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集体照

阿君阿姨

<h1>  我的影集里有许多集体照,其中有三张最为珍贵,而与照片同样珍贵的是关于这些照片的记忆。</h1> <h1>  一</h1><h1> 第一张集体照拍摄于1958年,拍摄地点是锦州监狱的办公楼前,照片是幼儿园保育员和小朋友们的合影。</h1> <p>(幼儿园小朋友合影,后排左起:王阿姨、穆晓菊、李中英、李建军、陈莉莉、迟曼丽、李建欣、杨阿姨。</p><p>前排左起:綦军、綦伟、李建新、赵小光。)</p> <h1>  左边梳辫子的保育员其实是幼儿园的炊事员,我们叫她王大妈,印象深刻的不是她做的饭菜好不好吃,而是她养的一只很厉害的芦花大公鸡,这只好斗的大公鸡经常追逐小朋友,我胆子小尤其害怕,每次见到它都远远地跑开。</h1><h1> 右边的保育员是温柔可亲的杨阿姨,看到她就会让我想起在幼儿园学唱的一首歌儿:“好阿姨,好阿姨,阿姨像妈妈,宝宝听你的话……”</h1><h1> 看到我们这些女孩儿穿着同款式的麻绒大衣了吧?这在当时是很不错的衣饰了,二妹那件是红色的,我那件是绿色的,我们都很喜欢穿。后来这两件大衣都在六十年代救灾捐出去了。</h1><h1> 找到照片中的我了吗?我在……还是猜猜看吧,嘻嘻!</h1><h1> 照片中除我之外还有穆晓菊、李钟英、陈丽丽、迟曼丽、李建欣;前排男孩儿有綦风、綦伟、李建新、赵小光。其中有一对姐妹、一对兄弟,还有一对姐弟俩。不知道为什么蔡旭日没来拍照,她也是我幼儿园的小伙伴儿。</h1><h1> 看着这张集体照,就会让我想起幼时的往事:蔡旭日不小心吞了一分钱,她妈妈谭阿姨拍她的后背让她吐了出来;几个孩子扯着一方手绢的角儿,指点着手绢上的大头娃娃说着儿歌:大脑袋,小细脖儿,光吃饭,不干活儿……那些嬉笑欢颜无忧无虑的日子是多么温馨幸福的时光!此去经年,据说那座在我出生那年落成的办公楼已经不在了,而当年同框的童年伙伴们如果再见是否还能认出彼此?</h1><p><br></p> <h1>  二</h1><h1> 第二张集体照拍摄于1966年的11月,地点是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一位年轻老师和他的20名学生的合影。</h1> <p>(文革大串联同学合影,后排左起:唐顺利、任国瑞、张慧明、勾庆新、陶晓萍、徐景艳、姜立平、陈林冲。</p><p>中间排左起:李克礼、张锦秋、郑宝金、郭启源老师、赵小光、殷向党。</p><p>前排左起:蔡旭日、王瑛、王桂英、王亚丽、贾桂云、王桂芬、李建军。)</p> <h1>  那年那月,如果没有那个运动,老师和这些学生不是都该在学校的教室里读书吗?是那个运动改变了一切……<br></h1><h1> 那年的10月18日至12月7日,整整50天,郭启源老师带着20名十三、四岁的学生汇入到全国大串联的洪流中,开始在全国各地串联。我们从锦州出发先到了北京,因为毛主席刚刚接见过一批红卫兵,近期怕是不会再接见了,郭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南下,回头再来北京等着主席接见。我们便乘坐南下的火车到了成都,随后从成都到重庆、从重庆乘船到武汉、又从武汉到长沙、再从长沙到上海,最后从上海回到北京,并在北京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合影中第二排右数第三人为郭老师)。</h1><h1> 在北京等待毛主席接见的日子里,我们在解放军战士和工宣队队员的组织下,天天军训练习走方队,记得我们女同学每天早起还常去食堂帮炊事员揉面做馒头。后来我们终于在11月25日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尽管那天又冷又饿又累,但我们终于实现了平生夙愿见到了毛主席,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h1><h1> 50天的大串联,让我们经历到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远离父母、第一次乘坐火车和轮船、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第一次离家这么久......我特别感谢郭老师,他当时也才二十多岁,肩负着家长们的重托,在那个混乱无序的年代带着二十个学生出去游历了那么多天,最后又带着孩子们毫发无损的平安归来,是多么不容易。50天一路雨雪风霜走来,我们21名师生空前团结、友爱互助,大家都主动为老师分忧,订车票、联系住处,特别是男同学,找座位、拿行李,时时处处照顾女同学。</h1> <h1>  三</h1><h1> 第三张集体照是在1969年12月初拍的,照片上的日期是特意往后写了几天的。