,苗族又一次次的背井离乡,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到达贵州雷山等地。</h3><h3>另一部分从洞庭湖西迁的苗族先民,溯沅江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武溪、辰溪)一代,后来形成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古丈属酉溪为五溪之一部。</h3><h3>战国时,古丈地区属楚。秦统一中国,置郡县,古丈属黔中郡。至汉,属武陵郡(其治城设今常德)酉阳县(其城设今永顺王村)。三国时,属东吴荆州郡酉阳县。自梁至隋,改属沅陵郡大乡县(其治城设今永顺老司城)。至唐,属溪州(老司城)。五代十国时,属楚溪州下溪州。至宋,属辰州泸溪郡。明朝时期,古丈属永顺宣慰使,设有四旗,墨戎为英旗。明王朝经营西南以来,朝廷与当地苗族之间冲突时起时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王朝为防苗变,始修苗疆边墙(现称中国南方长城),南起凤凰与铜仁交界亭子关,北到古丈的喜鹊营(即墨戎苗寨)。自东汉到清朝年间,古丈为苗蛮地,“改土归流”后属永顺之4保。清道光二年(1822)建置古丈坪厅,设抚民同知,辖6保,共包括228寨,其中苗寨58个,墨戎为西英保。古丈坪厅因属苗疆要地,曾与凤凰、乾城、永绥(花垣)三厅被称为“苗疆四厅”。</h3> <h3><br></h3><h3>苗寨简介</h3><h3>墨戎苗寨即龙鼻嘴村,全村由13个苗寨组成,有17个村民小组,共1018户,5568人。位于吉首、古丈、保靖三县(市)交界处,距州府吉首20公里,距古丈县城22公里,距张家界130公里,距风凰古城80公里。该村正处于张家界至凤凰这一“黄金通道”上,焦柳铁路、龙吉高速公路、省道S229公路穿寨而过,交通便利。</h3><h3>“墨戎”为苗语,意为“有龙的地方”。墨戎苗寨的苗族风情、苗族文化艺术主要有:苗族服饰银饰、苗族刺绣、苗族建筑、苗族赶秋、苗歌、四方鼓、荡秋千、舞狮耍龙、上刀梯下火海、巫傩绝技等。</h3><h3>墨戎苗寨被湖南省有关厅局和国家有关部委分别授予“苗族花鼓之乡”“民族团结示范点”“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3A级旅游景区”。</h3><h3>历史沿革</h3><h3>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长江与黄河中下游一带广大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徒,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h3><h3>随着“三苗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徒。</h3><h3>向西北迁徒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转而向南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迁徒;有的更是穿过平原向南、向西深入云南、老挝、越南等地。</h3><h3>而往西南迁使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融合,后因楚汉争霸战争,楚国灭亡,苗族又一次次的背井离乡,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到达贵州雷山等地。</h3><h3>另一部分从洞庭湖西迁的苗族先民,溯沅江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武溪、辰溪)一代,后来形成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古丈属酉溪为五溪之一部。</h3><h3>战国时,古丈地区属楚。秦统一中国,置郡县,古丈属黔中郡。至汉,属武陵郡(其治城设今常德)酉阳县(其城设今永顺王村)。三国时,属东吴荆州郡酉阳县。自梁至隋,改属沅陵郡大乡县(其治城设今永顺老司城)。至唐,属溪州(老司城)。五代十国时,属楚溪州下溪州。至宋,属辰州泸溪郡。明朝时期,古丈属永顺宣慰使,设有四旗,墨戎为英旗。明王朝经营西南以来,朝廷与当地苗族之间冲突时起时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王朝为防苗变,始修苗疆边墙(现称中国南方长城),南起凤凰与铜仁交界亭子关,北到古丈的喜鹊营(即墨戎苗寨)。自东汉到清朝年间,古丈为苗蛮地,“改土归流”后属永顺之4保。清道光二年(1822)建置古丈坪厅,设抚民同知,辖6保,共包括228寨,其中苗寨58个,墨戎为西英保。古丈坪厅因属苗疆要地,曾与凤凰、乾城、永绥(花垣)三厅被称为“苗疆四厅”。</h3><h3>南方长城</h3><h3>由于统治阶级的压榨,苗族人民的反抗交替不绝,被朝廷认为“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95、1796),以默戎为中心的周围苗民奋起响应和参加了湘西苗民起义的斗争,苗民义军进攻古丈坪卡,与清军激战。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古丈抚民同知汪明善听从四品拔贡许炳元主意,向老百姓加征税款,默戎苗民不堪负重、苗弁梁再拔率苗民百余人,杀进城里,砍掉了竖在文庙坡上的拔贡桅杆,抗捐抗税。民国8年(1919),墨戎苗寨周围共58寨苗民,苦于苛捐杂税,一万多人聚集九龙洞,在苗民首领龙廷九的率领下,喊出“反过朝廷、硬过衙门”的口号,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抗捐罢税斗争。</h3> <h3>进入苗族,必须唱首歌才能通过拦门。</h3> <h3>湘西苗族延续至今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形式,直接反映了巫教的宗教内涵。苗族人从大迁徙开始到定居湘西,长期生活在民族斗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威胁着他们,人仇鬼恨交织在一起,听不见天神的福音,得不到天子的恩赐,他们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继续信仰万物有灵了,他们把一切的自然物都想象成有感觉、有意志、有思维的生命体,能像人那样进行有意识、有感情的活动,具有人一样的社会关系,使自然人格化,与人平等相处,使人们得到一种精神安慰。墨戎一带的巫术,就是这种信仰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h3> <h3>苗族姑娘身上有不少的银器。在远古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逐步认识到了银子的神奇功效,银子具有物理许性质上的消炎杀菌的作用,慢慢的苗族人就喜爱上了银饰品,认为佩戴它可以除病消灾。具体的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h3> <h3>  风雨桥又称花桥、福桥,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区,整体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h3> <h3>记住你一墨戎苗寨,张家界的苗族兄弟姐妹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