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沙 领略古蜀国深厚文化

骏馬

<h3><b><font color="#010101">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青羊大道227号(东门)、金沙遗址路2号(南门),是在金沙遗址上建立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展示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456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化保护与修复中心、园林区等组成,特别是遗迹馆和陈列馆两大主体建筑,外形都采用了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遗迹馆近似圆形,陈列馆为方形,一圆一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座建筑分布在摸底河的南北两岸,与园林区融为一体,是集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博物馆,并成为代表成都悠久历史的标识型景观。</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这座宏伟的大跨度钢结构建筑,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馆”,它所展示的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掘现场之一“祭祀区”。</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2001年2月8日,金沙考古在这里拉开了序幕,金沙王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被俏然打开。“祭祀区”是古蜀时期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年代约当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1200年一公元前650年)。现已发现60余处祭祀遗存,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和众多的猪獠牙、鹿角等。</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目前,这里的考古发掘工作尚未结束,黄土中仍掩埋着许多珍奇之物,金沙可望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遗迹馆外观</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遗迹馆为全钢架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由于发掘现场的泥土中还埋藏着金沙遗址90%的文物,因此,由15根钢柱支撑而成的巨大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考古发掘现场。</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遗迹馆内发掘现场(古蜀国一处滨河祭祀场所)。</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遗迹馆内的木质栈道,供游人近距离观赏。</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遗迹馆内的考古现场,是大大小小的探方,每个探方上面都标记有数字,表示从上到下不同的地层,目前挖掘出的文物大多数在第六到第八个地层,但考古工作者挖掘到十几个地层都还未发现生土,说明再往下挖可能仍有文化层。</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每个探方都标有醒目的展板,表示重要出土文物的出土地点。所有出土文物均在后面陈列馆一一展现。</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遗迹馆古河道内躺倒的古树</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遗迹内大量象牙发现地</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遗迹馆斜坡房顶一角</font></b></h3> <h3><b>  位于金沙遗址博物馆南大门至陈列馆主通道旁的中国文化遗产纪念雕塑。</b></h3> <h3><b>  雕塑源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黄金饰品“太阳神鸟”金饰。2005年8月16日被国家文物局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这件雕塑作品在原物的基础上放大了近30倍,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纪念性雕塑。</b></h3> <h3><b>  通往陈列馆的通道。</b></h3> <h3><b>  成都的摸底河自西向东从馆内流过,两岸风光构成了博物馆的横向景观轴。</b></h3> <h3><b>  位于摸底河北侧的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建筑,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馆也采用全钢结构,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b></h3> <h3><b>  《走进金沙》是陈列馆的主题,由“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五个展厅组成。在这里,历史的迷雾渐渐散开,古国的身姿缓缓显影,3000年前一段辉煌的文明梦奇幻般地呈现在了人们眼前……</b></h3> <h3><b>  第一展厅《远古家园》以大型半景画和原生态大型考古遗迹为主,展示了金沙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生活场景,形态逼真,气势磅礴,极具视觉冲击力。</b></h3> <h3><b><font color="#ed2308">  复原原始生态</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先人狩猎</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复原原始生活场景</b></font></h3> <h1><b>  考古发现</b></h1> <h3><font color="#ed2308"><b>  这是一棵3000年前巨大的榕树树根,发现在摸底河边,树根涉及范围达100余平方米,直接反映出金沙时代当地树木参天植被繁茂的环境状况。