这是我在锦州六中读书时唯一的一张师生合影,全班50名同学多数是同我一起长大的发小,合影之后不久,我和班里的部分同学或入工厂当了工人或随父母走五七道路下了乡,合影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此分别至今再未相见。</h1> <p>(六中同学合影。后数,第一排左起:郑宝金、王福林、尚弘志、龙学东、王智勇、任国瑞、李克礼、赵小光、孙立国、张锦秋。</p><p>第二排左起:张士印、王光宇、李长春、曲直、孙光、蒋锦生、刘雨田、王国新、杨新生、班长利、姜立平。</p><p>第三排左起:李建军、李淑黛、张玉华、冯笑娟、雷桂芹、王桂芬、张单元、苏桂琴、蔡旭日、李桂芬、陶晓萍。</p><p>第四排左起:杜凤珍、王亚丽、贾桂云、籍恩宏、陈老师、刘巨峰老师、殷向党、张继会、孟庆杰、吴坤。</p><p>前排左起:张汉军、王若憨、</p><p>勾庆新、王素华、冯素珍、徐秀玲、温玉珍、吉凤华、田长利、郭廷山。)</p> <h1>  我(第三排左数第一人)和冯笑娟(第三排左数第四人)、蔡旭日(第三排右第三人)是好朋友,我和笑娟都要随父母下乡了,蔡旭日还要继续留在六中学习。分别在即,前途未卜,心情很不好,我们三人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就约定都不笑,那一刻的心情就这样定格在了脸上。<br></h1><h1> 至下而上第二排右数第五人是六中教语文的刘巨峰老师,刘老师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当时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我非常喜欢听刘老师讲课,他的声音很有磁性,他渊博的学识也让同学们很是佩服。可惜我在六中读书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满打满算还不到两个学期。那时候的记忆现在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了,除了照片上的刘老师,对其他任课老师的印象都不太深,隐约还记得一位教数学的谭老师和一位王老师(好像教化学)的样子。</h1><h1> 那时我家住在南山里,离六中步行大约要40多分钟。我把母亲给我买公交车月票的钱省了下来,与笑娟步行上学,每天要比乘车的同学早走半个小时。放学时如果在校门口遇到开往南山的监狱大卡车,常和同学们招手拦截,大卡车司机也认识南山的孩子,经常减速慢行,让孩子们从后车厢板处爬上车……</h1><h1> 第四排右数第四人是同学王国新,他随父母回了南方原籍,后来听说他到乡下不久就得脑病辞世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很为这过早逝去的的生命惋惜。之所以特别提起他,是因为我和笑娟离开锦州那天,他一手提着一个行李卷为我们送行,使我们在那个阴沉寒冷的冬日里感觉到一丝丝暖意。</h1><h3> </h3><h3><br></h3> <h1>这三张集体照记录了我人生的三个阶段:幼年时的无忧无虑;少年时的懵懂无知;刚刚步入青年时的迷茫无措。如今年近古稀时再翻看这些老照片,心中是满满的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回忆那曾经的过往,怀念那逝去的青春。</h1> <h3>同事评语:</h3><h3>阿君姐《三张集体照》的文章写的非常好,那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却经受了那么多,也给我们带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阿君姐的记忆和写作功底令人钦偑。</h3><h3>——李秀兰</h3><h3>阿军,你让大家肃然起敬,敬佩你的超好的记忆,敬佩你写的生动文章,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是写不出来的。三张照片太珍贵了,并且能真实清晰把当时拍照情景描述出来。让人感慨万分,也把我带入那天真无邪的美好童年。点赞👍。</h3><h3>——张小军</h3><h3>阿君,你保存的三张照片太珍贵了。真实记录了你《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敢爱,敢恨,懵懂的学生时代》文笔流畅,有深度,有高度,有文化底蕴,有知识内涵,图文并茂,感召力强👍 望你永久珍藏!</h3><h3>——曹艳丽</h3><h3>三张集体照,恰是阿君童年,少年,青年的回放。看照片,读美文,令人浮想联翩。</h3><h3>向蹉跎但美好的青春致敬,</h3><h3>为纯真而弥久的友谊点赞。</h3><h3>——张宁</h3>