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的碉楼与藏寨

木南

<h3>丹巴有“千碉之国”之称,而梭坡又是丹巴碉楼最集中的地方,我们非常想尽快看到碉楼,看看时间还早,感觉又不是很累,加上一个大大的贪心,于是按照导航沿着大渡河边一路前行,希望能赶上傍晚的太阳。<br></h3> “梭坡”在藏语里的意思是“蒙古族”,这也引申出它名字的由来,是当年有大批的蒙古族人在这里放牧,因此得名。<br>梭坡碉楼建在陡峭河谷两面山上,一车宽的水泥路面,我们在山坡上盘旋,按照导航我们终于到达了停车场,下车见没人收费,也看不到售票点,为节省时间我们主动打听,热心的藏胞告知我们看碉楼的路线,通过狭隘的村道和阶梯,我们终于看到了碉楼,我们一边抓拍,一边向碉楼“靠近”。 天色将晚,老司机开了一路车不想往上走了,我们姐妹三人继续向上“攀登”,一道栅栏门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热心的藏胞告知我们自己开门进去出来时再给关上就行,我们进入小院近距离的拍下了这个四角碉楼。 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古碉的建筑年代为唐代至清代,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技艺高超,具有极高的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文化学价值。正是“高高的古碉,悠悠的嘉绒”。 莫洛碉楼古屋是由一座五楼和四角碉诸位一体的家碉,从房间可以进入碉楼,是可人居、易畜藏、便设防的多功能古屋。 隔岸观碉,对面的碉楼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巍峨壮观,一座座经受了百年乃至千年风雨侵袭、战争洗礼和地震考验的古建筑群仍旧傲立在河谷两岸悬崖峭壁之间,十分震撼。 欣赏了古碉,怎能不拍摄美丽的藏居民房。 梭坡碉楼:高高的古碉,巍峨壮观,精妙绝伦,悠悠的嘉绒,引人赞叹不绝。 我们的老司机在等待我们的时候,路遇一位打牛草归来的藏族女同胞,问之:她身上背的草有多重?答曰:100多斤重。三姐在与藏族同胞聊天时问道:你们生活在这半山腰,生活多不方便呀。答曰:我们没有那些感觉,吃的都是我们自己种的。通过这两件事,我们真该为有着最虔诚信仰的藏族人民的吃苦能力和乐观精神点赞 ,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时间和空间里。因为这些,他们更接近生命的源头。 <p>在高德查得通往甲居藏寨的路施工需要绕行,想到网上有人说的“相比甲居藏寨的名声在外,中路更显宁静一些”,那么我们就去低调、静美、淳朴的中路藏寨吧。<br><br></p><p>“大渡河第一城”—丹巴。</p> 清晨,宁静的丹巴。 按照热情的酒店前台藏族同胞给写的“路线图”一路向前,路虽然窄,但并没什么车辆,我们在一观景台赏景时,一辆车突然停在路旁,热情淳朴的同胞告知我们应该继续向前走,拐个上山的岔道开进村,那里才是最好的观景地点,并催促我们抓紧时间,这会儿拍照刚刚好。并在前方领路,见我们拐上岔道,他才一路前行。真是感恩!<br>进村后被横在路中的大车挡住了去路,原来前方是刚刚铺好的路面,在征得路旁院主人同意的情况下,将车拐进他的臧家小院。回来时在他家买了矿泉水以示感谢。 我们一路边走边拍到达最佳观景点,眼前藏寨风光一览无余,远山清秀,山坡上绿树掩映着错落有致的房子和碉楼。她的这份古老神秘、宁静秀美,更像是藏在深山里让人读不懂的一首朦胧诗、写不完的一篇婉约词,未开垦的一块处女地。 看看这些嘉绒藏区中路藏寨的建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房子的色彩也非常丰富,错落有致。 树木掩映着白色的藏式房屋,几户人家墙上屋顶挂满了黄橙橙的玉米,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一下跃入眼底。 中路藏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无论是全景还是近景,都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卷,令我们看不够。 戴上嘉绒藏族漂亮美丽的头饰拍一张,是不是美美哒。 转山转水转佛塔,藏族人的虔诚信仰如天上的白云和雪莲花一般,充满至纯至净。他们善良,朴素,一生只为信仰去转经。我跟在藏族老人后面转佛塔。 丹巴藏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碉楼群,被称为“千碉之国”。在2006年已被国家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是石头和泥巴垒砌而成,当时主要用途是防御敌人侵略和储存粮食。 远远望去,古碉与民居相映生辉。 远山上看见这独一无二的碉楼。 在新都桥没有碰到的光影,在这里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