</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枫杨</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红椿</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楠木</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金沙遗址示意图</font></b></h3> <h3><b>  第二展厅《王都剪影》集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居所、烧陶、制玉等方面,描摹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古蜀王都社会生活画境。</b></h3> <h3><font color="#ed2308"><b>  遗址居住区内发现的水井,是在地面开挖深坑,埋入一个无底的大陶罐作为井圈,周边填以卵石起滤水作用。</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遗址内发现了百余座小型房屋建筑,皆以木(竹)骨泥墙形式修建而成。有方形与长方形两类,以单间为主,面积多在20平方米左右,是一般居民的住所。</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木(竹)骨泥墙”建筑方式为:先平整地表挖掘基槽,内竖密集的木棍(圆竹)以作支撑,再抹草拌泥,经火烘烤而成墙体,最后覆盖屋顶。</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灰坑,在房屋周围发现了大量灰坑,其形状大小各异,多为生活废弃物的堆积坑或祭祀坑。个别是储物的窖穴,埋藏物品以陶器为主。</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木耜:耜是古代翻土的农具。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木耜长142米,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木制农具,是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发达兴盛的重要物证。</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木建筑构件。</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金沙出土的各式各样的陶具用品。</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金沙出土了堆积如山的陶片,再现了金沙先民当年捏泥成器,化土为陶的神奇工艺。</font></b></h3> <h1><b>  金沙出土的冶铸种类丰富,工艺精湛。</b></h1> <h3><b><font color="#ed2308">  金器大多采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含金量达83.3%一94.2%。</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铜器系范铸而成,多为小型器物及大型礼器上的附件。</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金沙玉料大多来自成都平原北部地区,另有部分可能取自附近河滩。玉料成色丰富多彩,玉工多依此特点因料施工。</b></font></h3> <h3><b>  第三展厅《天地不绝》集中展示祭祀区出土的金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精美文物,重点表现金沙社会的宗教祭祀及金沙先民的精神世界。</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铜立人身着长袍,腰佩短杖,头戴太阳形冠,双臂呈环抱状姿势,神情威严肃穆,应属巫师作法形象。</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金沙出土了数量众多的象牙,它们是古蜀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从埋藏情况看,每次祭祀活动使用象牙的数量和方式都有不同。</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玉戈 祭祀品</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玉圭 古代帝王、诸候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形制的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铜人头</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铜带柄有领璧形器</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石璧 祭祀用品</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玉镯 绿松石珠</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玉璋,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礼器之一,有祭天、拜日、祀年、祀山川、兵符、馈赠等多种用途,也是社会等级与权力的象征。</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象牙人形纹玉璋</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卜甲。占卜是古代祭典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一般选择龟腹甲,用钻(凿)的方式在龟甲的一面钻孔,然后烧灼,根据另一面的裂纹(兆)卜问吉凶。中原王朝多在卜甲上刻字记录,今称“甲骨文”。金沙发现的卜甲多为龟背甲,无文字。</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铜器</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金箔</font></b></h3> <h3><b>  第四展厅《千载遗珍》荟萃了金沙遗址出土最有特色的精品文物,其中:“太阳神鸟”金饰、金冠带、金面具、玉琮、玉璋、石人、石虎等最令人瞩目。</b></h3> <h3><b><font color="#ed2308">  “太阳神鸟”金饰,直径12.5、厚0.02厘米,重20克,含金量94.2%。该金饰以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其外廓呈圆形,图案分两层,内层为等距分布的十二道齿状芒饰,外层为四只呈飞翔状的神鸟。制作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是远古先民深邃的哲学宗教思想、丰富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玉戈,长39.65、宽9.2、厚0.7厘米。此玉器受埋藏环境影响,器表杂有黑、白、紫红等多色沁斑,与其它玉戈不同之处在于其上下刃的中部均雕琢出了齿牙装饰,这是首次发现。</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有领玉璧,该器体型巨大,且由于光的作用与土壤的影响,出土时器表两面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其中,阳面呈紫蓝色,阴面则呈浅白色。这种现象体现出玉器因自身矿物质成分分布不均匀,受埋藏环境而产生的神奇变化。</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兽面纹玉钺,该器两面对称雕琢纹饰,上部以兽面纹为主,下部为卷云纹,主体纹饰以双勾阴线刻划,兽面纹四周又采用减地方法,从而形成浅浮雕的效果。此钺玉料来自本地,形制与其它玉钺有所区别,兽面纹则又明显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玉璋,长43.0、宽9.15、厚0.56厘米。该器玉质温润,阑部装饰极为复杂,如将之横视应为一呈卧伏状的动物形象,主阑为凸起的阔嘴兽首,阑间两侧各有两组齿突,构成兽身,附阑呈台阶状,构成兽尾。此器制作精美,工艺相当高超,是金沙遗址出土玉璋中制作最为精美的一件。</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十节玉琮,高22.2、宽6.9、孔径5.1一5.6厘米,该器共分十节,每节以转角为中心构成四个简化人面纹,其中一面的上部还阴刻一神人图案。此器在料、工、形、纹上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它玉琮完全不同,却与浙江省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相似,说明两地在远古时期可能就有相互交流与往来。</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黄金面具,宽19.5、高11.0、厚0.04厘米,重46克。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金面具,可能是附着在青铜或木质人头像上使用。金面具的出土反映了古蜀高度发达的巫术宗教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古蜀先民对黄金饰品的崇拜。</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石虎以蛇纹石化橄榄岩制作而成,其黑色石料上遍布的白色纹理恰如老虎自身的斑纹,在管钻的虎口内及虎须、耳间还涂满了鲜艳的朱砂。金沙出土众多石虎,既反映了蜀人的崇虎习俗,也代表了金沙石雕技艺的发展水平。</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石跪坐人像,双手被反绑,头顶的头发从中间向左右分开,脑后两股辫子直垂腰间。此类人像目前在金沙发现12尊,出土时与石蛇、石虎、石璧等有规律地摆放在一起,应是用于祭祀的特殊用品。</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金冠带系锤揲成形,表面錾刻出四组相同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个人头像、一支箭、一只鸟、一条鱼组成。此图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与威仪。</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铜人形器,该人形器作伏卧状,颈部有一直径较大的圆孔,无头,颈部与小腿处各有一对称小孔,可能为铆接固定或悬挂之用,人像身体正面凸起,背面平整,可以平放在地上。此类器物为古蜀文化中首次发现。</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博物馆中庭斜面玻璃穹顶的太阳神鸟图案是整个建筑的点晴之笔。</font></b></h3> <h3><b>  第五展厅《解读金沙》,包括背景、溯源、遗韵、谜雾等内容,对金沙文明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概述,以加深观众对金沙的立体认识。</b></h3> <h3><b>  陈列馆外的大型乌木。1997年修达成铁路时,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出土。树种为香果树。残长27米,直径最大处2.1米,重数十吨。经碳-14测定,其死亡年代约距今6500年,生长年代近1000年。</b></h3> <h3><b>  古蜀寻鹿。古蜀时期,成都平原河流纵横,植被丰茂,气侯温润,动物种类繁多,野猪、大象、梅花鹿、水鹿等动物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众多考古遗存中就曾出土大量鹿角等,特别是在金沙遗址祭祀区,数以千计的鹿角和玉器、美石、陶器等埋藏在一起,表明鹿在金沙王国祭祀活动中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b></h3> <h3><b>  玉石之路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由大型玉石及若干小鹅卵石组成。</b></h3> <h3><b>  乌木林。乌木又称“阴沉木”、“碳化木”。许多树木因各种原因埋沉于古河床之后,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碳化过程而形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古木都能成为乌木,一般带有香味和有杀菌特征的树种才能形成乌木,如:楠木、红椿木、香樟树等。</b></h3><h3><b> 乌木主要出土于四川盆地,是四川一大珍贵资源。金沙遗址祭祀区所在地原称“乌木沱”,意为出土乌木的地方,在祭祀区东部就出土了大量的乌木。这里由六十多根乌木组成的乌木林,展现了四川古代植被繁茂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四川古代气候的变迁历程。</b></h3> <h3>  </h3> <h3><b><font color="#ed2308">  莘莘学子,兴致勃勃,参观金沙遗址,感悟古蜀文化,憧憬美好未来。</font></b></h3> <h1><b><font color="#39b54a"> 金沙地下现珍稀,</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 摸底河畔露异姿。</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 金铜玉器神鸟伴,</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 古蜀先民祭祀奇。</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观后随笔</font></b></h1><h3><b><font color="#b04fbb"> 2019.11.14</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